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6的文章

【書單觀察】《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為什麼有些學生可以左右逢源地善用大學生活?而有些學生則顯得左支右絀,回首來時路,竟發現自己老是趕不上進度、或與機會失之交臂? 學子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選擇?而老師和大學裡的領導者,又各有什麼樣的法寶,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改善他們的大學經驗,並使學生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得到最大的收穫? 學生要如何聰明地選課呢?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有些教授可以點石成金,而有些教授則只會冷眼旁觀呢?要如何將課堂上的學習,和生活上的所見所聞結合呢?略舉萊特先生的建議如下: 與他人共同學習,比孤軍奮戰更有成效。   學會時間管理是最首要、也最重要的技能。     個別指導的獨立式研究與工作實習,往往能帶來豐富的學習與刺激的挑戰。   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交流,是一種學習,也是最豐碩的體驗。    一籮筐的具體建議,佐以學生們充滿迷惘、挫敗、發現與希望的真實故事,使本書成為追求學術及個人成就上不可多得的指南。 --  《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Simon Reeve's Sacred Rivers 第二集-恆河]觀賞筆記

初稿:2016/02/14 探訪神聖河流第二集[1],來到了恆河(The Ganges)[2]。 恆河河源 本集首先來到了潘奇普拉耶格(Panch Prayag)[3],恆河河源由五個支流交會點的地方開始。在此處Simon接受了一個聖人的祝福,順道探訪了聖人所居住的洞穴。接著參與了印度中產階級新興的在恆河上泛舟的活動。 Src: Wiki 赫爾德瓦爾(Haridwar) Simon與印度嚮導會面時,拜訪了一個巨大的溼婆神像。Simon問溼婆與恆河有何關聯呢?嚮導回答:溼婆的辮子象徵著恆河。[4] 由 Sanatansociety  Picture provided by Peter and Chris Marchand,  provides free information for promotional purpose  - Originally posted by en: wikipedia  here ,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19875 接著也在此地以花及火供養恆河,與浸浴在恆河的儀式,相傳此儀式亦能洗去以往罪孽。[5] 瑞詩凱詩(Rishikesh) 由 Fred Hsu from San Jose, United States - Ashram by the river ,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11457 恆河流經這個小鎮,將其分割為二,兩岸有很多的瑜珈學校,是世界聞名的靜修處。[6]相傳披頭四也曾來此進修(1968)[7]。Simon也在此訪談了學校的領導者,問恆河有甚麼神秘之處。領導者回答,就像手機電池需要充電一樣,人的心靈也能夠透過恆河而補充能量。 坎普爾(Kanpur) By Faizhaider at English Wikipedia , CC BY 3.0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4356917 在這裡看到了信仰與經濟發展的衝突:雖然宗校信仰因素,不能宰殺聖牛,但在

Simon Reeve's Sacred Rivers 的第二集-恆河[暫記]

[暫記] 看完[Simon Reeve's Sacred Rivers 的第二集-恆河]後,也有好多感想待整理。看完後想到曾經看過某個的句子,先調書袋一下: 自古以來,我們居住的土地造就了我們,也形塑出目前世界各民族的戰爭、權勢、政治和社會發展。或許,科技似乎克服了我們彼此在精神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距離,但我們很容易就忘記, 我們居住、工作及養育子女的地方,其實極其重要 ,而那些帶領七十億地球居民的領導者,他們做的選擇就跟我們常人一樣,多少都會受到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所限制。 整體來說,所有地理因素都同樣重要,並沒有哪一個地理因素比較重要。山脈沒有比沙漠重要,河流也不比叢林重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不同地理特徵就是決定人們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的主要因素。 --《 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 》p.10 ================= 推薦給大家!還有剩下兩集(恆河、長江): BBC Earth台 2016-02-14星期日 02:25~ 03:20 探訪世界河流S1(2)【普】恆河 2016-02-16星期二 21:50~ 22:4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2016-02-17星期三 03:00~ 03:5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11:25~ 12:20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14:50~ 15:4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2016-2月-給自己歷史書單

或許最近驚覺自己對歷史的無知,先紀錄一下最近開給自己的書單(預計要讀的)。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 智慧宮:被掩蓋的阿拉伯知識史 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 奧斯曼的黃粱夢(全三部) 宮崎市定中國史

