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脈經解構2

本篇主要延續 前篇 所提到的診脈流程。目前還不會寫到脈經文本,還在準備中^^ 上一篇曾經提到過,診脈(觸診)的流程有三:  1.偵測(detection) 2.放大(amplication) 3.詮釋(interpretation) 最近讀了一些哲學相關材料,我發現其中有些"工具"可以稍微借用過來一下。譬如說 詮釋的三個面向 ,可以拿來補充說明上面流程的步驟 3.詮釋。 詮釋(Interpretation)的三個面向: (1).理解(understanding):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interpretation):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application):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我覺得在詮釋這一部分是很需要個人平日學習的功夫。因為我們對於一個文本的理解,根源於我們自身對於該文本意義的掌握程度。自身閱讀而"理解"是第一部分,而"解釋"是我們理解消化完、整理吸收文本內容之後,對於他人所做的說明。而透過這幾個階段,我們才有可能了解該文本所要指涉的內容,達到"應用"於臨床而再現的可能。 若範圍再focus在脈診上,譬如今天我們在脈診的觸感,怎麼來詮釋這樣的感覺? 這背後是需要一些詮釋材料的,譬如說用《重訂診家直訣》的文本來作為分析(位、數、形、勢),用 二十四象會通 的定義來描述脈感,作為彼此討論溝通的語言。(有時候是彼此溝通的術語定義有誤,或根本是根據 不同的脈學定義文本 導致雞同鴨講)。將這樣的脈象初步分析完後,放在自己理解閱讀後的醫學文本裡頭(如傷寒論)作思惟,這樣的思惟要能夠分析病機與辨別症候,作為臨床指導治療的參考要素之一(四診要合參)。然後做出適當的診斷,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法,接著臨床上治療效果的回饋反應,才能確認自己的詮釋與理解是否符合臨床的需求。 而有沒有方法學來加強"理解"的階段呢?我認為是有的,可以看看 閱讀的四個層次 。 【參考閱讀】 1. 詮釋學是什麼 (pdf) 2. 如何閱讀一本書 3. 脈法精粹 《脈法精粹》裏頭p.107有提到一段談到...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証之法第二十八(原文)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証之法第二十八(原文) 28-1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 28-2 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皮毛。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裡。手太陰是其經也。 28-3 肺氣通于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本作有病則喜咳。)實則鼻流清涕。 28-4 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 28-5 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 28-6 虛則寒生。(一作熱。)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 28-7 旺于秋。 28-8 其脈浮而毛曰平。 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 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虛曰太過。病在外。 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內。 28-9 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 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28-10 又肺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平。 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毛者死。 28-11 真肺脈至,大而虛,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 又微毛曰平。 毛多曰病。 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 28-12 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也。 28-13 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 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28-14 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 28-15 秋旺于肺。其脈當浮澀而短曰平。 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 28-16 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瘥。 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 28-17 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氣。胸背痛。 有積則脅下脹滿。 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汗出而冒悶。 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28-18 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所為也。 28-19 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 28-20 又肺痿。則吐涎沫。而咽干欲飲者。為愈。不飲則未瘥。 28-21 又咳而遺溺者。上虛不能製下也。 28-22 其脈沉濁者病在內。浮清者病在外。 28-23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 28-24 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

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故事,一個人一生做好事,死後閻王判他還是到世間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時要成為怎樣一個人呢? 閻王讓他自己決定,於是他說他只希望: 千畝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個個美 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 閻王聽了以後,站起來說:「老兄!世間如有這種事,你做閻王我做你!」 -- 《易經雜說》p.218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

賀德林認為人實際上永遠回不到判斷或區隔出現之前的狀態,但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可以使我們接近那個「存有」的狀態: (1).以實踐的力量建立合理的世界 (2).以歷史的回憶去追溯這個狀態 (3).將心靈活動沉浸在美的對象之中 p.xvii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演講錄》

傅柯說真話

危險在於我現在正在處理的文獻,是我所不熟悉的,在沒有全盤瞭解的情況下,我可能會冒著移花接木的危險,把這些文獻套用在一些根本不符合它們的分析形式或研究模式上頭。 -- 導論p.13 《傅柯說真話》

詮釋的三個面向

詮釋(Interpretation)的三個面向: 理解 (Understanding) 、 解 釋 (Interpretation) 與 應 用(Application)。 (1).理解: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 網路摘要( http://www2.npue.edu.tw/philosophy/95paper/lecture3.pdf )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

