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方法」標籤的文章

晨間習慣

以前準備中醫國考的時候,因為無法整天都待在家裡念書,自己也不是圖書館讀書的掛,所以只好利用變化地點的方法來維持整日準備考試的節奏。那時候住在台中,早餐都會固定到學士路的摩斯報到,常常也會碰到教我中醫的學長/老師在那邊念書。現下回想起來,學長已經有很好的晨間閱讀習慣了。而我的晨間習慣,卻要到這一陣子比較穩定一點。 學長也曾經轉述老師的說法,說也不用念太多書,只要一天有念到半小時就好。去年下半年帶著學弟妹一起玩100天念書的習慣,確實發現 重點是持續的功夫,有點累積能階的感覺,也就是一口氣念一堆,倒不如細水長流的咀嚼消化比較好 ,但日日生活中的考驗就來了,因為總是有太多事情要處理。這時候早起的半小時就顯得很重要,在白日來臨之前,幾乎是一種儀式性的作息,目前覺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生活的穩定度。 這樣的習慣其實很多書也有提到,譬如《 晨間日記的奇蹟 》或者張永錫老師的《 不成功,因為你太快 》,裏面都有提到一些更為具體的操作方法。甚至前陣子的 SAVERS活動 ,都是類似的模式。 目前我自己的晨間習慣(與流程)是這樣的: 關閉 Sleep Cycle  (這個app可以透過錄音的方式紀錄睡眠長度跟鼾聲、睡眠品質等等) 量體重 (提醒自己不要再發胖了 XD) 盥洗 準備早餐 進食 打開 自分手帳 補記前一日的行程、飲食與三行日記* (三行日記就是寫當天的事情與心得,三句話) 預覽今天的行程 打開月計畫欄(可以追蹤習慣的欄位) 讀 奇蹟課程 日課 (奇蹟課程有學員手冊,規劃成每日大約兩面的操作內容) 讀典籍日課 (目前是 金匱要略淺注 ) 把覺得不錯的句子key進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分享給大家 看一集 好和弦 教學 (最近想學習樂理一下) 還有時間的話,做 瑜珈 與 冥想 「弱者,道之用」去年聽一位老師演講的提醒。其實這些看起來好似微小的習慣,卻能帶來大大的效用。不敢說現在已經掌握得很好,還在一邊學習一邊調整,偶爾也會揚棄這樣的習慣,耍賴一下。但開始漸漸生活進入一種忙碌的混沌感之後(最簡單的測試就是能不能回顧過去一週的自己在做甚麼),又會想重新把這樣的節奏帶回生活裏來。 時值冥王星逆行(2019/04/25開始),摘要一本 冥王星 的經典段落跟大家共勉: 冥王星的本質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所以每個人基本上是無法覺...

給學生時代的我的學習指引(1)。

"最重要的是,從自己真正的感受、真切的感動出發,思考其中的涵義。當你心有所感、有甚麼想法從內心深處湧現時,千萬不能有一絲敷衍。 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在甚麼情況下、對甚麼事情、有甚麼感覺。 這樣一來,你就會慢慢明白,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其實具有不限於那個時刻的意義。 這就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吉野源三郎 最近學弟妹們常問我如何學習的問題,我的建議有幾個,培養一些 迷你小習慣 。這些習慣每天做起來大概不超過5分鐘,但是長遠下來帶來的影響與收穫卻很巨大。有哪些迷你小習慣呢?這篇文章想談的有兩個:日誌與回顧。 日誌的習慣 日誌的習慣, 初步聽起來好像跟學習沒甚麼關係,但這是近年來自己反覆練習之後發現的,而且甚至是我希望自己能在學生時代就習得的技能,如果當時能夠有這樣的習慣的話,那麼我現在自己能夠累積的思考資糧或許能夠更多。 你有沒有曾有過一種想法,當在生活事件一整天忙碌完或者當令人疲累的學校期末考試完之後,雖然自己鬆了一口氣,開心的迎接寒假,但仍有一種焦慮感覺得自己好像還沒學到甚麼?於是想要做點甚麼,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這是個思想上的假議題。 你確實已經做了甚麼了 。你只是沒有去思考你做這些事情的意義,帶給你的想法是甚麼,並嘗試著寫下來作為紀錄與日後回顧的線索。 佐久間英彰先生《 筆記規則 》提出的三行日記法,很適合作日誌習慣的初步入門。 第一行 主題  第二行 感想  第三行 對未來的展望  舉例:某某報告 / 時間有點超過了 /  聽眾反應回饋還不錯:) ...忘記是人類的絕佳才能,因此若要開啟記憶的迴路,需要一點契機。儘管如此,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每天寫日記既辛苦又麻煩,因此我提議只要在週間或月份行程處,寫下簡短的三行日記即可。 不單純只寫做過的事,要寫呼應做過的事,而有所發現、學習、感動、努力、喜悅或反省的心情,使它成為資訊量深厚的日記 。當再度回顧時,不僅能回憶起發生的事,更能成為邁向明天的動力。 --《 筆記規則 》P.150 剛開始抱持著好奇的心情練習以後,慢慢就會熟練這樣記錄自己對事件感受的習慣。而由於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壓力也不必太大,不是要藉這樣的習慣來批判自己,而是...