Simon Reeve's Sacred Rivers的介紹。

【Simon Reeve's Sacred Rivers】 這裡有預告可以看: 前些日子在BBC Earth看到探訪世界河流 (總共三集) [1] :第一集尼羅河,從源頭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開始,沿著河流往下來到白尼羅河跟藍尼羅河的匯集處(蘇丹),最後尼羅河入海口在埃及開枝散葉形成豐沃的三角洲。 影片很有意思的是,從源頭到入海口,依著尼羅河的灌溉孕育出的文化與文明,訪談者結合了當地歷史文化與現代經濟等議題,譬如各國人民都宣稱尼羅河是他們的,而不是其他人所擁有。 衣索比亞為了改善該國經濟,將尼羅河的上游建成大水壩,但也犧牲了當地部落文化強迫遷移,而另外一個隱憂是水壩建成後,將可以控制尼羅河上游源頭的水源,間接影響到依賴尼羅河各國居民的生存。 來到蘇丹,介紹了黑法老王歷史與金字塔群。 (埃及第25個王朝,統治了整個埃及達75年之久的奴比亞君主 [2] ),被埃及本國歷史刻意忽略的過去的王朝遺跡。同時也可以站在高處俯視尼羅河所經的地區,帶來了綠意,與周遭沙漠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蘇丹北部與埃及南部的亞斯文水壩橫截尼羅河而形成納賽爾湖 [3] ,影響了整個努比亞人社區共有幾十萬人,原有的村莊被淹沒,被遷至其它地方定居。還有原有重要的考古遺跡被迫遷移。大壩的建成雖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濫,換得發電、防洪、灌溉、養魚、航運、旅遊等利益。 [4] 最後來到埃及的出海口,陪同節目彷彿經歷了一場古代文明河流的洗禮,也帶來更多文化、政治、經濟議題的省思。 推薦給大家!還有剩下兩集(恆河、長江): 2016-02-13星期六 06:00~ 06:55 探訪世界河流S1(2)【普】恆河 17:30~ 18:25 探訪世界河流S1(2)【普】恆河 2016-02-14星期日 02:25~ 03:20 探訪世界河流S1(2)【普】恆河 2016-02-16星期二 21:50~ 22:4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2016-02-17星期三 03:00~ 03:5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11:25~ 12:20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14:50~ 15:45 探訪世界河流S1(3)【普】長江 附加:看完可以增加的傳統醫學bonus! 了解並思考河流能夠帶給人們的孕育各項事物的能力:文化、經濟、政治等等

遙遠的想像-- 靈樞外揣篇

初稿:2013/06/01 修訂:2016/02/05 有時候其實一直在想"始源"的問題,譬如說, 第一個中醫(沒有老師)怎麼習得診斷方法的? 又或者假設我讀完了傷寒金鏡錄,怎麼樣在臨床上複製出類似的舌診診斷經驗?而靈樞的外揣篇,我自己就覺得很像是論述所有診斷方法之母。 歧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感官的診法,望聞問切,都有著類似上段的作用,日月之明,有其影所望;水鏡之察,有其形可觀;鼓響之應,有其聲可聞;動搖則應和,則是施以作用力的切(觸診)診的源頭。甚至後段講的更清楚: 昭昭之明不可蔽,其(0)不可蔽, 不失陰陽 也。(1) 合而察之 ,(2) 切而驗之 ,(3) 見而得之 ,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蕩,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0)大原則: 不失陰陽 (1)合而察之:將所有診法候得的訊號、問診合參,作出推論 (2)切而驗之:根據診斷的初步推論,在體診上切而"驗"之(脈診、腹診、頭皮診、額頭診等等),再做確認 (3)見而得之:透過各種外體候(面部、五官、爪甲、毛髮..)得到更多的證據支持 又,這"見"或許是一種診者清明的直觀而得的訊號。 這樣每個回診反應有效的患者就顯得相當有意思,我的意思是其背後所代表的的意義: 在某個瞬間,我們用的那個處方,患者得到改善,而同樣某個過去時間點,創立這個處方的醫家,也曾經用同樣的判斷理念與處方,讓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經驗。 其實帶領我們由今跨古的是患者,而在某一個瞬間,古人又經過我們的判斷重新復活了一次。我總有一種感覺,每次開方,其實這理念不只是我們自己的思維,而是繼承了過去某個時間點某個的醫家理念,以及過去曾經給予我們指導的老師學長姊們的助緣。 於是就一邊想著如何能夠更接近那個醫家的想法? 一邊又想著我們自己能不能看到更多些甚麼端倪? 慢慢地,在每個患者身上,反覆地外揣之...

回答問題的方法

如果有人問我某個問題,我很少直接回答。反之,我會利用一個理論,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如此一來,我就可以知道,如果依照那個理論,會有甚麼樣的結果,並與其他方式得到的答案做比較。接著,我再解釋,這種思考方式對他們的問題有何幫助。我擔心他不了解,因此會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或情況來描述。一般而言,他們會說:「好,我懂了。」接著,他們就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而且更具洞見,更能切中問題核心。 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好的理論應該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甚麼現象是甚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 p.45 一個理論是否可靠,最好的檢驗方式就是找出一些 反常的例子 ,也就是該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 p.66 摘自《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