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街與衝。

1.街 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3702.htm 《說文‧行部》:“街,四通道也。” 古文字詁林則解"止"足跡在四個路口方向,省變為"圭" http://goo.gl/T0hM8 白川靜先生常用字解p.42 "圭"指將土做成長方形的土板,在板上寫下占卜的結果。 像此種土板一樣,整整齊齊地劃分修造的道路曰"街道"或"街路"。 漢代長安的街(摘自漢代考古學概說p.5)  東漢都城雒陽的街(摘自漢代考古學概說p.12) 關於我國古代城市規劃體系之形成及傳統發展的若干問題(摘自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論叢p.9) 2.衝,[ ㄔ童亍] 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3705.htm 《玉篇‧行部》:“衝,交道也。” 《玉篇‧行部》:“衝,向也。” 《方言》卷十二:“衝,動也。” 古文字詁林的"童"則有提到"童,重,動古通"的說法 http://goo.gl/EucEB 白川靜先生常用字解p.226 形聲,音符為"重"。"重"有"踵"、"動"之音。 "衝"取了"撞"的音義。"撞"有撞擊之義,因此"衝"義為在十字路口撞擊。 《詩經大雅皇矣》中有攻城戰車,名為"臨衝"。 臨衝有粗大的車轅,車轅包鐵,用此撞擊破壞城門。 "衝"義為衝擊、衝撞,暗示強大的力量發生正面衝突。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後來我才開始明白,人生其實是場殘酷境遇,不斷地給出斷裂的處境,生老病死還算人生常態,許多的意外,讓我們看到殘酷的本質,而這個大黑洞不斷地襲擊著任何活著的人,而所謂風花雪月、人生美景都只是在殘酷被遺忘的短暫時刻裡的喘息,而巫者正是被這殘酷所引出,在長久的歷史底蘊之下,用來減低人間殘酷的療遇(healing encountering),就如宋文里教授所說, 人間不一定有療癒,我們的苦痛不一定能抒解,但卻不斷出現療遇,為了有一絲希望而彼此用療傷的心情而來見面 。 ... 生命語言原本是屬於受苦者的語言,但是也應是巫者緩解生命憂苦的底蘊,我永遠記得我學生家裡發生的一件事。那是三十餘年前,當她還是五六歲的時候,她七歲的小表哥被蛇咬死。當時,她表哥與祖父母住在一起,孩子的父母則遠赴他鄉打拚。孩子沒跟過去,一方面是祖父母捨不得孫子,一方面是年輕父母出外掙錢,生活不易,能由祖父母來照顧可說是一舉兩得。但是當這蛇咬事件發生之後,全家傷心之餘,卻扯出更深層的痛苦。原來孩子的親祖父很早就過世,祖父的好友來陪伴傷心的寡母,寡母在喪夫之後要養兩個稚兒,生養難繼,就再嫁丈夫的好友。寡母為了讓繼夫能專意扶養前夫的兒女,遂將子女的姓改為繼夫的姓。而孫子不幸意外過世,鄰舍即傳言祖母當年為子女改姓,有奪前夫子嗣之嫌,前夫怨氣不能消,所以來索命。這個惡毒的傳言使得祖母百口莫辯,鬱鬱寡歡。直至有一天,祖母全家到石壁部堂牽孫子的亡魂,師姑附體之後,告訴阿嬤,這不是她的錯,天庭只給他七年的陽壽,所以本來就是要走人,跟奪嗣傳言無關。此言一出,老阿嬤老淚縱橫,一樁無底洞的罪惡感頓時消散。 這些意義生成事件來自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來自人類切身的體驗,當我擠身在乩童的堂口,我比較能看到深沈的痛苦,而在醫院反而有種希望的矯飾,有種無法直逼痛苦的炫光 。 -- 摘自《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余德慧 【參考閱讀】: 1. (投影片) - http://goo.gl/O42XR 2.書籍 - http://goo.gl/9xny1