開業三年心得。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前言 開業三年心得文。自己先翻了一下去年 開業二年心得文 之後,然後對比一下今年的想法。然後我又想到在還沒開診所以前,曾在一本書翻到對於開店的想法,那也是在開診所前的被啟發想法的初衷之一: 要經營一間 「傳遞想法的店」 , 只考慮自己的人是絕對做不來的 。得將 較大比重的關心放在社會或地方上 。然而,如果只一味為社會、為地方著想,而 完全失去「為自己做」的意念,終究還是無法長久 。經營者必須要有「 享受開店的樂趣 」這樣的心情。 能將自己想做的事情與對社會現況或未來的構想,以及所經營的地方,那一帶的人懷抱的情感,全部連結在一起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 《 開店術: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書店 》長岡賢明 P.078 其實大致上我第三年跟二年心得文的想法還是類似的, 開業或不開業,或許是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是你想要調整生活中的甚麼? 或許當思考完你想要調整的事物, 現在的就業狀態當下或許就可以直接調整了 。譬如,覺得自己缺乏運動,其實自己現在就可以調整生活習慣,不用綁到開業以後會有更多時間自己運用之類的空想未來。 而今年因為多了人生設計的學習,人生設計會讓我們從四個觀點去評估人生,也可以輔助我們來檢視生活中的要素,這分別是: 健康、個人、專業、關係 。以下從這四層面對比開業前後的差別。 健康 剛出來上診第一年,因為壓力大,上診的時數又多,所以前半年到一年就算是都吃宵夜(而且還吃711的),都胖不起來。可那一整年可說是身體很差。等到診務等各方面穩定之後,二三年就開始身材走樣了。 開業後是不是能夠更主動調整自己的作息,增進自己的健康呢?其實還是要靠自己的實際執行與規畫,不然開業後仍然會犯懶,然後出遊拍照片都一樣是大大的 飯糰 臉。 所以身體健康,生活作息現在就可以開始進行,不用跟開業綑綁。 個人 人生設計將「個人」拆成一個要素,我覺得是蠻必要的。其實開業後,需要面對很多的心理壓力,不管是診務營運方面,或者個人專業能力方面。在診間坐枯禪,會讓醫師感覺自己好像無用武之地。以前上班的時候,會多少紀錄一下自己看的人數(但其實大多數上完班回家只想倒頭就睡覺,很累),但現在不太記這個來提醒自己了。現在都記: 今天有哪些病例讓我印象深刻,遇到瓶頸?或者哪些病...

流動的閱讀習慣檢討。

前言 這篇文章記錄自己怎麼因應自己的閱讀以及書櫃收納的習慣,一方面作為反思,也作為後續的修正的檢討形式。 買書 目前買書透過幾種途徑:博客來、讀冊、三民書局,以及淘寶(請學弟妹幫忙代買)。購書的順序是,會先看讀冊是否有想要的二手書,然後再排入博客來一月一次的會員日。三民書局適合下訂一些簡體字書局,不過近來淘寶下訂單似乎更為方便。嘗試在amazon.cn下訂單,寄貨速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借書 透過iLib Reader可以借各大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需要臨時閱讀參考某些書的時候蠻方便的。不過因為都有兩星期的借閱時間限制,時間到了又會自動收回。平板較無法長時間閱讀,眼睛容易感到疲倦。 拿到書的時候 拿到紙本書的時候,會先將書本堆積在「待閱讀書區」(一個空間可以堆書的地方),非常想要讀的書,會先採用預先閱讀的方式,讀前言、目錄,以及部份感興趣的篇章,原則上大約花半小時的時間。再決定是否要排進平日的閱讀流程。 電子本書籍,目前都買比較偏方法學的書,就是類似可以拆散時間看,一次看一點的那種。小說類比較不合適,因為會有劇情連貫性的問題。像是刻意練習、精準學習、好好說話,就蠻適合電子本書籍閱讀。在吃早餐的時間,或者等等零散時間可以玩手機的等候時間,就會翻出來讀個幾面,標個重點,覺得不錯的句子就會截圖。 平日的閱讀流程 一般日的閱讀流程,採用的是2+1的方式:2是指自己所學的專業書籍,1是泛指其它類雜書。每本書的閱讀進度,都是用頁數除以三個月的天數來估算一天大概要讀幾頁。大多數文本都是一天讀個2-3頁即可。現在不求快,反而求閱讀促成思考的質量,以及透過思考是否能夠產出某些概念、理論為原則。每天讀的書籍與頁數,都會記在日誌裡面。 行事曆規劃,有時候有刻意規劃的空白日,譬如該天不讀專業書籍,就會隨意讀些小說、散文甚至新詩的作品,碰到喜歡的作品,進度就不在上述的規劃當中。 對了,每天回來會把正在讀的書,放在:「收件匣書區」或者是「處理/閱讀中書區」皆可。這些書區都是可以容許疊高高的那種。 開始閱讀時的進度 目前透過兩種索引標籤來輔助標的閱讀的進度。每本書的標籤只有兩種,一種是第一次閱讀的進度(譬如藍色標籤),每天閱讀到哪個段落,會在該段落的頁腳寫下當天年份日期的六碼編號(ex.180101)方便自己紀錄...

