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有些人面對臨終前的身體病痛,雖然偶爾他們會感到害怕,但卻不顯露苦痛感受?人的生命必然都會遭逢苦難,但在苦難中能經驗到一絲慰藉,來自個人過往的生命經驗,那就是能自救的佛心。
人人都在苦難中煎熬,苦到最後毫無膚慰時,那就是自我摧毀。人不自殺,是因為不斷有療癒因子進入個人生命裡,幫助著渡過一關又一關的苦難。迴盪是一種接應,面對著生命的苦難而不斷有回應。迴盪的療癒空間,是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只能自我創造而無法與他人分享,只能個人努力各自做功課。
迴盪不是悟性,不會讓人更明白某種事物,而是擁有更多心知肚明,而不能言說的體會。平時累積生命裡的璀璨感,當碰觸到苦難時,這些經驗便能成為支持撫慰的個人經驗。所謂的修行,就是平日累積療癒因子,在生命陷入苦難時,這些經驗就會從內心的底蘊湧現,接應個人渡過苦難。
許多人會陷入絕望的處境,就是平日放蕩而不深刻體驗生命,當苦難面臨時便毫無接應迴盪的療癒因子。面對臨終苦難時,如果我們以肉眼渴望救贖,世上毫無可以救贖之道,只有發展一種「心眼」看見內心的火花,走出漆黑的苦難深淵。" --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p.112-113
昨天J問我:「老師,我們同樣都在田野中寫記錄,為什麼老師可以寫出這樣的東西?要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才能這樣寫出來?而且還能有脈絡地引用資料,理論上也具有深度?」我只開玩笑地說:「被雷打到了就會。」可是我回家後就在想,我為什麼在禮拜天還要辛辛苦苦地帶學生讀文獻?你要能注意到,在我帶你們讀文獻時,每一種的瞭解,當你真的瞭解了,它就變成你的細胞而附著在你的身上。很多人讀書就像是在貼磁磚一樣,這樣貼那樣貼,可是等到要用時,磁磚就掉落了。
我帶你們讀文獻的目的在於,「進入那個『卡住』的某個地方,然後思考為什麼這個地方會發生這個東西?為什麼這個東西以前沒有想到過?」....(略)...
如果你能有更多時間像這樣去看別人寫的東西時,而且能進入其深邃的部分去思考並深有所得,那你的實力就出來了。這樣,當你在閱讀田野資料時,有時候某些東西就會跳出來告訴你,這個應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理解。如果你每次在讀人家的論文時都是隨意地看過,只是作表面上的瞭解,這就會像貼磁磚一樣,等到要分析資料時,甚麼都不是。因為這些磁磚對你而言沒有用,它們都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辦法讓你看到裡面的東西。--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p.180-181
有些人學了很多知識以後,就把知識當做他存在的盔甲,用這個東西形構他的自我。可是修行基本上就是要突破這種知識的障礙(知障)。 p.277
9.23.2015
9.21.2015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書摘
"人懂得沉默,是因為他浸淫在深度裡。這是我們從安寧照顧裡看出來的,我們觀察的是臨終病人的家屬。家屬有各種不同類型,鶼鰈情深的或感情不好的都有。例如有個女病人,先生很愛她,夫妻倆在美國生活二、三十年,一起奮鬥,因此先生很不捨得太太離開。先生是中醫師,當太太住進安寧病房時,他在旁邊照顧,但一直不甘願,不斷地翻資料,不斷地跟主治醫師討論太太的情況,總是想把他太太挽留。每天都看到他忙著訂最名貴的藥材,煮藥,端給太太喝。一開始我們都很感動,至少志工都很感動,可是後來就覺得something wrong。他太太跟他說,你不要煮藥了,陪在我身邊。她希望他能握著她的手,而不是一天到晚跟醫生討論病情,或上網查資料買藥,她只有在吃藥的時候才看到他,要不然就總是匆匆忙忙的。我們覺得很心疼的是,她先生不斷在橫向勾連,但太太已經往深度的方向走去,兩人沒有交集。" -- p.35