風氣觀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 1.風氣 《釋名》《釋天》 1.1風,放也,氣放散也 1.2陰,陰也,氣在內奧蔭也 1.3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從釋名的觀點,風的特質有氣"放"、"散"的意味在 1.4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搭配本篇的說法,將風氣通於"肝"似乎還蠻對味的。 (當然這又要繼續探討古典醫學對"肝"作用的理解) 1.5 在素問各篇仍可見"風氣"的詞語,但亦有可能其所指涉的內容有不同。(未全列出,有些我放在其他段落) 1.5.1《瘧論》風(氣)與瘧(氣)對照 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歧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1.5.2《痺論》風氣/寒氣/濕氣對比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歧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1.5.3《太陰陽明論》風氣/濕氣對比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2."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 氣在人體生理中代表了甚麼樣的狀態? (這很多書都有談到,小談一下而已) 2.1從《釋名》《釋形體》的片段來看 假設我們有氣之眼的話,微觀身體上各個地方氣的動態變化 2.1.1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2.1.2䑍,在頤纓理之中也。青徐謂之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又謂之嗌。氣所流通,阨要之處也 2.1.3胸,猶啌也,啌氣所衝也 2.1.4臆,猶抑也,抑氣所塞也 2.1.5膺,壅也,氣所壅塞也 2.1.6膈,塞也,塞上下,使氣與穀不相亂也 2.1.7肺,㪍也,言其氣㪍鬱也 2.1.8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穀也 2.1.9腎,引也。

1.各種蟲與季節變化的關係 1.1《五常政大論》,與《氣交變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本病論》《五運行大論》都有 2.作為譬喻? 2.1《脈要精微論》以"氛團"譬喻脈感?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2.2《痺論》蟲字作為一種形容? 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3.蟲作為病因的診法提示 3.1《邪氣藏府病形》脈象:脾脈微滑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裏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 3.2《論疾診尺》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4.蟲作為病因影響治療的選擇 4.1《厥病》 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 5.蟲作為病因表現的症狀 5.1《口問》"涎下"的症狀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5.2《五癃津液別》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5.3《五味論》"悗心"的症狀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5.4《上膈》蟲與消化系統的關係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焠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

關於心的本性。(書摘)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的高地,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自己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輪迴的迷途。我們對心真實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致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昇起和消逝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但是我們又怎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只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不過是融化的冰。  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我們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不斷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間、享樂和痛苦之間、得與失之間、有名與無名之間、稱讚與責備之間受盡折磨,於是我們的心固化了。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輪迴和涅盤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現起,而跟彩虹一樣,它們並非具實存在。一旦我們認識到實像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為空,卻同時能現起為萬象的世界,那我們的心將不受幻覺所驅使。如果知道如何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溶,它們就會像飛鳥劃過天空一樣地劃過我們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跡。  保持這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他有利的條件,把它們視作夢和幻象,不要執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他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眾生的痛苦能夠燒盡。不管什麼狀態昇起,勿墜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動搖的寧靜中保持自由和安適。 -- 摘自《 頂果欽哲法王傳 》p.150

淺談四時經。

脈經文本中,有一段引起我的興趣,就是原文中引自四時經的片段,而且有趣的是就像是一個水氣病的紀錄。而本段有一個特點是五行的符號有所指稱,但並非完全指稱臟腑,因其也有描述臟腑的字句。以下藍色字為原文,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賞玩一下。 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 1.本句強調[土]與子[金]的關係。其實我們先嘗試用符號學的概念(請參考 本文 ),先把所謂的土與金當作是一種符號的指稱(即便我們仍不熟悉其與內涵,但可以嘗試從文章內容探討兩符號之間的"關係")。這一段是強調如果以母子關係來比喻的話,[土]是母親(源頭),[金]是子(延續),而後兩句強調其關係密切。 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 2.[火]屬性對[金]的影響,會使[金]脫離[土]而往[水],進而妨礙[水]的生理功能 剛開始會不清楚這段那麼動態再描述什麼,因為一下子引入了更多的符號。重新給予描述的話,就是"火"/"熱"這個因子,會影響"金"藏於"土"的功能,於是"金"就會跑到"水"中,"水"因為"金"跑過來反而功能異常。嗯?還是不懂這段在幹麼嗎?沒關係,覺得這段還是很怪我們可以先繼續往下看,總之重點請放在"代號"之間的"關係"。 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 3.土與子(金)在一起才會正常,若子脫離之後,造成土氣的衰微,導致水四處洋溢,累積於三焦的通道:面目,四肢 4.本處強調[金]與[土]對水液協調的重要性,若彼此對水液的協調功能不好,就會造成水病累積四肢的產生 愚醫 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 5.若沒有考慮到這種協調作用的機制,仍然用下法將水逐出,則會破壞腸胃道原來正常的機能導致水液代謝更加失常,而繼續蓄積水液導致喘的症狀(用了一個很有形象的描述,肺為喘浮,當然現在想可能是肺積水之類的) 肝反畏肺,故下沈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 6.這一段我覺得比較像是解剖因素,也就是水盛這個物理因子導致實質