我經常蒐集診斷的故事。我常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個醫師可以做出正確診斷,而在他之前所有的醫師卻無法診斷出來?前面的醫師犯了哪些錯誤?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錯誤?我們又可以從這些錯誤學到什麼? -- 《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p.32

華陀通便神方

華陀通便神方 久病之後,大便一月不通,毋庸著急。止補其真陰,使精足以生血,血足以潤腸,大便自出。 方用∶ 熟地 玄參 當歸各一兩 川芎五錢 火麻仁一錢 大黃一錢 桃仁十個 紅花三分 蜜一碗和水煎服。 -- 摘自《華陀神醫秘傳》彭靜山點校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p.54 [101113]很有趣的小方子。從病理推論以及開的藥方來考慮。以後再補寫想法。

中藏經與華陀神醫秘傳比較

《秘傳》卷一和《中藏經》的卷上、卷中,基本相同。《中藏經》多一篇五臟六腑辨證的緒言;第四十六篇論三痞,多了3個藥方。 臟腑辨證即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秘傳肝臟作生死逆從,其他皆作逆順)。二書對五臟六腑的序列不同。 《秘傳》為肝、心、脾、肺、腎、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臟在前,六腑在後,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生克關係而排列,臟腑表裡關係的順序也對,和《外台》相同。 《中藏經》的排列順序為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三焦。一臟一腑,表裡配合,五行生克相同,和《千金》一樣。 由此可見此二書的寫作時間,均在唐以前,六朝時代,華陀弟子,述華陀遺意,並履經後人修改,有此兩種版本傳留。 -- 摘自《華陀神醫秘傳》彭靜山點校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p.323

去問哲學家吧!

儘量與階級、階層、順序、金字塔或是位階等劃清界線,不被大眾傳播媒體等「大眾」所擺弄,不沉溺於網路或行動電話所流傳的傳言或謊言,不盲目接受常識或習慣。著眼於分散、擴散、並列地存在以及平常被細分的每個事項,不任意地相信。不滿足於簡單的相對化事物,不集中在自我的同一性中,不陷入不自覺的利己主義。同時,以正面的態度生存下去,因為未來有「希望」與「夢想」。 經常有人感嘆這是沒有「希望」與「夢想」的時代。不過,現在有更多的希望與夢想存在於這世上。在你的內心裡,就算是極微小,也有「希望」與「夢想」存在。 -- 去問哲學家吧!p.360

人面瘡

前陣子在某些網頁談到人臉長人面瘡,然後人面瘡會有自行動作的舉動。 (嗯,可以google一下,不過看到照片要自己有點心理準備) 以下純粹閒聊,其實曾經在華佗神方裡頭就看到這樣的病情記載啦,當我看到這樣的病情與治療記錄就覺得很特別,所以對這個怪病特別有印象。以下是華佗神方的摘錄(不過他是記在背部生人頭的): 華佗治背生人頭神方 患者背部忽生人頭一具,眼耳口鼻俱備,並能呼人姓名。 此症初起時,必背痛發癢。以手搔之,漸次長大,久且漸次露形,大如茶杯,唯無頭髮鬚須眉爾。 此時如以刀割之,立死不救。 治宜用︰ 人參半斤 白朮五兩 貝母 白芥子 茯苓 生甘草 青鹽各三兩 白礬 半夏各二兩 共為末,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日晨夕二次,白湯下五錢,頭自漸次縮小而愈。 這是怎麼樣的疾病,病情究竟是如何?怎麼會留下這樣的疾病記錄呢?假定這是真實的臨床案例,這些用藥怎麼能治這樣的疾病呢? 附上相關藥物與《神農本草經讀》的記載。讓大家看看有趣有趣吧~ 這個方我想把它拆成: 人參 白朮 生草 / 茯苓 半夏 /白芥子 白礬 貝母 青鹽 來看耶~ 人參  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白朮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貝母  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白芥子  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醋研,敷射工毒。(別錄) 茯苓 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甘草  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金瘡腫,解毒。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久服輕身延年。 白礬  主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半夏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