"舉個例子:有個企業家叫摩根,過世前寫了本書,他說你可能一生一世都很精明,但你把這精明用到病床的最後一分鐘,就很令人難過。我是親眼看過很能幹的企業家,在臨終病房中指揮若定,很仔細地檢查每個醫生下甚麼藥,甚麼時候該來,跟醫生護士說病人的權利有甚麼。但越近臨終,就越能看出來局面已經不容你精明了,你的精明只顯示出你的不堪。反而那種不識字的阿公阿嬤的死亡,比較接近我們喜歡陪伴的感覺。我們喜歡陪這種老先生老太太,他們的過世都沒有甚麼太大的掙扎,跟那種顯赫一時、生時大權在握、臨終時不敢讓人看見的人物差很多,因為後者的落差太大。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東西,都是表象的。這些東西走到安寧照顧時,甚麼都沒有。表演啦、採訪啦、名人的講話啦,到最後都沒有。人最終要回歸到人的層面,還是要用極簡的方式,越簡單越好。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過世,跟一個沒讀書的人過世沒甚麼不同,不會有光環火花冒出來。" -- p.96
"這些微小的身體分子,卻構成我們內在性的最底層。它是一片甚麼都不知道的混沌未分化的「黏稠狀態」,這就是「黏性平面」。這感覺就像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說的「淒淒慘慘戚戚」,說的就是一種黏稠的狀態。我原來並不知道,後來是聽到中醫講肝膽黏稠、鬱的化不開來,我才想這樣想其實就對了,因為這就是一種液體狀態,黏黏稠稠地潛伏在人的身心構成的最底層部分。" p. 128 輯二‧第一講‧內在空間
摘自《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舉個例子:有個企業家叫摩根,過世前寫了本書,他說你可能一生一世都很精明,但你把這精明用到病床的最後一分鐘,就很令人難過。我是親眼看過很能幹的企業家,在臨終病房中指揮若定,很仔細地檢查每個醫生下甚麼藥,甚麼時候該來,跟醫生護士說病人的權利有甚麼。但越近臨終,就越能看出來局面已經不容你精明了,你的精明只顯示出你的不堪。反而那種不識字的阿公阿嬤的死亡,比較接近我們喜歡陪伴的感覺。我們喜歡陪這種老先生老太太,他們的過世都沒有甚麼太大的掙扎,跟那種顯赫一時、生時大權在握、臨終時不敢讓人看見的人物差很多,因為後者的落差太大。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東西,都是表象的。這些東西走到安寧照顧時,甚麼都沒有。表演啦、採訪啦、名人的講話啦,到最後都沒有。人最終要回歸到人的層面,還是要用極簡的方式,越簡單越好。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過世,跟一個沒讀書的人過世沒甚麼不同,不會有光環火花冒出來。" -- p.96
"這些微小的身體分子,卻構成我們內在性的最底層。它是一片甚麼都不知道的混沌未分化的「黏稠狀態」,這就是「黏性平面」。這感覺就像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說的「淒淒慘慘戚戚」,說的就是一種黏稠的狀態。我原來並不知道,後來是聽到中醫講肝膽黏稠、鬱的化不開來,我才想這樣想其實就對了,因為這就是一種液體狀態,黏黏稠稠地潛伏在人的身心構成的最底層部分。" p. 128 輯二‧第一講‧內在空間
摘自《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9.19.2015
各種素食飲食法比較以及一些食物攝取過度的症狀。
常常在診間聽到患者素食,但隨著素食法不同,對身體也會有不同的影響狀況;以及補充維他命、生食果汁的一些攝取過度的症狀(而不自覺)。評估的重點其實不在能不能吃,而是對於個人身體狀況來說適不適當。
9.17.2015
小讀脈經婦科1
初稿:2014/11/24
修訂:2015/9/17
《脈經》卷九的整體佈局,可以做為該文本收集當代婦科診療紀錄遺緒。
《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做為本卷第一篇的架構,主要內容分成四段:
(1)妊娠脈象的表現機理
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
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
又,腎名胞門子戶, 尺中腎脈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
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娠也。
[閱讀小結]
a.心脈動甚;胞門子戶(尺中腎脈)按之不絕;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無絕