眼、耳、心(3)。

請參考前篇: (1) , (2) 。 我想在這裡先跟大家談談舌診。因為本人對傷寒比較熟悉一點點(嗯..6%好了),溫病還在學習中,所以先來張傷寒舌頭吧:D 這裡的舌頭跟我們在學校時所學的舌頭看起來有些不同。譬如說"厥陰舌","將瘟舌","黑心舌","中焙舌"等等,不仔細看一下傷寒金鏡的內容我們可見會無法理解。 中焙舌(請參考左上角數來第三個) 舌見 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 者,乃 邪熱結於裡 也。 君火熾盛,反兼水化 。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也。 問題來了,臨床上真的看得到 中度烘焙  中焙舌嗎?我們要怎麼認識這個可以用涼膈散或大柴胡湯下之的舌頭?碰到每天刷舌苔的會不會刷成 輕度烘焙 (喂!夠了!)。所以我們需要先拋開自己對於舌象的認定,先好好瞭解敖伯伯怎麼觀看舌頭的方式。(究級來說這是一種理想,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在敖伯伯旁邊跟診一起看舌頭,但現在只有書了,所以我們只能透過書的閱讀揣摩)。這裡我想先提一個"模糊理論"。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這就形成了概念。比如從白雪、白馬、白紙等事物中抽象出“白”的概念。一個概念有它的 內涵 和 外延 ,內涵是指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範圍。例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指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 所謂模糊概念是指這個概念的 外延 具有 不確定性 ,或者說它的外延是不清晰的,是模糊的。例如“青年”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我們是清楚的,但是它的外延,即什麼樣的年齡階段內的人是青年,恐怕就很難說情楚,因為在“年輕”和“不年輕”之間沒有一個確定的邊界,這就是一個模糊概念。 -- 摘自網頁 模糊理論    也就是假設我們閱讀了中焙舌的定義之後,得到了一個中焙舌定義的內涵,但其外延卻是我們在臨床上常常要面臨到的部份,譬如說正常的舌頭是0%的話,到中焙舌的定義是100%的話,0~100%之間的舌頭變化(25%,50%, 85.C 的中焙舌) 可能是我們比較常看得見的,但卻不容易認出來的。  但疑似這樣的舌頭,我們仍然要合參

脈診導論筆記。

脈有所變 我們為什麼很重視脈診?是因為脈診是四診中 相對客觀 的部份。為什麼這樣講?脈象對病人來講是 客觀 。對醫生來講是 主觀 。對病人來說脈象是相對穩定的,在無干擾事件出現下,脈象是穩定的,不可能脈象一會變成這樣,一會變成那樣。我們在古人中有脈時緊時數的描述。事實上,人體的脈象,飯前飯後,晨起午後都是應時而變的,但是它的 基本結構是不變 的,是穩定的。 從醫生的角度來看脈象卻是相對的,隨醫生的不同而各異。一方面,醫生的水平不同,其指端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每一個醫生的學習經歷不同,經驗各異,所以對同一病人脈象的關注度不同,其結論也有差異。 同樣的,對同一脈,大家對大趨勢的看法應該是趨同的。我們通過這樣一個相對客觀的診斷方法,來整合其他的臨床觀測指標,最後得到對病情的一個相對固定的描述,來進而指導處方用藥。這也是診脈的目的。 摘自 -- p.42 決疑篇 《脈診導論》

紀錄片。

過去一年看了一些紀錄片,想列個小清單紀錄一下。 1. 被遺忘的時光 關於失智證老人照護的紀錄片。 2.食品公司(美味代價) 關於食物如何影響整個社會文化產業。 3. 遙遠星球的孩子 關於自閉症小孩的紀錄片。上面的連結可以直接看。 4.轉世小活佛 關於西藏活佛轉世的紀錄片。 5.《明月》頂果欽哲仁波切紀錄片 6. 油症:與毒共存 相關事件 文字介紹 。 7.2009 身體與靈魂紀錄片影展 相關介紹 看了穿梭陰陽界,末代巫師,影子傳說,彩虹的故事,很棒!