參形體筆記2

以下算是從《肢體療法百科全書》之後書單的延伸,有些我也還沒看,但書單已經擴展到某一個程度,感覺需要暫時先收個網,先做一個小整理。此時只能感嘆精神與時間有限,書海無窮,暫時歇止一下,以後再來慢慢研究。以下均可說是在霧裡看花的程度~.~ 1.Milton trager 這是我最好奇的手法,但書單真的不多。簡單說來有分成施術者的輕微搖晃手法以及心靈體操(Mentastics),但詳細的東西因為書上不是很好找,官方網站的文件讀來只能隔靴搔癢。待日後讀到更詳細的相關資料再看看。 a. Milton trager官方網站 b. Moving Medicine: The Life and Work of Milton Trager, M.D . c. Movement As a Way to Agelessness: A Guide to Trager Mentastics 以上兩本都很已經算舊書了,不太好找。 d. Trager for Self-Healing: A Practical Guide for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 這本我蠻有興趣的。 e. Youtube上介紹trager的 說明短片 : f. Youtube上可以瞥見 心靈體操 的一部分內容 2.Craniosacral rhythm(顱薦骨律) 這個流派我先讀了 Craniosacral Rhythm 這本,這個派別我目前讀來的感覺就是專攻督脈:D (也就是莊子不是提到"緣督以為經"嗎),這一個流派的主題主要就是focus在顱骨到薦骨這一整段的節律循環要流暢,不然會造成身體很多疾病。很特別的是,會談到一種有別於心跳呼吸韻律之外的律動,叫做顱薦骨律(craniosacral rhythm),又被稱作始呼吸(primary respiration),每分鐘12~16cycle。在身體的幾個站都可以聽到,譬如說頭顱、肩膀、膝蓋、腳跟等等。根據書單d的說法,此派別可區分為三小派:cranial osteopathy, craniosacral therapy, somatic cranial work。 a. Craniosacral Rhythm : 此書有附一張治療大簡圖,說明整個治療的流程,主要就是要先在身體的各個站用...

《不失人情論》

  《不失人情論》明末‧李中梓 嘗讀《內經》至《方盛衰論》,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嘗不瞿然起,喟然歎軒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醫家所甚亟,然戞戞乎難之矣。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醫人之情。 所謂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藏者宜涼,陰藏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藏氣之不同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僞;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爲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爲害也。有境遇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爲之害也。有性急者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爲害也。有參朮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爲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所謂旁人之情者,或執有據之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己者非之,而眞是眞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本孰標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信其利口而薦者,有食其酬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評,譽之則跖可為舜,毁之則鳳可作鴞,致懷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所謂醫人之情者,或巧語誑人,或甘言悅聽,或強辯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或結納親知,或修好僮僕,或求營上薦,或不邀自赴:此阿諂之流也。有腹無藏墨,危言神授,目不識丁,假託秘傳:此欺詐之流也。有望、聞、問、切,漫不關心;枳、樸、歸、芩,到手便攝,妄謂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性成,排擠爲事,陽若同心,陰爲浸潤,是非顛倒,朱紫混淆:此讒妒之流也。有貪得無知,輕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醫難必,極其詳慎,猶冀回春;若輩貪功,妄...

祝醫五則 明-繆希雍

祝醫五則 明-繆希雍 凡人疾病,皆由不惜眾生身命,竭用人財,好殺禽獸昆蟲,好箠楚下賤,甚則枉用毒刑,加諸無罪,種種業因,感此苦報。 業作醫師,為人司命,見諸苦惱,當興悲憫,詳檢方書,精求醫道,諦察深思,務期協中。 常自思惟,藥不對病,病不對機,二旨或乖,則下嚥不返。 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勿為一時衣食,自貽莫懺之罪於千百劫,戒之哉!宜懼不宜喜也。 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 字者,文之始也。 不識字義,寧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 雖詩書滿目,於神不染,觸途成滯,何由省入?譬諸面牆,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顧不難哉?故昔稱太醫,今曰儒醫。 太醫者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於道,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 外此則俗工耳,不可以言醫矣。 凡為醫師,先當識藥。 藥之所產,方隅不同則精粗頓異,收採不時則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飾偽,足以混真。 苟非確認形質,精嘗氣味,鮮有不為其誤者。 譬諸將不知兵,立功何自?醫之於藥,亦猶是其。 既識藥矣,宜習修事。 雷公炮炙固為大法,或有未盡,可以意通,必期躬親,勿圖苟且。 譬諸飲食,烹調失度,尚不益人,反能增害,何況藥物關於軀命者也?可不慎諸!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 苟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 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 雖日親至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已。 執而不化,害加於人,清夜深思,宜生媿恥。 況人之才識,自非生知,必假問學。 問學之益,廣博難量,脫不虛懷,何由納受?不恥無學,而恥下問,師心自聖,於道何益!苟非至愚,能不儆省乎? 醫師不患道術不精,而患取金不多。 捨其本業,專事旁求,假寵貴人,冀其口脗,以希世重,縱得多金,無拔苦力,念當來世,豈不酬償?作是思惟,是苦非樂,故當勤求道術,以濟物命,縱有功效,任其自酬,勿責厚報,等心施治,勿輕貧賤,如此則德植厥躬,鬼神幽贊矣。

