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實除了在醫院實習之外,《中藏經》我讀到了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此篇,
是臟腑寒熱虛實的總綱。本文其實是個很短的文字: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
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俱如篇末。
我在參的是"形、證、脈、氣"這四個字。目前還在參"形"這個字。
簡單來說,這段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人體的表現我們能夠從四個層次來關注,
1.從形體層次(或可細分為皮脈肉筋骨)
2.從證層次(證乃氣血後現)
3.從脈層次(脈乃氣血先現)
4.從氣層次(我目前理解是指氣機)
其中形體非常重要,因為他是一個在臨床上診法非常重要的"介面"(medium)。甚麼是介面呢?因為在臨床上診間看到患者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情況,診法與治療又因每個人所學與理解的系統各異,後來我在《傷寒論.平脈法》第一句得到了一個提示:
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這句話也談到了病變百端,但其本重點是要回歸到"人體躬",要回歸到"人體形體這個介面的本質"上來診斷
譬如在看古代醫家醫案的時候,我就會去想,他上面記載的是治療成功的病案,
表示有"那個時空下與那個病人狀態所適合的那種方子"
換句話說,假設今天在診間看到用"大柴胡湯"治療好的病人,我就想這就是一個大柴胡湯的"介面"
譬如用望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臉"、"舌"、用腹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腹"、用問診法看到的大柴胡湯"證"、用脈診把到的大柴胡湯"脈"'、用背俞診所切到的大柴胡湯"背"....等等等,都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一個線索讓我們去理解大柴胡湯的使用時機,而這就是我們在臨床跟診時要注意的。
剩下就是我們有沒有在臨床上去操作(相體以診!->要學習偵測);
有沒有機緣學到各種這些診法,理解其系統深化的程度(意義的詮釋需要一種系統來作為參考架構);
以及我們在實際上能夠運用的經驗累積(欲知病變,先"揣"其本!)。
在北媽跟診的幾位骨傷科學長,大多用的是解剖結構以及triger point、生物力學觀點來處理患者(結構取向);
閱讀了《身心合一》,看到了對於心理與形體結構互相連動的重要性(肢體心靈、身體的分裂);
跟呂老討教一些八段錦的姿勢與聆聽一些對身體結構張力的想法,也讓我有些觸發(瞭解自己對於身體感覺很笨拙XD);
林醫師的文章當然也得反覆閱讀思考再三。
最近在讀的是之前博全推薦的《肢體療法百科全書》,對於裡頭的milton trager手法感到十分的好奇(他有分成施術者的晃動手法以及心靈體操等等),
摘錄裡頭提到的一段"心靈體操"(Trager Mentastics)的簡單說明:
心靈體操並不是一種運動,而是一套以心靈引導的動作。
做運動的時候,你的目標是要增強體能、耐力或速度,這些都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
心靈體操是一種完全不費力的過程,可以幫助你培養出自由、輕盈,或柔軟的感覺。
崔格醫師建議你在做心靈體操的時候,不妨在心裡問一些問題,好讓動作從心裡自然地發展出來,
例如:「有甚麼東西更輕....比那個還輕?有甚麼東西更軟....比那個還軟?」
"踢腿運動"
站起來,兩腳各踢一下,腳板盡量放低,就像刷過地面一樣。
當你重複這項輕盈、輕鬆的踢腿動作時,請注意身體的幾個重點。
感覺一下腿部的重量一直往下降,似乎被你踢了出去;
感覺大腿的肌肉彈動,小腿肚和腳踝也在搖晃。
這個動作也會讓下背部產生自然的晃動,你不妨用手指貼住腰部的骨頭,應該就感覺得出來。
不要拼命讓身體彈動,不必刻意踢腿,也不需要踢得很用力。
當你的踢腿動作變得自由又輕鬆時,開始往前走;就好像心不在焉地邊走邊踢一個空罐頭。
在你邊走邊踢的同時,好好體會身體的感覺。
不過詳細的內容我在網路上稍微爬了一下,還沒有瞭解太多其內容,相關書籍也很少(只找到兩本,但圖書館沒有:S)。
上個禮拜被比較重的手法放鬆了很難放鬆的SCM肌肉(以及肩膀周圍肌肉),做完頭變得很輕盈,但是結果SCM酸痛了好幾天,讓我在想有沒有一種更輕柔的手法來處理身體肌肉所累積的壓力呢?