眼、耳、心(2)。

接續 上篇 。 小廣診所經理也談到了以前在新聞局工作的時候,常常要到新聞現場拍相片,帶的是傻瓜相機。這經驗影響到了他欣賞相片的角度:人物的表情,拍攝的角度,光線的分布。也就是看了一張新聞照片,卻賞析(或渴望或推論)出更多令人感興趣的細節。而這樣的細節補捉在福爾摩斯的作品或電影,或者很熱門的醫學影集 Dr. House也看得到。 我們把這樣的心態拿來看靈樞五色篇的指導: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靈樞談到了五色的概念,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青、赤、黃、白、黑的五種顏色分法。問題來了,我們基本上接受現代色彩學的概念,可能比較容易說出"紅橙黃綠藍靛紫",比較不會透過五色來理解顏色的分布。我們藉由現代色彩學的區塊來看看,右圖的縱軸是明度(由下往上),也就是往上偏的時候明度提高而趨近淡色系(趨近於白),往下則趨近深色系(若覺得看不清楚可以再參考 此圖 )(趨近於黑),橫軸(由內往外)是彩度,環狀赤道軸是色相。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再看看原來這一段。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談的可能是指明度的問題,也就是較淺的比較傾向病理狀況為較外,較表層,較深較厚濁的比較傾向為較內。(*以現代色彩學的元件"明度"來理解也有可能導致誤解此段的表達,以下各段也是,因為難處在於 我們只能以我們目前理解的術語來去理解 未知世界 中所指涉的含意 。意思是,譬如說 《 地球守護者 》的作者催眠某一個人的前世竟然是外星人,但外星人前世的記憶必須要透過地球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闡述,才能夠理解外星人星球的樣子與科技,所以有時候有些問題因為文化的不同,那個被催眠的人的外星人前世意識就會卡卡的,譬如說作者問有沒有傢俱,那個人就當機了)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 這裡談到的是色相的問題。也就是分布在黃赤的區塊傾向與風有關,分布在青黑的區塊傾向與疼痛有關,彩度低,明度又高,偏白的狀況,跟寒有關。(但我個人覺得這其中還有更多生理病理細節需要來釐清或補齊,譬如黃赤為何與風相關?這裡談到的風邪又是哪種?風邪與氣血的關係為何?氣血影響外候表現的(中醫)生理基礎為何?風邪造成的

眼,耳,心(1)。

這個題目其實是以前學生時代在課堂上老師提的一個題目,讓我們回去好好參一參話頭:「什麼是中醫的眼睛?什麼是中醫的耳朵?什麼是中醫的心?」 這個問題從那時起常常放在我的心上,當然再仔細思索的話,可能又要想想那「什麼是中醫」?的大哉問了。但本篇文章只是處於閒聊的隨寫而已,所以大家隨便看看就好:"中"這個字,有個中醫老先生形容的很好玩:一顆大西瓜,切成一半,不偏不倚,剛剛好兩邊都一樣,就叫"中"。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人身體的方式,他不欲太過,也不欲不及,在這樣框架的思考方法。當然再細一步再講什麼是太過,什麼是不及,那很多中醫文本早至內經內就常常論述「何謂太過,何謂不及」的內容了。譬如說《平人氣象論》的內容,就可以看到類似的對比方法,為了方便我用m(more)與less(less)來標明: 欲知寸口 太過 與 不及 ,  (m1)寸口之脈中手 短 者,曰頭痛。(l1)寸口脈中手 長 者,曰足脛痛。 (m2)寸口脈中手 促上擊 者,曰肩背痛。(l2)寸口 脈 沈而堅 者,曰病在中。 (m3)寸口脈 浮而盛 者,曰病在外。 (l3)寸口脈 沈而弱 ,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沈而橫,曰脇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沈而喘,曰寒熱。 (m4)脈盛滑堅者,曰 病在外 。(l4)脈小實而堅者, 病在內 。 (m5)脈小弱以濇,謂之 久病 。(l5)脈滑浮而疾者,謂之 新病 。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濇曰痺。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也就是從這樣的觀點漸漸就可以分出一種隱然的二元觀點,短與長,浮與沈,外與內,久與新。但如果再往上回推一層,在未分二元的那個狀態,或許是中醫對於身體狀態不偏不倚的理想。(*但這種不偏不倚的理想平衡狀態建立在一種 動態平衡的理想 ,這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中藏經第一篇"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痞"或第二篇"火來坎戶,水來離扃"就隱然有類似的觀點) 但我想先拉回來題目,事實上「中醫的眼耳心」的答案是因人而異的,因為隨著每個人對"中醫"體會的不同,透過 自己 認為 對於"中醫理論"理解的濾膜 看出來的視界,聽界,心識界自然會有所不同。譬如拿西瓜理論來看每人腦中裝的東西,譬如說我可能1