《本經疏證》的架構

本經疏證書寫架構方式: 1.本經別錄原文(正名->性味->主治功用->一名->生長環境) 在每一個藥物名字後,都會先列出本草經與別錄的原文,其構成為:正名->性味->主治功用->一名->生長環境 其中粗體字的代表是《神農本草經》,非粗體代表是《名醫別錄》的文字。 (關於本草經的傳變以及與同時代本草的關係,我覺得可以參考尚志鈞老先生的《神農本草經校注》p.306~323;更詳細的可以參考:中國本草藥籍考(尚志鈞),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本草圖經  再來鄒老會列出《本草圖經》關於該藥物的外觀、生長環境等特性。我覺得這一部份很重要,因為鄒潤安先生後段接著會從藥物的生長特點、環境等等因素來描述藥物的作用與性味的推論。 3.張隱庵、劉潛江、陳修園、盧氏父子、陶隱居等人論述 有時候會引出以上幾家對於該藥的論述,然後鄒先生再加以發揮。 4.以方作用的觀點來理解藥物的作用,並回歸本經本文來理解 這一段是鄒先生論述藥物的方法,就是將該藥放在傷寒金匱方來比較與理解,然後回歸來詮釋原來本經別錄原文中的主治功用。 這個部份的閱讀也往往較費心神與花時間。同時在閱讀時,可以注意其中包含幾個特點: (1). 中醫生理架構 譬如鄒潤安先生在詮釋澤瀉本經條文中"能行水上",提到了"生水"與"熟水"的定義。若沒有先搞懂他對生水、熟水的中醫生理架構的話,在閱讀上就會有理解上的困難。 (2). 中醫病理架構 在方與方作用之間的比較同時,常常會有中醫病理的論述。譬如論述細辛時,細辛"能去附飲之邪",乾薑"能熯飲,不能去附飲之邪", 若沒有先理解甚麼是"附飲之邪"的狀況,也會有理解上的困難。 (3). 傷寒金匱架構 對於傷寒金匱條文的熟悉度,也會決定對於作者在方與方之間比較時閱讀上的理解。進一步理解該藥物在該方之間的作用目的為何。 5.文氣 最後就是文氣部份,就是鄒潤安先生有時候用正問、反問,有時候文筆用字太艱澀,這時候不懂的字、用語還是建議乖乖查字典吧! 譬如當歸"治陽氣躓於血分","躓"若不懂,就趕緊翻字典比較快~ ...

列子夢摘

覺有八征,夢有六侯。 奚謂八征? 一曰故,二曰為,三曰得,四曰喪,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八曰死。 此者八征,形所接也。 奚謂六侯? 一曰正夢,二曰蘁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 此六者,神所交也。 不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惑其所由然,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知其所由然 。 知其所由然則無所怛。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 故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壯,則夢生殺。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 是以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以沈實為疾者,則夢溺。 藉帶而寢,則夢蛇;飛鳥銜發,則夢飛。將陰夢火,將疾夢食。飲酒者憂,歌舞者哭。 子列子曰:“神遇為夢,形接為事。故晝想夜夢,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夢自消。 信覺不語,信夢不達,物化之往來者也。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幾虛語哉?" -- 《列子.周穆王》

