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5的文章

【閱讀人生】

我還記得在書店的那魔幻的時刻。 那是在桃園火車站旁,以前新民牛肉麵再過去一點的一家小書店,現在已經多年易變成各種營業店家。那個午後突然發現書店中各類書籍的知識龐大而多樣,對每個分類都極有興趣。 那時候我還是國中。喜歡玩電動,天使地國、破壞神傳說....,大宇公司早期的遊戲。國外的偵探冒險類遊戲,火星大懸案、殺人月....從各種意義來說劇本都比現在單純破關斬將的手機遊戲來的好很多。因此那時候覺得設計遊戲好像不錯,於是開始自學組合語言,手上抱著Borland C++厚厚的一本書,在學校課業後自己土法煉鋼按著電腦一邊操作一邊閱讀。 摸索到了一部分,才發現自己的數學邏輯極差。而自己或許只是把自己對語言的興趣,放在程式語言裡。那時又拿到一本如何學習四十國語言的書,也激勵自己那麼多學幾個語言應該沒問題吧。英文是小時候很小開始學的,對國中時期的我好處就是英文科目幾乎不太用念。 後來有意間無意間在大學選修了德文、自學一點日文字、學了一點法文開頭、爸爸生病時看了一整個月的西班牙文自學。語言畢竟是需要活著常常運用溝通的媒介,現在看來除了英文基本的閱讀與聽力勉強可以外,其他的語言都還沒能到旅遊通的程度,不過也因此常常提醒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永遠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書如果擬人化來說,或許是個最忠實的良伴,人情或因為事故而變,紙本最多因為書蟲或黴菌而染病而已。但只要還找的到的話,他們隨時都躺在那裏靜候著。 高中的時候讀了村上春樹、讀了三毛、讀了赫曼赫塞。北醫的時候,讀了榮格、坎伯(千面英雄作者)。當兵的苦悶,讀了遠藤周作先生的沉默、深河。父親往生的後續幾個月,讀了與神談生死,大往生,等等有關生死學的著作,延續到最近讀的凝視死亡。閱讀慢慢從想要尋找答案的態度,轉而這些也只能提供參考而已。因為最終當我們面對各人各自獨有的困局時,只能透過自己的全力意志與判斷努力求解而已。 還記得多年前全家出遊住小木屋,夜半父親鼾聲過大,於是我起來拾起弘一法師傳閱讀(出遊都會習慣隨身帶一本書),讀而入迷出神,讀完竟也已天明,木屋窗外竹林因風而動搖擺著,精神彷彿經過洗滌一般,「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八字因此而記得了。

禪者的初心書摘

我們常常會以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實際情形也許並非如此。老年人常常會為自己過去做過的事感到驕傲,但聽在旁人耳裡卻覺得好笑,因為他們知道,老人的回憶是片面的。另外,如果老人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驕傲,那這驕傲就會給他帶來一些麻煩。反覆這樣的回憶越多次,他的人格就會扭曲的越來越厲害,到最後會變成一個相當討人厭的老頑固。這就是一個人在思考裡留下痕跡的例子。 我們不應該忘記做過些甚麼,但卻不該在記憶中留下一個多餘的痕跡。留下痕跡和記憶往事是兩回事。我們有必要記得自己做過些甚麼,但卻不該執著於這些做過的事,我所謂的「執著」正是我們在思考與活動時所留下的痕跡。 為了不留下任何痕跡,我們做任何事情時,就須全副身心都投入去做,應該全神貫注於手邊的事。你應該把事情做得完整,就像一團熊熊的篝火那樣,而不應該當一團煙濛濛的火。你應該把自己徹底燒乾淨,如果你不把自己燒乾淨,自我的痕跡就會留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 「參禪」就是一種燒乾淨的活動,除了灰燼外甚麼都不留下,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道元禪師說過:「灰燼不會復燃為柴火。」灰燼是灰燼,灰燼應該完全是灰燼,而柴火應該是柴火。... 所以,我們的修行不是一小時、兩小時的事,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如果你以全副身心去坐禪,那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在坐禪。因此,每一刻你都應該致力於修行,做過任何事以後都不要留下甚麼--但這不表示你要忘卻做過的一切。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所有的分別思想以及人生的所有煩惱,都會離你而去。 p.78-79 禪者的初心

麻黃湯的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讀到此條,想到剛剛上診的一個皮膚科病案,一中年婦人主訴雙顴紅色斑塊癢疹,其他並無不適,惟有脈見緊象,於是方就用麻黃湯加減。服藥時第一天人煩躁不安,其夫勸導既然拿藥了,就耐心將其吃完。第二天後便無煩躁感,一週後雙顴多年紅斑竟自消退減淡大半。 現在讀到這個條文想到此案,或許現在會稍佐石膏微撤其熱吧!不過由於是一次性的驗案,自覺沒甚麼說服力,故僅列為存參。再來現在或許能觀測到更多臨床上的訊息佐以判斷。

《凝視死亡》書摘

"老化就是身體各器官、組織的輓歌。以牙齒為例,最外層的白色琺瑯質是我們身體最堅硬的物質。一旦老化,琺瑯質磨耗變薄,就會顯現象牙質的黃色;同時,供應牙髓的血流變少,牙根萎縮,唾液變少,牙齦容易發炎、鬆動,牙齒根部因此露出,於是牙齒看起來變長,而且搖搖欲墜,尤其是下排牙齒。專家表示,他們光是看一顆牙齒,就可判斷一個人的年齡,誤差不到五歲。" p.49 《凝視死亡》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摘自序言 "你選擇走上行醫這條路,想像自己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於是你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這種成就感就像木匠修復破損的古董木櫃,或科學教師用精闢的解說讓五年級的學童恍然大悟,了解什麼是原子。有一部分的成就感來自能夠助人,另一部分則來自利用精熟的技術解決難纏、複雜的問題。你的能力讓你獲得自我肯定。因此,對臨床醫師而言,最大的威脅莫過於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無法解決病人的問題。 打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每天都在變老 ——這是人生無可避免的悲劇。這是我們可以了解、也能接受的事實。瀕死與死去的病人以後再也沒出現在我的夢裡,但這並不代表我已知道如何面對無法修補的一切。醫學這個行業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修補人體的缺損。如果你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自然知道怎麼做。如果無法解決呢?於是,我們變得茫然、冷漠,而病人只能受苦,覺得活得沒尊嚴。 試著把死亡的處置納入醫療過程,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我們的經驗還很粗淺。而證據顯示,現今的做法大有問題。 -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歷程- 這本書要談的是死亡的現代經驗,包括衰老、死亡的感覺是如何;醫學如何改變這樣的經驗,以及有哪些是改變不了的;還有, 我們想要面對生命的有限,卻因不了解現實而出錯。 在外科行醫十年來,我自己也步入中年。我發現我自己和我的病人都認為現況已到了教人忍無可忍的地步。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不只不知道確切的答案,甚至不知道是否可能找到詳盡的答案。然而,基於作家與科學研究者的信念,我相信藉由揭開面紗、貼近觀察,我們可以從困惑、怪異和混亂之中理出些頭緒。 你不必待在老人或疾病末期的人身邊,就可了解醫學常常只是讓人承受無謂的痛苦。在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之時,我們常為了一丁點的機會,不惜用藥物讓自己大腦昏沉,耗盡所有體力。我們住在養老院或加護病房,接受制式的常規治療,不再能擁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不願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經驗,必然會活在痛苦中,無法得到基本的慰藉。 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只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來操控自己的命運。"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