感官,身體與意識。

以下是列出目前收集到的書單與一些相關的訊息,嚴格上來說還在逐步的理解之中,有些概念與方法漸漸地形成,但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加以消化。其實嘗試描述自己的想法(說法)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否能建構在"相對"真實的事物基礎上,或者只是如《圓覺經》提到的"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經文中提到病目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是病目出了問題,但我們往往仍堅持於空中有花,而非注意到自己的感官偵測出了問題)。什麼是真實呢?這我還在參《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不敢妄言:D 我想提一個曾經看到的"譬喻"。一個圓柱體的投影,從上方投影是圓形,從側面投影是方形。圓形影子與方形影子看似不同,卻源自於相同的圓柱體。把圓柱體當作是"個人身體的真正真實狀態"時,我們想透過的感官診法就是從不同方向的角度來作投影,但仔細把這中間的環節全部拆開來看: a.投影的設備(每個人的感官不同) b.投影的光源強度(每個人的敏感度差異) c.投影的光源持續性(每個人的穩定度狀態) d.投影的角度(感官診法的手法) e.與圓柱體接觸面的程度(這時用圓柱體的譬喻就有點無法解釋,因為我覺得患者所表達出來的狀態也是一個訊號發射源,他也會受到觀察者的影響,再講下去可能就是屬於測不準原理了:D,不過這部份我比較傾向用梅洛龐蒂對於身體的詮釋,有心得再跟大家報告) e.圓柱體後的投影結果(偵測到的訊息) f.解釋與詮釋投影後的影子(偵測到的訊息如何解讀,用什麼樣的方法與文本來嘗試解讀與詮釋訊息) 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可能的誤差之一(或影響我們每個人解讀詮釋不同的因子之一)。 很厲害的佛經《瑜伽師地論》也將 眼的感官 (其實談了更多)拆成各種環節來看,有興趣也可以先翻翻。 1. 中研院有關感官與經驗的研究計畫 2. 體物入微 3. 肉體與石頭 (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 4. 身體與社會理論 5. 梅洛龐蒂 6. 知覺現象學 7. 可見與不可見的 8. 人類身體史與現代性 9. 瑜伽師地論 10. 現象學導論七講 11. 高達美詮釋學 12. 智慧學九論 13. 詮釋與定向 14. 追蹤師 15. 攝影課 16. 隱喻與認知 17. 思維的疆域 18. 拉一條思考的輔助線 19. 身心合一 20. 身心調癒

事物的意義

“事物的意義可以用語言表達,但這不表示,語言可以把事物的意義全部說出來。這僅是說,詮釋者理解的事物,其意義可以用語言將它如實說出,但人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受到歷史的影響,只能在前見下理解事物,得到事物某些面向的意義。不過,即使他的前見限制他的理解,但他理解的,不是事物以外的意義,而是事物本身的意義。人的意識是有限的,他沒有上帝的無限意識,不能在單一的直觀裡理解事物的全部意義,他只能逐步地,在無盡的過程裡對事物作更豐富和深入的理解。換言之,他得到的是事物的面相意義,不是全部意義。但面相的意義依然是事物本身的面相意義,不是由他外加進去的意義。人只能在無盡的詮釋過程裡,無盡地說出事物的意義--它更多面向的意義。" p.20 -- 摘自《 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