參形體筆記1

最近其實除了在醫院實習之外,《中藏經》我讀到了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此篇, 是臟腑寒熱虛實的總綱。本文其實是個很短的文字: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 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俱如篇末。 我在參的是"形、證、脈、氣"這四個字。目前還在參"形"這個字。 簡單來說,這段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人體的表現我們能夠從四個層次來關注, 1.從形體層次(或可細分為皮脈肉筋骨) 2.從證層次(證乃氣血後現) 3.從脈層次(脈乃氣血先現) 4.從氣層次(我目前理解是指氣機) 其中形體非常重要,因為他是一個在臨床上診法非常重要的"介面"(medium)。甚麼是介面呢?因為在臨床上診間看到患者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情況,診法與治療又因每個人所學與理解的系統各異,後來我在《傷寒論.平脈法》第一句得到了一個提示: 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這句話也談到了病變百端,但其本重點是要回歸到"人體躬",要回歸到"人體形體這個介面的本質"上來診斷 譬如在看古代醫家醫案的時候,我就會去想,他上面記載的是治療成功的病案, 表示有"那個時空下與那個病人狀態所適合的那種方子" 換句話說,假設今天在診間看到用"大柴胡湯"治療好的病人,我就想這就是一個大柴胡湯的"介面" 譬如用望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臉"、"舌"、用腹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腹"、用問診法看到的大柴胡湯"證"、用脈診把到的大柴胡湯"脈"'、用背俞診所切到的大柴胡湯"背"....等等等,都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一個線索讓我們去理解大柴胡湯的使用時機,而這就是我們在臨床跟診時要注意的。 剩下就是我們有沒有在臨床上去操作(相體以診!->要學習偵測); 有沒有機緣學到各種這些診法,理解其系統深化的程度(意義的詮釋需要一種系統來作為...

書摘

我們過度依賴醫學,把一切"醫學化"。 我們很少說自己在經歷悲傷,反而會說自己很憂鬱; 如果利用夜晚解決一些問題,導致睡眠時間少於"必要的"八小時, 我們會說自己得了強迫症或失眠症; 每次在做某件事情時,無法同時進行其他事,但我們不會為自己選擇先做那件事負責, 反而會說自己患了拖延症。 人為什麼要替自己貼上標籤?這樣做的代價又是甚麼? 我們無意間把健康的經驗醫學化,變成需要治療的行為,幾乎每件事都成了一種醫學上的狀況或症候群。 覺得某事有障礙或困難變成無行為能力,感覺變成症狀---把眾多體驗變成病況,反而會限制我們對這些體驗的理解(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認為沒有理解它們的必要,因為相信醫生比較了解這些事),然後逐漸讓那個"病況"對生活造成過度的影響。 --摘自《逆時針》p.46

書摘

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把情緒經驗和生理症狀聯想在一起。 反過來說,有多少人會從身體結構追溯自己的個性與情緒經驗? 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我們的情感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姿勢、動作、呼吸和成長; 正如體能活動會讓我們形成部份的自我,某些情緒活動和經驗也有相同的作用。 例如,想像你現在非常緊張沮喪。 這樣的心情下,伴隨而來的是腹部不適,也許還有呼吸急促的現象。 如果你每天必須讓這種身心狀態維持好幾分鐘,連續幾個月之久,結果會怎樣呢? 經年累月之後,你的腹部和肌肉為了反應這種緊張狀態,在壓力與阻礙之下便開始變形。 -- 摘自《身心合一》p.48

脈經解構1

王叔和《脈經》不好讀。經典的東西都值得反覆回味再三,以下是目前我爬梳經文的一些小紀錄。可能之後零零散散想到甚麽再寫XD 《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比王叔和《脈經》更早一點,裡頭有一句話我覺得唸起來很有趣:「脈之玄,書而熟學之」。裡頭的這幾個字我都去查了一下文字學的含意,以目前的理解,我覺得這句話強調的是脈法詮釋(interpretation)的架構。 (診脈的流程可細分為三段:偵測(detection),放大(amplication),詮釋(interpretation),這是借用《觸診與評估技巧》本書的想法) 書在甲骨文是一隻手拿著一枝筆在寫東西,為甚麽會強調"書"呢,我覺得是強調整理的功夫,也就是第三個階段,如何去詮釋自己所候得的的觸覺感。偵測與放大兩個過程與自己敏感度與穩定度有關,而詮釋的第三階段,則是與自己閱讀、理解的脈法架構有關。因此"書"(整理)還不夠,還得"熟學之"。 因此在這種觀點下,王叔和整理他所見到當時的十幾家脈法(可參見脈經序文),以自己的方式作為編排,就整理成《脈經》這本不太好讀的經典了。因此在閱讀方面,要瞭解各章節所原來的出典(因為已經經過王叔和自己的重新編排),就變成了第一首要的準備工作。 好在這部份已經有用功的日本大師做過了。在《解題.研究.索引》這本參考書裡頭,就已經一句一句探討《脈經》的每個出典源自於哪裡。在閱讀上面就省去了很多功夫。 但我自己覺得要念古典脈學相關的東西,幾個前置工作似乎要先準備,譬如說《身體的語言》、《發現古脈》都得先念一念。 參考閱讀: 1.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 http://www.jianbo.org/Wxbz/2002/mawangdui/maifa.htm 2.觸診與評估技巧 http://www.hochi.com.tw/book_view_new.asp?searchword=464P-001C 3.解題.研究.索引 http://140.128.69.71/Webpac2/store.dll/?ID=41362&T=0&S=ASC&ty=ns 4.身體的語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9822 5.發現古脈 http://www...