b.應進一步補充現代醫學關於婦人妊娠生理變化,來聯繫傳統醫學臟腑生理功能的詮釋。
(2)妊娠初時=>三月=>五月脈象的變化
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
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 胎已三月也。
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閱讀小結]
a.因時代的需求,冀望當代醫者從脈診法來判斷妊娠月數。現代醫學已有定期產檢可了解婦人妊娠的狀況。
(3)妊娠四月男女判斷經驗方法收集
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 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
又法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沈,太陽脈浮。
又法左手沈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手俱沈實,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 大者如實狀。
又法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沈,為產二女, 不爾則男作女生也。
又法遣妊娠人面南行,還復呼之,左迴首者是男, 右迴首者是女也。
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
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閱讀小結]
a.因時代文化的緣故,紀錄當代各種判斷男女的方法。現代醫學已可經由產檢了解更詳細的妊娠狀況;故本段存參。
b.各文化都有想要在妊娠期間了解胎兒性別的各種外候方法與紀錄,在不傷害妊娠母體的原則下,不妨輕鬆看待之:Gender Predictor : 101 simple ways to know the gender of your baby
(4)離經脈(將產)的表現
婦人懷妊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法婦人欲生,其脈離經, 半夜覺(○按千金方有痛字),日中則生也。
[閱讀小結]
將產之時會有離經脈的表現。本段存參。
原文參考:
9.1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笈成)
9.16.2015
描述的方法
初稿:2011/9/9
修訂:2015/9/16
修訂:2015/9/16
近來我受到幾個方面的影響,反思了目前所學習到的東西,覺得可以透過這些學問的方法架構出可能的描述與理解,但本來很多事情就沒有一定的結論,甚至我現在想要闡述的一些心得也是處於未定論的理解(可說也是不成熟的),不如暫時將其歸類成一種觀察。
我分別在現象學,詮釋學,認知語言學這三個比較近代的學問找到了一個目前能夠描述所學習到有關於傳統醫學的幾個象限。[現象學]能夠把診法過程的幾個元件拆解開來檢視,[詮釋學]能夠探討文本上的理解以及其所能夠在實際上應用的範圍,[認知語言學]則是在討論人要以自己已知的譬喻概念中去擴展理解另一個未知而不熟悉的領域(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潛藏在我們每天的認知行為中)。
=>傳統醫學應該可以與其他學問雜燴引發各種不同的思考觀點,琢磨出更多的理解側面。
優秀的理論能夠歸納出某種行事原則,而某種行事原則需要被使用者在自己意志判定與理解在某種情境下應用而得到所想要的效果,才能夠更加證明了行事原則以及其中的理論正確無誤。在這過程中的其中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導致錯誤的理解,詮釋與結論。(在李建民先生《發現古脈》的著作中談到古代禁方師徒學習分成"授,讀,解,驗"四個階段,有趣的是在內經裡頭談論醫之道講的是"諷,誦,用,解"四階段)
=>驗、用,都暗示了理論的探索與能實用化的技術是可並進甚至不可缺一的。
從傅柯的《知識考古學》方法以及其《古典時代瘋狂史》中得到了一些概念與觸發,還有柴崎保三先生對於內經的研究方法與結果也是非常可觀。不過有趣的是,不管我鑽研到哪個象限,永遠都會發現已經有人走在前端,有時實在是覺得自己還真的宛如在傳統醫學的幼稚園而已呢!