2017.12月月回顧。

《躍遷》一書的建構個人思想體系金字塔圖蠻有啟發性的。(P.185) 前言 有時候會有一種感覺,不知道到底自己過去做了甚麼事情,累積了甚麼?憑藉的記憶好似短暫而虛假,自己習慣於進入某種老舊故事情節的敘事。因此對敘事治療也開始有了興趣,對於現象學探討知覺與記憶也產生了興趣,對於海德格的存在理論也開始有點好奇。年輕的時候求知若渴,對於困惑,想要讀很多他人的想法,或許是年紀開始不知不覺堆積到一定的程度,或許是眼睛過度使用,看書也減慢了許多。反而看書的時候,速度不求快,但求閱讀的片段,能夠給人 一種思考 ,不管是對於專業學習,或者是對於人生事件。而今年年底,開始感受到與他人交流的樂趣,讀書似乎不單純是個人的事情,而是 大家都在尋求一種內心對於世界的詮釋與解答 ,我們在讀書,書本也在讀我們。 我們說出來的話,某種程度世界也都被影響而調音。 我心想,既然如此,還是說些自己覺得能夠建設性的話語吧,最基本,等未來低潮的自己或許起心動念回頭看自己曾寫過的文章,能夠讓過去的自己對當下的自己嘗試調整揚升的頻率。 回顧文盤點 週回顧文: W50 , W51 , W52 月回顧文: 7月閱讀書籍回顧 半年回顧文: 1-6月中醫學習 , 1-6月閱讀書籍 年回顧文: 2017回顧文 一直覺得回顧文不好寫,一方面不太清楚寫甚麼,一方面在年初的時候,日誌還沒有很有系統。經過一整年的試誤學習,日誌習慣基本上也有一定的雛型,在自己積極的"倦怠"發作的時候,還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紀錄功能。要能夠方面回顧習慣的建立,也是得靠日誌小習慣的建立才行。感覺是日誌習慣的 疊加效應 才能夠形成方便的週回顧習慣。 今年也建立了手札的習慣,手札跟日誌的差別,自己的區分是寫各種事件的體驗與想法,就會放進手札本裏面。比較偏生活行程的短暫紀錄,就會放進日誌本。如果人在外面比較不方便,就會用一種以一週為單位的行動日誌本(在Evernote 創立一個記事),隨時記錄當下想記的各種想法。 筆記回顧盤點 本來預計要把今年份的紙本筆記回顧一遍的(今年總共寫了八本專業筆記左右),還發現在回顧的時候,可以把覺得不錯的內容翻拍進Evernote數位化儲存。(不過或許之後把這個習慣放在每次寫完的當下,會節省整體回顧的麻煩)。到年底目前回顧了六本,還剩下兩本尚未回顧完。(筆記的格式與...

2017第五十二週回顧。告別2017年!