醫學簡史

西元前2000年:來,吃下這種草根。 西元1000年:異教徒才吃這種草根。來,念這段祈禱文。 西元1859年:迷信的人才祈禱。來,喝下這瓶魔液。 西元1940年:那瓶魔液是蛇油。來,吞下這顆藥丸。 西元1985年:那顆藥丸沒效。來,用這種抗生素。 西元2000年:那種抗生素是人造的。來,吃下這種草根。 摘自《直覺療癒》p.253~254 -- 有趣。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1)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之前題解我不是說中藏經每篇都有"藏"東西嗎,第一篇目前我看的心得 本篇藏了三種東西: 1.天地眼(眼:觀察的角度) 2.動態氣場論(能量的觀點) 3.為下篇陰陽眼鋪陳 這三點我陸續會解釋一下。 先來看看題目吧 "人法於天地論"直接讀起來是沒甚麼理解的問題,但有幾個思考點切入可以讓我們想想自己對此的觀點。我覺得這個沒甚麼標準答案,但會隨著我們對於各種層面的理解而增加其內容。 1.人是甚麼?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人"可以代換成"我") 4.天地的來源為何? 5.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以下是我自己初步想到的幾段論述,但每個問題都沒有所謂的答案 只是提供大家一些微末的思考材料。 1.人是甚麼? 《靈樞.天年篇》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其實這樣一段是很嚴厲的,反面來看:血氣不和、營衛不通、五臟衰敗、神氣離心、魂魄俱散,就不符合這段對於人的定義了。 前三者(血氣、營衛、五臟)講的是"形",後二者(神氣、魂魄)講的是"神"的內涵。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而且因人的角度與觀點不同而異。從內經來看,那有超多種角色XD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平人、膏人、肉人、肥人、眾人....... 「亟」這個字就是一個人在二之間,上面的一與下面的一分別代表天與地,就是在講人在天地之間,左邊是嘴巴,右邊是手,靠得是嘴巴與雙手。甚麼含意呢,說文許慎先生解的是"敏疾也",不過我總覺得有種無限的意思在裡頭。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上古天真論有點到一下"上古之人"的作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術"我覺得《文子》微明篇講的...

中藏經成書年代與傳承2

我又再次做了一張工程比較浩大的表,試圖比較看看那個時代的傳承路線。基本上該時代的書其實很多也很亂,我只是先挑某些書總結的代表年代。 從華佗看起,華佗有個學生叫做吳普,後來王叔和脈經的序,就談到有收集華佗與吳普的材料在裡面。但初步比較裡頭很相近的有《脈經》卷五.扁鵲華佗查察聲色要訣第四;與《中藏經》的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但我不是要作考證或者甚麼,只是從這張表你可以瞭解華佗跟扁鵲也有點關係(某本書的觀點),而這是從年代上來看當時可能的傳承情況。 但我覺得中藏經是不是偽書不是重點,而是其裡頭的內涵是否能為我們所參考與應用? 所以還是要從直讀原文下手來看看其背後想要論述甚麼! 引一下希臘最早女哲學家的句子(Hypatia): "Life is an unfoldment, and the further we travel the more truth we can comprehend. To understand the things that are at our door is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ose that lie beyond." (嗯,我的不精準超寫意翻譯) 生命是一種不斷地展開綻放的過程,當我們在這人生逆旅中駐足越久,就能夠理解到裡頭越多的真理。我們面前的事物,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為了要讓我們來繼續理解這面前的事物其背後所隱含的各種深意。 ..要來準備讀中藏經了嗎XD

中藏經成書年代與傳承

我先做了一個中藏經與古典醫學時代成書的相關關係圖,比較好理解。 中藏經本文內容除了跟內、難有關之外,也有自己獨特的傳承體系。 如其中引到的典籍都沒有在同時代或現有醫學傳本上看到: 《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無外侵。" 《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凶。" 《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慎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有一篇上海中醫藥大學.譚春雨先生寫的《中藏經》理論傳承及成書時間探考 大家可以去中國期刊網找來參考參考。 我想中藏經初步從目錄理解到他的成書年代,應該已經有點認識這本書了!