當然閱讀這些學科值得自我提醒的是,這些是對知識研究的一種方法論,而研讀傳統醫學的最終目的應是使醫療行為或理念能夠帶給人們某一層次的健康高度,了解並能夠實踐保身長全之道。但怎麼理解傳統醫學的理念?又該怎麼訴說?而為什麼要說?似乎成為現代養生資訊焦慮與功利倦怠社會的難題之一。
[參考閱讀]
- 現象學十四講
-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 如何閱讀一本書(第十三章:如何閱讀實用性書籍)
- 發現古脈
- 古典時代瘋狂史
- 知識考古學
- 柴崎保三・鍼灸医学大系全25冊(黄帝内経素問・霊枢)
柴崎氏的研究方法,透過解字來理解內經的文典,其解字系統師承藤堂明保先生,透過解字與內經同時代文本互參,來考察文字本身的意涵,並透過文字本身的觀點來增加內經醫學詮釋的多元可能性。
9.10.2015
脈經解構6
《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閱讀筆記
初稿(v1):2009/5/3
修訂(v.1.1):2010/12/10
修訂(v.1.2):2012/8/18
修訂(v.1.3):2015/9/10
閱讀心得:
《解題.研究.索引》將此篇評估與傷寒論文本有點淵源,因此最初在閱讀的時候引起了一些興趣,本次整理將原文重新排版與表格整理,的確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1.
本篇脈法先把可能的陽脈標成紅色,陰脈標成藍色。
依照辨脈法: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濇、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2. 本篇所提到的方劑似乎已經失傳,脈經本文也並無相關內容組成,只能從方名來推敲其可能的作用;另外從外證的記載來說,與傷寒論的文本對照閱讀也顯得相當有意思。
3. 本篇寸、關、尺與全身的部位來說有某種程度的謀合:
寸: 胸中、心下、胸脅
關: 心下、胃、腹
尺: 臍下、小腹、腹、腳
4. 本篇條文包涵四種治療方法的選擇(湯、針、灸、摩)
5. 本篇與前篇《卷二.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脈法似不同系統。
6. 每段末段都補上了傷寒論相關有關針刺的條文加以互參的可能性。
上部寸口十七條
脈
|
證
|
治法
|
||
1-1
|
寸口脈
|
浮
|
中風,發熱,頭痛
|
宜服桂枝湯,葛根湯,
針風池,風府,
向火炙身,
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
1-2
|
寸口脈
|
緊
|
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
|
宜服麻黃湯,發汗,
針眉衝顳顬,
摩治傷寒膏。
|
1-3
|
寸口脈
|
微
|
苦寒,為衄
|
宜服五味子湯,
摩茱萸膏,令汗出。
|
1-4
|
寸口脈
|
數
|
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
|
宜服藥吐之,
及針胃管,
服除熱湯
|
若是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
|
宜服用知母湯。
|
|||
1-5
|
寸口脈
|
緩
|
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
|
宜服防風湯,
以藥薄熨之,
摩以風膏,
灸諸治風穴。
|
1-6
|
寸口脈
|
滑
|
陽實,胸中壅滿,吐逆
|
宜服前胡湯,
針太陽、巨闕瀉之。
|
1-7
|
寸口脈
|
弦
|
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
|
宜服甘遂丸,
針期門瀉之。
|
1-8
|
寸口脈
|
弱
|
陽虛,自汗出而短氣
|
宜服茯苓湯,內補散,
適飲食消息,勿極勞,
針胃管補之。
|
1-9
|
寸口脈
|
澀
|
是胃氣不足
|
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
針三里補之。(三里一作胃管)
|
1-10
|
寸口脈
|
芤
|
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血去故也
|
宜服竹皮湯,黃土湯,
灸膻中。
|
1-11
|
寸口脈
|
伏
|
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衝心胸
|
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
針巨闕上管,
灸膻中。
|
1-12
|
寸口脈
|
沈
|
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
|
宜服澤漆湯,
針巨闕瀉之。
|
1-13
|
寸口脈
|
濡
|
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
|
宜服乾地黃湯,薯蕷丸,
內補散,牡蠣散,并粉,
針太衝補之。
|
1-14
|
寸口脈
|
遲
|
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
