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0的文章

書摘

我們過度依賴醫學,把一切"醫學化"。 我們很少說自己在經歷悲傷,反而會說自己很憂鬱; 如果利用夜晚解決一些問題,導致睡眠時間少於"必要的"八小時, 我們會說自己得了強迫症或失眠症; 每次在做某件事情時,無法同時進行其他事,但我們不會為自己選擇先做那件事負責, 反而會說自己患了拖延症。 人為什麼要替自己貼上標籤?這樣做的代價又是甚麼? 我們無意間把健康的經驗醫學化,變成需要治療的行為,幾乎每件事都成了一種醫學上的狀況或症候群。 覺得某事有障礙或困難變成無行為能力,感覺變成症狀---把眾多體驗變成病況,反而會限制我們對這些體驗的理解(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認為沒有理解它們的必要,因為相信醫生比較了解這些事),然後逐漸讓那個"病況"對生活造成過度的影響。 --摘自《逆時針》p.46

書摘

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把情緒經驗和生理症狀聯想在一起。 反過來說,有多少人會從身體結構追溯自己的個性與情緒經驗? 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我們的情感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姿勢、動作、呼吸和成長; 正如體能活動會讓我們形成部份的自我,某些情緒活動和經驗也有相同的作用。 例如,想像你現在非常緊張沮喪。 這樣的心情下,伴隨而來的是腹部不適,也許還有呼吸急促的現象。 如果你每天必須讓這種身心狀態維持好幾分鐘,連續幾個月之久,結果會怎樣呢? 經年累月之後,你的腹部和肌肉為了反應這種緊張狀態,在壓力與阻礙之下便開始變形。 -- 摘自《身心合一》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