中藏經目錄解4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第四部份藥物也是頗難理解的區塊 這一部份有個湖北中醫學院,徐長化先生有分析過 摘要一下他文章講的部份內容,詳細還是請大家去中國期刊網找他的文章來看看 ===以下為摘要 1.中藏經載方73首,丸散膏丹就佔了67方,以成藥為主 散劑(沖散、煮散) 29首 丸劑(內服、外用) 22首 丹劑 9首 膏劑(內服、外用) 7首 2.給藥途徑很多 a.吸煙 b.吹鼻 c.佩藥 d.淋臍 e.貼膏 f.外敷 g.納藥瘡中 h.上藥漏管中 i.掃 (用黃柏、鬱金磨粉,用雞子白調勻,雞羽掃在黃疔上) j.洗 k.病人臥坑內熱熨 3.用藥非常精煉 6味藥及其以下的方(共60首),總共佔了全書載方(共73首)的八成左右。 4.擅長用酒 ===以上為摘要 其實中藏經的方跟前後文我自己覺得有些是有呼應的。 譬如說第一部份總論的《陽厥論第四》,在第四部份可以看到有個方叫做"浴腸湯" 浴腸湯 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大黃(四兩,濕紙裹,煨) 大青葉 梔子仁 甘草 (各一兩。炙) 上為末,水五升,末四兩,煎減二升。內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虛實與之,大瀉為度。 如喜水,即以水澆之。畏水者,勿與喫,大忌。 我自己看到這個方,因為現在大多以傷寒方比較熟悉,我覺得這個方不是很像"大黃、朴硝、甘草" (調胃承氣湯) + 梔子、大青葉嗎 :D 陽厥該篇的概念會談到,會有"二腑不利"的狀況。這方名取的也很好玩,好像往腸子裡頭澆水似的。 而且會考慮患者是否喜水或畏水來是否給予水分的補充。..很特別,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到甚麼。 *補充一下,《宋以前傷寒考》(東洋醫學出版社)p.130 提到古典傷寒有用到大青葉的用法 出自於《太平聖惠方》傷寒,在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都有用"大青" 摘要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治傷寒四日。頭重身強。腰脊痛。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一兩銼)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桂心(一兩) 大青(三分) 黃芩(半兩) 石膏(一兩) 赤芍藥(三分) 麻黃(二兩去根節)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中藏經目錄解2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第二部份是非常難讀的一篇,讀出來的心得也還在累積中。 不過這篇最早在東漢.王叔和的《脈經》、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唐.孫伯伯的《千金方》、在金.張元素伯伯的《醫學啟源》都可以看到 再往下的年代我沒有追。 21~32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論膽 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 論胃 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論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他的編排是先提出一個總法(21篇):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 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具如篇末。 =>我覺得如果中藏經代表的是華佗系統的相關傳承的話,對於生死的診斷就非常強調 因為第三部份末段也有源自華佗的生死望診法,強調死證的診斷 死的概念,我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能夠活虢太子得到一個概念,因為他治療完太子的尸厥之後, 使太子死而復生,於是世間就傳扁鵲能夠生死人,但扁鵲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他說他不能使死人復生,而是因為這個患者他還有"可生"之處。他做的只是使之"起"而已。 所以我覺得強調生死的診法,不是太快就判定這個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是在談以我們現有的功力是否能夠尋得患者病情的"可生之處"呢 從這個觀點來看中藏經強調的生死、逆順就很重要 然後各篇再依照一定的架構(但是很多篇內文都很散亂)來鋪陳各臟腑的虛實寒熱, 而且依照的是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三焦)的順序 (木->火->土->金...