|
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
調和飲食以煖之。
|
1-15
|
寸口脈
|
實
|
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
|
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
|
虛
|
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
|
有寒,即宜服茱萸丸,生薑湯。
|
||
1-16
|
寸口脈
|
細
|
發熱嘔吐
|
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
灸中府。
|
1-17
|
寸口脈
|
洪大
|
胸脅滿
|
宜服生薑湯,白薇丸,
亦可紫菀湯下之
,針上管、期門、章門。
|
傷寒論相關針灸條文參考:
a.傷寒論本文參考: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b.太陽與少陽並病, 頭項強痛, 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c.太陽少陽並病, 心下硬,
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中部關脈十八條
1-18
|
關脈
|
浮
|
腹滿不欲食。
浮為虛滿
|
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
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
1-19
|
關脈
|
緊
|
心下苦滿急痛。
脈緊者為實
|
宜服茱萸當歸湯,
又大黃湯、兩治之,良,
針巨闕下管。瀉之。(千金云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
|
1-20
|
關脈
|
微
|
胃中冷,心下拘急
|
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
針巨闕補之。
|
1-21
|
關脈
|
數
|
胃中有客熱
|
宜服知母丸,除熱湯,
針巨闕上管瀉之。
|
1-22
|
關脈
|
緩
|
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
|
宜服平胃丸,補肺湯,
針章門補之。
|
1-23
|
關脈
|
滑
|
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
|
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丸,
針胃管瀉之。(千金云宜服朴消麻黃湯,平胃丸)
|
1-24
|
關脈
|
弦
|
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
|
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
針胃管補之。
|
1-25
|
關脈
|
弱
|
胃氣虛,胃中有客熱。
脈弱為虛熱作病,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止
|
宜服竹葉湯,
針胃管補之。
|
1-26
|
關脈
|
濇
|
血氣逆冷。脈濇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
|
宜服乾地黃湯,內補散,
針足太衝上補之。
|
1-27
|
關脈
|
芤
|
大便去血數升者,以膈腧傷故也
|
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
灸膈腧,
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
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
|
1-28
|
關脈
|
伏
|
中膲有水氣溏泄
|
宜服水銀丸,
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
1-29
|
關脈
|
沈
|
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
|
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湯,
針胃管補之
|
1-30
|
關脈
|
濡
|
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
|
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
針關元補之。
|
1-31
|
關脈
|
遲
|
胃中寒
|
宜服桂枝丸,茱萸湯,
針胃管補之。
|
1-32
|
關脈
|
實
|
胃中痛
|
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
針胃管補之。
|
1-33
|
關脈
|
牢
|
