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2的文章

關於心的本性。(書摘)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的高地,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自己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輪迴的迷途。我們對心真實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致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昇起和消逝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但是我們又怎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只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不過是融化的冰。  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我們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不斷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間、享樂和痛苦之間、得與失之間、有名與無名之間、稱讚與責備之間受盡折磨,於是我們的心固化了。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輪迴和涅盤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現起,而跟彩虹一樣,它們並非具實存在。一旦我們認識到實像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為空,卻同時能現起為萬象的世界,那我們的心將不受幻覺所驅使。如果知道如何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溶,它們就會像飛鳥劃過天空一樣地劃過我們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跡。  保持這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他有利的條件,把它們視作夢和幻象,不要執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他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眾生的痛苦能夠燒盡。不管什麼狀態昇起,勿墜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動搖的寧靜中保持自由和安適。 -- 摘自《 頂果欽哲法王傳 》p.150

淺談四時經。

脈經文本中,有一段引起我的興趣,就是原文中引自四時經的片段,而且有趣的是就像是一個水氣病的紀錄。而本段有一個特點是五行的符號有所指稱,但並非完全指稱臟腑,因其也有描述臟腑的字句。以下藍色字為原文,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賞玩一下。 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 1.本句強調[土]與子[金]的關係。其實我們先嘗試用符號學的概念(請參考 本文 ),先把所謂的土與金當作是一種符號的指稱(即便我們仍不熟悉其與內涵,但可以嘗試從文章內容探討兩符號之間的"關係")。這一段是強調如果以母子關係來比喻的話,[土]是母親(源頭),[金]是子(延續),而後兩句強調其關係密切。 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 2.[火]屬性對[金]的影響,會使[金]脫離[土]而往[水],進而妨礙[水]的生理功能 剛開始會不清楚這段那麼動態再描述什麼,因為一下子引入了更多的符號。重新給予描述的話,就是"火"/"熱"這個因子,會影響"金"藏於"土"的功能,於是"金"就會跑到"水"中,"水"因為"金"跑過來反而功能異常。嗯?還是不懂這段在幹麼嗎?沒關係,覺得這段還是很怪我們可以先繼續往下看,總之重點請放在"代號"之間的"關係"。 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 3.土與子(金)在一起才會正常,若子脫離之後,造成土氣的衰微,導致水四處洋溢,累積於三焦的通道:面目,四肢 4.本處強調[金]與[土]對水液協調的重要性,若彼此對水液的協調功能不好,就會造成水病累積四肢的產生 愚醫 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 5.若沒有考慮到這種協調作用的機制,仍然用下法將水逐出,則會破壞腸胃道原來正常的機能導致水液代謝更加失常,而繼續蓄積水液導致喘的症狀(用了一個很有形象的描述,肺為喘浮,當然現在想可能是肺積水之類的) 肝反畏肺,故下沈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 6.這一段我覺得比較像是解剖因素,也就是水盛這個物理因子導致實質

眼、耳、心(3)。

請參考前篇: (1) , (2) 。 我想在這裡先跟大家談談舌診。因為本人對傷寒比較熟悉一點點(嗯..6%好了),溫病還在學習中,所以先來張傷寒舌頭吧:D 這裡的舌頭跟我們在學校時所學的舌頭看起來有些不同。譬如說"厥陰舌","將瘟舌","黑心舌","中焙舌"等等,不仔細看一下傷寒金鏡的內容我們可見會無法理解。 中焙舌(請參考左上角數來第三個) 舌見 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 者,乃 邪熱結於裡 也。 君火熾盛,反兼水化 。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也。 問題來了,臨床上真的看得到 中度烘焙  中焙舌嗎?我們要怎麼認識這個可以用涼膈散或大柴胡湯下之的舌頭?碰到每天刷舌苔的會不會刷成 輕度烘焙 (喂!夠了!)。所以我們需要先拋開自己對於舌象的認定,先好好瞭解敖伯伯怎麼觀看舌頭的方式。(究級來說這是一種理想,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在敖伯伯旁邊跟診一起看舌頭,但現在只有書了,所以我們只能透過書的閱讀揣摩)。這裡我想先提一個"模糊理論"。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這就形成了概念。比如從白雪、白馬、白紙等事物中抽象出“白”的概念。一個概念有它的 內涵 和 外延 ,內涵是指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範圍。例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指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 所謂模糊概念是指這個概念的 外延 具有 不確定性 ,或者說它的外延是不清晰的,是模糊的。例如“青年”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我們是清楚的,但是它的外延,即什麼樣的年齡階段內的人是青年,恐怕就很難說情楚,因為在“年輕”和“不年輕”之間沒有一個確定的邊界,這就是一個模糊概念。 -- 摘自網頁 模糊理論    也就是假設我們閱讀了中焙舌的定義之後,得到了一個中焙舌定義的內涵,但其外延卻是我們在臨床上常常要面臨到的部份,譬如說正常的舌頭是0%的話,到中焙舌的定義是100%的話,0~100%之間的舌頭變化(25%,50%, 85.C 的中焙舌) 可能是我們比較常看得見的,但卻不容易認出來的。  但疑似這樣的舌頭,我們仍然要合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