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懂得沉默,是因為他浸淫在深度裡。這是我們從安寧照顧裡看出來的,我們觀察的是臨終病人的家屬。家屬有各種不同類型,鶼鰈情深的或感情不好的都有。例如有個女病人,先生很愛她,夫妻倆在美國生活二、三十年,一起奮鬥,因此先生很不捨得太太離開。先生是中醫師,當太太住進安寧病房時,他在旁邊照顧,但一直不甘願,不斷地翻資料,不斷地跟主治醫師討論太太的情況,總是想把他太太挽留。每天都看到他忙著訂最名貴的藥材,煮藥,端給太太喝。一開始我們都很感動,至少志工都很感動,可是後來就覺得something wrong。他太太跟他說,你不要煮藥了,陪在我身邊。她希望他能握著她的手,而不是一天到晚跟醫生討論病情,或上網查資料買藥,她只有在吃藥的時候才看到他,要不然就總是匆匆忙忙的。我們覺得很心疼的是,她先生不斷在橫向勾連,但太太已經往深度的方向走去,兩人沒有交集。" -- p.35
"舉個例子:有個企業家叫摩根,過世前寫了本書,他說你可能一生一世都很精明,但你把這精明用到病床的最後一分鐘,就很令人難過。我是親眼看過很能幹的企業家,在臨終病房中指揮若定,很仔細地檢查每個醫生下甚麼藥,甚麼時候該來,跟醫生護士說病人的權利有甚麼。但越近臨終,就越能看出來局面已經不容你精明了,你的精明只顯示出你的不堪。反而那種不識字的阿公阿嬤的死亡,比較接近我們喜歡陪伴的感覺。我們喜歡陪這種老先生老太太,他們的過世都沒有甚麼太大的掙扎,跟那種顯赫一時、生時大權在握、臨終時不敢讓人看見的人物差很多,因為後者的落差太大。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東西,都是表象的。這些東西走到安寧照顧時,甚麼都沒有。表演啦、採訪啦、名人的講話啦,到最後都沒有。人最終要回歸到人的層面,還是要用極簡的方式,越簡單越好。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過世,跟一個沒讀書的人過世沒甚麼不同,不會有光環火花冒出來。" -- p.96
"這些微小的身體分子,卻構成我們內在性的最底層。它是一片甚麼都不知道的混沌未分化的「黏稠狀態」,這就是「黏性平面」。這感覺就像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說的「淒淒慘慘戚戚」,說的就是一種黏稠的狀態。我原來並不知道,後來是聽到中醫講肝膽黏稠、鬱的化不開來,我才想這樣想其實就對了,因為這就是一種液體狀態,黏黏稠稠地潛伏在人的身心構成的最底層部分。" p. 128 輯二‧第一講‧內在空間
摘自《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9.21.201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曼陀羅九宮格筆記法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使用說明: 在九個格子中填入你的想法或計劃,中央格子通常放置主題。填寫完成後...
-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
-
有人因灸三里而滿面黑氣。醫皆以為腎氣浮面。危候也。有人云。腎經有濕氣上蒸於心。心火得濕成煙氣。形於面。面屬心。心腎之氣常相通。如坎之外體即離。離之外體即坎。心腎未嘗相離也。耳屬水。其中虛。則有離之象。目屬火。其中滿。則有坎之象。抑可見矣。以去濕藥治之。如五苓散、黃耆、防己之類皆可...
-
詮釋學循環是一則空間比喻,它所表明的是一種共有的理解域。既然交際是一種對話關係,那麼一開始就可假定一個說者和聽者共同擁有的意義共同體。 這似乎又涉及到另一個矛盾:被理解的東西必須是已知的。但這不是一回事嗎?向一個不懂愛的人談說愛,或者向那些拒絕作樂的人談說對歡樂的認識,難道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