中藏經目錄解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不過我不是要寫文章,只是要寫讀後筆記 但分成這四部份是有點幫助的 總論是1~20篇,而且仔細看看,都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的鋪陳,篇名後面是該篇大概的內容 1~3:全書總綱 人法於天地第一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生成論第三 =>可以有看見由天地->陰陽->五行的鋪陳感覺 4~5:陰陽嚴重失調的狀況 陽厥論第四 陰厥論第五 =>我覺得這是中藏經會先談論的重點之一,很強調要先候生死逆順之法,所以先擺在前面 6~9:病機大要 陰陽否格論第六 寒熱論第七 虛實大要論第八 上下不寧論第九 =>陰陽->寒熱->虛實->上下臟腑彼此的互動,不覺得安排內容有點巧思嗎? 10~14:由脈(氣血先現)->證(氣血後現)的過渡 脈要論第十 五色脈論第十一 /五色五脈來斷定五絕 脈病內外證決論第十二 /由脈及證,決內外諸候之生死 生死要論第十三 /內氣先盡,平人暴病,由十二變(色、性、聲、氣、體、目、耳、形、膚、大小便、脈、神)來決生死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證之變異乃藏氣不相隨從 15~16:治法總論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腑(陽)陽之盛者,陰必不盈=>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臟(陰)陰之盛者,陽必不足=>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17~20:病因總論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外邪之為病,其因以風賅之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五藏六府真氣失而邪氣併,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薰摶,交合而成 勞傷論第十九 /勞於神氣,傷於形容 傳尸論第二十 =>這一段,外感、雜病、內傷、會傳染的疫邪都談到了! 總論是1~20,為全書第一部分,大致上該提的都有提到,不覺得是本小而精,簡而美的書嗎^^

列子跟他老師學習的方法

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尹生聞之,從列子居,數月不省舍。因間請蘄其術者,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懟而請辭,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 列子曰:“汝何去來之頻?” 尹生曰:“曩章戴有請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復脫然,是以又來。” 列子曰:“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將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浹時,而懟憾者再三。女之片體將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將地所不載。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復言。 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37397&if=gb ==== 我第二次讀後有一個感覺 其實列子的御風之術,是漸漸地不斷地跟老師對話(不管是怎麼樣形式的對話) 因為到後來的境界已經是不知道是他在風乘我,還是我乘風了(以"御風"為目的想要學習御風是很困難的) 其實從對談的方式:不敢->庚(更)->從(縱)->橫 可以感覺得到對話方式的轉變,而"內外進"的狀態是不知不覺的事情 而四種對談的方式很像是能量的轉變:(負面)->(轉化)->(貫通)->(發散) 換個角度,如果今天夫子是團能量(已經在御風狀態,骨肉都融了),要怎麼跟他學呢,還是這樣學習 用"神"(高度振動能量體)來代換"夫子"一下: 姬!將告汝所學于神者矣。 自吾之事神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神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神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

中藏經題解

之前中藏題解不是用的是用淮南子道應訓的文字: 蹠之徒問蹠曰:“盜亦有盜乎?”蹠曰:“奚適其無道也!夫意而中藏者,聖也;入先者,勇也;出後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之。”由此觀之,盜賊之心,必托聖人之道而後可行。故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這段是描述你想要那個東西的意念要先藏於中(衷) 最近的想法是 人生活在天與地之間,即為中的角色(法於天地、與天地相應相溝通) 人身內的五藏六府等各種隱於內者,即為藏 (故學習用形、證、脈、氣來診斷,中藏經的四診;寒熱虛實、生死逆順,中藏經的八綱) 經就是從一團亂絲中理出一個可遵循的基本法則(所以不管你學哪種體系都能夠用經典來內化) 借莊子的「緣督以為經」,講的是以養生來說,督脈很重要(為重點) 借同樣的概念,這本經典以"中藏"者為經(重點、法則) 每篇都有藏了很多在文字背後的涵義! 喃喃自語完畢:>

直覺療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1827 "敏感度指的是以自己的步調對直覺的領域保持開放--與風、月亮、他人的喜樂哀愁、生死的連續性融為一體,進而親密、喜悅地與一切存在產生聯繫。" -- 《直覺療癒p.205》

福氣啦!

最近在看「福」這個字非常的有意思。我做了一張圖解給大家看看。 其實看圖形就很清楚就很清楚啦! 以前透過杯具裡頭裝滿酒(豐收之時才有酒),懷著感激的心感謝神明賜福與人們。 最下面的圖很有趣,我覺得第一個有點像拿著菜頭耶?!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