參考閱讀:
1.身心合一
2.肢體療法百科
3.練功中關於人體微細結構的一些體會與應用Part I(林兩傳醫師)
4.八段錦
5.Who was Dr. Milton Trager?(英文)
6.稍微提到trager的中文介紹blog:
7.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是臟腑寒熱虛實的總綱。本文其實是個很短的文字: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
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俱如篇末。
我在參的是"形、證、脈、氣"這四個字。目前還在參"形"這個字。
簡單來說,這段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人體的表現我們能夠從四個層次來關注,
1.從形體層次(或可細分為皮脈肉筋骨)
2.從證層次(證乃氣血後現)
3.從脈層次(脈乃氣血先現)
4.從氣層次(我目前理解是指氣機)
其中形體非常重要,因為他是一個在臨床上診法非常重要的"介面"(medium)。甚麼是介面呢?因為在臨床上診間看到患者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情況,診法與治療又因每個人所學與理解的系統各異,後來我在《傷寒論.平脈法》第一句得到了一個提示:
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這句話也談到了病變百端,但其本重點是要回歸到"人體躬",要回歸到"人體形體這個介面的本質"上來診斷
譬如在看古代醫家醫案的時候,我就會去想,他上面記載的是治療成功的病案,
表示有"那個時空下與那個病人狀態所適合的那種方子"
換句話說,假設今天在診間看到用"大柴胡湯"治療好的病人,我就想這就是一個大柴胡湯的"介面"
譬如用望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臉"、"舌"、用腹診看到的大柴胡湯"腹"、用問診法看到的大柴胡湯"證"、用脈診把到的大柴胡湯"脈"'、用背俞診所切到的大柴胡湯"背"....等等等,都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一個線索讓我們去理解大柴胡湯的使用時機,而這就是我們在臨床跟診時要注意的。
剩下就是我們有沒有在臨床上去操作(相體以診!->要學習偵測);
有沒有機緣學到各種這些診法,理解其系統深化的程度(意義的詮釋需要一種系統來作為參考架構);
以及我們在實際上能夠運用的經驗累積(欲知病變,先"揣"其本!)。
在北媽跟診的幾位骨傷科學長,大多用的是解剖結構以及triger point、生物力學觀點來處理患者(結構取向);
閱讀了《身心合一》,看到了對於心理與形體結構互相連動的重要性(肢體心靈、身體的分裂);
跟呂老討教一些八段錦的姿勢與聆聽一些對身體結構張力的想法,也讓我有些觸發(瞭解自己對於身體感覺很笨拙XD);
林醫師的文章當然也得反覆閱讀思考再三。
最近在讀的是之前博全推薦的《肢體療法百科全書》,對於裡頭的milton trager手法感到十分的好奇(他有分成施術者的晃動手法以及心靈體操等等),
摘錄裡頭提到的一段"心靈體操"(Trager Mentastics)的簡單說明:
心靈體操並不是一種運動,而是一套以心靈引導的動作。
做運動的時候,你的目標是要增強體能、耐力或速度,這些都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
心靈體操是一種完全不費力的過程,可以幫助你培養出自由、輕盈,或柔軟的感覺。
崔格醫師建議你在做心靈體操的時候,不妨在心裡問一些問題,好讓動作從心裡自然地發展出來,
例如:「有甚麼東西更輕....比那個還輕?有甚麼東西更軟....比那個還軟?」
"踢腿運動"
站起來,兩腳各踢一下,腳板盡量放低,就像刷過地面一樣。
當你重複這項輕盈、輕鬆的踢腿動作時,請注意身體的幾個重點。
感覺一下腿部的重量一直往下降,似乎被你踢了出去;
感覺大腿的肌肉彈動,小腿肚和腳踝也在搖晃。
這個動作也會讓下背部產生自然的晃動,你不妨用手指貼住腰部的骨頭,應該就感覺得出來。
不要拼命讓身體彈動,不必刻意踢腿,也不需要踢得很用力。
當你的踢腿動作變得自由又輕鬆時,開始往前走;就好像心不在焉地邊走邊踢一個空罐頭。
在你邊走邊踢的同時,好好體會身體的感覺。
不過詳細的內容我在網路上稍微爬了一下,還沒有瞭解太多其內容,相關書籍也很少(只找到兩本,但圖書館沒有:S)。
上個禮拜被比較重的手法放鬆了很難放鬆的SCM肌肉(以及肩膀周圍肌肉),做完頭變得很輕盈,但是結果SCM酸痛了好幾天,讓我在想有沒有一種更輕柔的手法來處理身體肌肉所累積的壓力呢?
參考閱讀:
1.身心合一
2.肢體療法百科
3.練功中關於人體微細結構的一些體會與應用Part I(林兩傳醫師)
4.八段錦
5.Who was Dr. Milton Trager?(英文)
6.稍微提到trager的中文介紹blog:
"Trager是很柔性的一種approach ,沒有大力按押,也沒有突然的外力施予在接受者。6.《黃帝內經靈樞.外揣》
以有韻律的移動,晃動身體,伸展和探索身體關節活動度。
一方面可以達到放鬆肌肉,增加身體關節的靈活度,所以在美國分類上她是屬於movement education,可以幫助復健。
Milton Trager 甚至幫助過小兒麻痺患者重新站起來走路"
7.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