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不過我不是要寫文章,只是要寫讀後筆記
但分成這四部份是有點幫助的
總論是1~20篇,而且仔細看看,都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的鋪陳,篇名後面是該篇大概的內容
1~3:全書總綱
人法於天地第一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生成論第三
=>可以有看見由天地->陰陽->五行的鋪陳感覺
4~5:陰陽嚴重失調的狀況
陽厥論第四
陰厥論第五
=>我覺得這是中藏經會先談論的重點之一,很強調要先候生死逆順之法,所以先擺在前面
6~9:病機大要
陰陽否格論第六
寒熱論第七
虛實大要論第八
上下不寧論第九
=>陰陽->寒熱->虛實->上下臟腑彼此的互動,不覺得安排內容有點巧思嗎?
10~14:由脈(氣血先現)->證(氣血後現)的過渡
脈要論第十
五色脈論第十一 /五色五脈來斷定五絕
脈病內外證決論第十二 /由脈及證,決內外諸候之生死
生死要論第十三 /內氣先盡,平人暴病,由十二變(色、性、聲、氣、體、目、耳、形、膚、大小便、脈、神)來決生死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證之變異乃藏氣不相隨從
15~16:治法總論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腑(陽)陽之盛者,陰必不盈=>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臟(陰)陰之盛者,陽必不足=>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17~20:病因總論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外邪之為病,其因以風賅之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五藏六府真氣失而邪氣併,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薰摶,交合而成
勞傷論第十九 /勞於神氣,傷於形容
傳尸論第二十
=>這一段,外感、雜病、內傷、會傳染的疫邪都談到了!
總論是1~20,為全書第一部分,大致上該提的都有提到,不覺得是本小而精,簡而美的書嗎^^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不過我不是要寫文章,只是要寫讀後筆記
但分成這四部份是有點幫助的
總論是1~20篇,而且仔細看看,都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的鋪陳,篇名後面是該篇大概的內容
1~3:全書總綱
人法於天地第一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生成論第三
=>可以有看見由天地->陰陽->五行的鋪陳感覺
4~5:陰陽嚴重失調的狀況
陽厥論第四
陰厥論第五
=>我覺得這是中藏經會先談論的重點之一,很強調要先候生死逆順之法,所以先擺在前面
6~9:病機大要
陰陽否格論第六
寒熱論第七
虛實大要論第八
上下不寧論第九
=>陰陽->寒熱->虛實->上下臟腑彼此的互動,不覺得安排內容有點巧思嗎?
10~14:由脈(氣血先現)->證(氣血後現)的過渡
脈要論第十
五色脈論第十一 /五色五脈來斷定五絕
脈病內外證決論第十二 /由脈及證,決內外諸候之生死
生死要論第十三 /內氣先盡,平人暴病,由十二變(色、性、聲、氣、體、目、耳、形、膚、大小便、脈、神)來決生死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證之變異乃藏氣不相隨從
15~16:治法總論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腑(陽)陽之盛者,陰必不盈=>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臟(陰)陰之盛者,陽必不足=>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17~20:病因總論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外邪之為病,其因以風賅之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五藏六府真氣失而邪氣併,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薰摶,交合而成
勞傷論第十九 /勞於神氣,傷於形容
傳尸論第二十
=>這一段,外感、雜病、內傷、會傳染的疫邪都談到了!
總論是1~20,為全書第一部分,大致上該提的都有提到,不覺得是本小而精,簡而美的書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