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之前題解我不是說中藏經每篇都有"藏"東西嗎,第一篇目前我看的心得
本篇藏了三種東西:
1.天地眼(眼:觀察的角度)
2.動態氣場論(能量的觀點)
3.為下篇陰陽眼鋪陳
這三點我陸續會解釋一下。
先來看看題目吧
"人法於天地論"直接讀起來是沒甚麼理解的問題,但有幾個思考點切入可以讓我們想想自己對此的觀點。我覺得這個沒甚麼標準答案,但會隨著我們對於各種層面的理解而增加其內容。
1.人是甚麼?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人"可以代換成"我")
4.天地的來源為何?
5.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以下是我自己初步想到的幾段論述,但每個問題都沒有所謂的答案
只是提供大家一些微末的思考材料。
1.人是甚麼?
《靈樞.天年篇》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其實這樣一段是很嚴厲的,反面來看:血氣不和、營衛不通、五臟衰敗、神氣離心、魂魄俱散,就不符合這段對於人的定義了。
前三者(血氣、營衛、五臟)講的是"形",後二者(神氣、魂魄)講的是"神"的內涵。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而且因人的角度與觀點不同而異。從內經來看,那有超多種角色XD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平人、膏人、肉人、肥人、眾人.......
「亟」這個字就是一個人在二之間,上面的一與下面的一分別代表天與地,就是在講人在天地之間,左邊是嘴巴,右邊是手,靠得是嘴巴與雙手。甚麼含意呢,說文許慎先生解的是"敏疾也",不過我總覺得有種無限的意思在裡頭。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上古天真論有點到一下"上古之人"的作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術"我覺得《文子》微明篇講的很不錯:"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
下一句剛好有講出另一種"道"的闡釋:"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4.天地的源頭為何?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我想到的是最近讀的列子:
《列子.天瑞》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列子這一段也把天、地、人怎麼形成的講完了..
那麼題目"想"完了,來看看中藏經內文怎麼講的。
(待續)
[20101219]捕:
之前題解我不是說中藏經每篇都有"藏"東西嗎,第一篇目前我看的心得
本篇藏了三種東西:
1.天地眼(眼:觀察的角度)
2.動態氣場論(能量的觀點)
3.為下篇陰陽眼鋪陳
這三點我陸續會解釋一下。
先來看看題目吧
"人法於天地論"直接讀起來是沒甚麼理解的問題,但有幾個思考點切入可以讓我們想想自己對此的觀點。我覺得這個沒甚麼標準答案,但會隨著我們對於各種層面的理解而增加其內容。
1.人是甚麼?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人"可以代換成"我")
4.天地的來源為何?
5.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以下是我自己初步想到的幾段論述,但每個問題都沒有所謂的答案
只是提供大家一些微末的思考材料。
1.人是甚麼?
《靈樞.天年篇》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其實這樣一段是很嚴厲的,反面來看:血氣不和、營衛不通、五臟衰敗、神氣離心、魂魄俱散,就不符合這段對於人的定義了。
前三者(血氣、營衛、五臟)講的是"形",後二者(神氣、魂魄)講的是"神"的內涵。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而且因人的角度與觀點不同而異。從內經來看,那有超多種角色XD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平人、膏人、肉人、肥人、眾人.......
「亟」這個字就是一個人在二之間,上面的一與下面的一分別代表天與地,就是在講人在天地之間,左邊是嘴巴,右邊是手,靠得是嘴巴與雙手。甚麼含意呢,說文許慎先生解的是"敏疾也",不過我總覺得有種無限的意思在裡頭。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上古天真論有點到一下"上古之人"的作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術"我覺得《文子》微明篇講的很不錯:"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
下一句剛好有講出另一種"道"的闡釋:"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4.天地的源頭為何?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我想到的是最近讀的列子:
《列子.天瑞》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列子這一段也把天、地、人怎麼形成的講完了..
那麼題目"想"完了,來看看中藏經內文怎麼講的。
(待續)
[20101219]捕:
管子內業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閱讀中書單: 天道地道人道(學苑出版社) 易經雜說(老古出版社)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