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
|
宜服紫菀丸,瀉脾丸,
針灸胃管瀉之。
|
1-34
|
關脈
|
細
|
脾胃虛,腹滿
|
宜服生薑茱萸蜀椒湯、白薇丸,
針灸三管。
|
1-35
|
關脈
|
洪
|
胃中熱,必煩滿
|
宜服平胃丸,
針胃管,先瀉後補之。
|
傷寒論相關針灸條文參考:
a.陽明中風, 脈弦浮大,而短氣, 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嗜臥, 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 與小柴胡湯。
下部尺脈十六條
1-36
|
尺脈
|
浮
|
下熱風,小便難
|
宜瞿麥湯,滑石散,
針橫骨關元,瀉之。
|
1-37
|
尺脈
|
緊
|
臍下痛
|
宜服當歸湯,
灸天樞,
針關元補之。
|
1-38
|
尺脈
|
微
|
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
|
宜服小建中湯,(一本更有四順湯)
針氣海。
|
1-39
|
尺脈
|
數
|
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
|
宜服雞子湯,白魚散,
針橫骨瀉之。
|
1-40
|
尺脈
|
緩
|
腳弱下腫,小便難,有餘瀝
|
宜服滑石湯,瞿麥散,
針橫骨瀉之。
|
1-41
|
尺脈
|
滑
|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
男子溺血
|
宜服朴消煎,大黃湯下,去經血,
針關元瀉之。
|
1-42
|
尺脈
|
弦
|
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
|
宜服建中湯,當歸湯,
針氣海瀉之。
|
1-43
|
尺脈
|
弱
|
陽氣少,(○按千金方無陽字)發熱,骨煩
|
宜服前胡湯,乾地黃湯,茯苓湯,
針關元補之。
|
1-44
|
尺脈
|
濇
|
足脛逆冷,小便赤
|
宜服附子四逆湯,
針足太衝補之。
|
1-45
|
尺脈
|
芤
|
下焦虛,小便去血
|
宜服竹皮生地黃湯,
灸丹田關元,
亦針補之。
|
1-46
|
尺脈
|
伏
|
小腹痛,癥疝,水穀不化
|
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
針關元補之。(桔梗丸,一云結腸丸)
|
1-47
|
尺脈
|
沈
|
腰背痛
|
宜服腎氣丸,
針京門補之。
|
1-48
|
尺脈
|
濡
|
苦小便難(千金云腳不收,風痹)
|
宜服瞿麥湯,白魚散,
針關元瀉之。
|
1-49
|
尺脈
|
遲
|
下焦有寒
|
宜服桂枝丸,
針氣海、關元補之。
|
1-50
|
尺脈
|
實
|
小腹痛,小便不禁
|
宜服當歸湯,加大黃
|
1-51
|
尺脈
|
牢
|
腹滿,陰中急
|
宜服葶藶子茱萸丸,
針丹田,關元,中極。
|
傷寒論相關針灸條文參考:
少陰病, 下利,便膿血者, 可刺。
※其他相關補充資料待考:
※其他相關補充資料待考:
仲師針刺法之特色如下:
(摘自《傷寒論針刺時機與配穴淺析》,中華中醫藥學刊,v28,No.9,Sep.2010)
(摘自《傷寒論針刺時機與配穴淺析》,中華中醫藥學刊,v28,No.9,Sep.2010)
(1)針刺常用穴有:期門、風池、風府、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但皆有一定的特色。
其中有俞穴、募穴、或正經及奇經之交會穴。
(2)所聯繫的交會及表裡經脈歷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衝、陰陽維、陽蹺, 此亦仲師重用奇經”溢蓄”調節經氣的重要功能的體現。
(3)所涉及針刺治療條文不獨于陽經也。在陽經有刺法,陰經亦有刺法,不可拘泥,需臨證謹辨病機以確定治法。
(4)針刺選穴治法具有”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陽引陰、 從陰引陽”的特色, 故多取俞穴及募穴, 以發《靈樞》之旨。
(5)仲師不僅”以刺瀉邪”, 也”以刺止病”。
訂閱:
文章 (Atom)
曼陀羅九宮格筆記法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使用說明: 在九個格子中填入你的想法或計劃,中央格子通常放置主題。填寫完成後...
-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
-
有人因灸三里而滿面黑氣。醫皆以為腎氣浮面。危候也。有人云。腎經有濕氣上蒸於心。心火得濕成煙氣。形於面。面屬心。心腎之氣常相通。如坎之外體即離。離之外體即坎。心腎未嘗相離也。耳屬水。其中虛。則有離之象。目屬火。其中滿。則有坎之象。抑可見矣。以去濕藥治之。如五苓散、黃耆、防己之類皆可...
-
詮釋學循環是一則空間比喻,它所表明的是一種共有的理解域。既然交際是一種對話關係,那麼一開始就可假定一個說者和聽者共同擁有的意義共同體。 這似乎又涉及到另一個矛盾:被理解的東西必須是已知的。但這不是一回事嗎?向一個不懂愛的人談說愛,或者向那些拒絕作樂的人談說對歡樂的認識,難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