前言 最近幾週為了完成 年初第一週 寫回顧的初衷,所以保持週回顧的習慣連續寫了今年的最後幾週回顧。目前自己保持週回顧的方法,是透過日誌寫下自己每週的最簡行程與閱讀的書單的進度、當週所作的筆記,以及藉由google photo同步手機照片的功能,可以在電腦上寫部落格文章時,透過日期閱覽。 日誌方面,由於自己的閱讀書籍的類型,可以分成三個部份,即是中醫專業部份、方法哲學部份、心靈信仰部份。在回顧的時候,就會用黃色、藍色與綠色三色蠟筆,分別對應這三者。(黃色->中醫專業、藍色->方法哲學、綠色->心靈信仰)。 筆記的話,由於自己目前同時紙本與數位筆記同時進行(ipencil實在太好用),所以分類回顧的部分還沒有很完善。數位筆記目前用的是Evernote與Onenote為主。 Evernote的使用 Evernote收錄流程,由於本人很懶,原則上只用三個記事本:「收件匣」、「Ref.一般」、「Ref.中醫」;這三種,後兩者就是參考資料區,只作一般跟中醫兩大類。所以一般的動作都是「記事」先放進「收件匣」,然後當記事已經處理完,準備要收納時,就會再上標籤。上完標籤再丟進參考資料區(Ref.一般 or Ref.中醫)歸檔。 上標籤的分類法,大分類以"@"開頭,只有四種:@中醫 @方法 @心靈 @日誌 。然後次分類的標籤就隨意(以"#"某某為開頭)。譬如收錄了一篇演講文章,跟中醫內科相關,裏面講的是五苓散等等,下的標籤就是先上大分類:「@中醫」,再上「 #內科」、「 #方劑 」、「#五苓散」這樣的標籤,然後放進記事本「Ref.中醫」歸檔。 找資料,除了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透過標籤也會變得方便許多。如果常編輯或需要參考使用的記事就用標成「捷徑」,從「捷徑」開啟就變得快速又方便。 紙本書進度規劃與標籤 我蠻喜歡Double A的四色書籤,剛好也可以跟自己的蠟筆契合。 藍色可以標正在閱讀的進度,黃色則是標重新複習或讀書筆記的進度。 由於手上蠻多本書要讀的,原則上我是會先以頁數計算,然後估幾個月要閱讀完,假設350頁,估計三個月讀完,那相除天數就是大概一天讀3-4頁。我就會大概看難易度以及文字的訊息量,訂個一天1-3頁不等的進度來閱讀。每本書的標籤只有兩種,一種是第一次閱讀的進度(...

開業兩年心得。

不管怎麼跟毛毛蟲說蝴蝶的樣貌,對毛毛蟲來說就像是一種故事一樣,聽完故事之後,毛毛蟲也不會立刻變成蝴蝶,說不定繼續當個毛毛蟲還比較妥當一點。如果毛毛蟲遇到了某個契機,進入了成蛹的狀態,破蛹而出的蛻變,才能化作看似自由的蝴蝶,振動著翅膀紛飛。這是個常見的勵志故事,但目前開業兩年之後,我的心得反而會建議先緩一緩,我的關注點主要在於「做事情的動機」這件事情值得深思。 作為一個「心即世界」的唯心論者,我們身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所有事情的背後開始有了方法論作為事件的引導加速,行銷的態度與動機滲入了每個行業,渴望大家多用他們的服務更多了一些。倒不是說這件事情不好,網路時代,本來訊息自己就渴望被流通,就這個觀點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好的訊息可以讓他擴散,達到溫暖人心與教育的積極意義。但當這樣的訊息對於每天處理眾多事情的現代人,當大腦資訊過量的時候,生活的意義感會嚴重的降低,失去了方向,這時候反而是該停下來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檢視生活的諸多事物,一般說來,能夠切割生活的一段旅行,就有類似的效果。但除非旅行變成一種主業,不然一直逃遁在旅行中,最終這種輕鬆感會失效的,而遁入購物消費,減輕壓抑的循環當中。那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我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心認識這個世界的問題。 因為我的職業是中醫師,所以只能分享從「幫診所上班的中醫師型態」,與「自己開業的中醫師型態」,這兩種方面來比較起。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難處與門檻,就不在目前的分享內容內了。 給目前幫診所上班,而自已想要開業的中醫師的一點建議: 重點不在開業,而在你想改變目前生活的什麼 開一間診所不會讓你更自由,而是要處理更多的事務,你關心的重點不再是診務而已,而是要怎麼讓養活在診所一起努力的員工們,當然還有自己。而診所的成立與營運,那是眾多人幫忙促成的結果,所謂的院長職務抬頭,只是代表國稅局納稅審核對象而已,是個虛名。 大家都邁入創業,不代表你也要邁入創業,重點不在這些事情,而在你做這件事情想要改變目前生活中不滿意的什麼。而開業之後,能夠達到你的想望,多久能夠達到你預期的目標?這些也應該都要能夠納入你的考量與準備,不然永遠都會有現實跟你的腦中理想的衝突。當不斷地降低你的理想(如果沒有確認的夠清楚的話),現實中的事件,很像是不斷地削減你信心的利刃,只有把這些衝突化作明確心理意義的試煉(也就是你自己清楚自己的目標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