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Monthly Review.10月(W40-43).潛沉的生命.

前言

目前用的筆記本是KOKUYO,Campus S5,方眼罫,5mm,40枚,ノ-104S5-D,如果寫的快的話,大概每週會寫掉一本,這個月寫了兩本,從編號28冊到29冊。當初按照奧野宣之先生筆記本單一化的想法:要寫筆記、寫心得,要寫點甚麼都集中在同一本筆記本,然後利用週回顧的習慣,或者月回顧的習慣將筆記編上索引。目前使用的心得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連繫舊有的資料,譬如可以寫上註記c.f.某某冊第幾頁等等,可以交互參照,避免過去的筆記內容腐壞。而即便是當時精美的筆記,也是會受到時間與遺忘的影響而堆疊在過往,因此需要某種方式去重新挖掘與翻閱,譬如週回顧、月回顧、甚至季回顧,年回顧。這個月也嘗試去翻閱去年所做的筆記,在第十四冊。

我是從2016/01/14開始用奧野宣之先生的筆記本方法的,如今看著累積的筆記本已快滿三十冊,若有所感。
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像一塊反覆揉捏的熱麵糰,我只想把它掌握在自己的雙手上,對那些懂得將一己生命禁錮在花叢和列柱中的修士而言,也一樣吧!或者又好比搭乘那種長途夜間火車,在火車上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準備之後的行程,獨處,用不可思議的耐心去爬梳那些念頭,不教它們四處亂竄,然後繼續向前推進。舔舐自己的生命,彷彿那是一根麥芽糖,塑造它,磨利它,愛它,又像在尋找最後那個斬釘截鐵,可以作為結論的字眼、形象或句子,帶著它出發,從此透過它來觀看一切。 -- 《卡繆札記I》P.86
這一段是跟同樣在寫部落格文章回顧的學弟聊到的一段話,然而因為手上不是能夠常常帶著卡繆札記,能夠在對話的當下立即引用,是因為自己曾寫在某次的回顧文章上,透過部落格文章能夠搜尋關鍵字的功能,好似對過去封存的佳句能夠跨時空在某個當下瞬間引用一樣。這時候多少感受到自己練習輸出成文章的好處。其實寫回顧文章確實是很私人性質的事情,而且目標受眾就是以自己吧,目前的心得是透過練習書寫打字文章的方式,嘗試編纂自己閱讀過的佳句與材料,以及磨練自己不太靈光的大腦。

回顧的物件

月回顧的時間尺度比週回顧還大,基本上我是透過Moleskine Weekly Planner的行事曆來做到這一點的。每天過完的時候,隔天我會對當天的重點事件下標題,譬如10/15跟媽媽在百齡東案河濱散步覺得不錯,當天的標題就是「百齡河濱散策」;10/18跟學妹們在科博館野餐,學妹帶野餐墊鋪在草地上,大家討論現象學的內容。針對那天的印象,我下的標題就是「草皮的柔軟」。等到一週過完後,就能得到七個事件的標題,而每週過完的時候,我會輸出當週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照片,然後貼在該週作為代表。

然而月回顧也不過就是四到五週左右的事情,所以其實說快不快,說慢也不慢,在不斷地寫週回顧的當下,漸漸地時間也推移了一個月,某些事件因為時間能夠淡化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省思以及重新詮釋該事件的意義。行事曆就變成了過去事件索引的目錄,在月回顧的時候可以翻閱。

永劫回歸

這個月讀完了歐文亞隆先生的佳作《凝視太陽》,裡面提到了永劫回歸的概念。査了一下維基百科全書,裡頭有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
「萬物方來,萬物方去,永遠的轉著存在的輪子。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那裡』的球繞著每一個『這裡』而旋轉,中心是無所不在的,永恆之路是曲折的。」
就這個月的體會來說,不管是透過FB年回顧的方式,發現自己也有某些閱讀的規律,譬如去年某天會想複習敘事治療,碰巧的是今年某天也突然想複習敘事治療。如果化作文字的紀錄,更可以察覺自己的論述,不斷地在重述甚至在加強某種信念(譬如我自己就以「永遠的/無窮的好心情」為標題寫了兩次回顧的文章。) 然而在透過不斷地重述以及回顧時,也逐漸發現到自己對世界的基本詮釋論點,亦有某些盲點的部份。而這回過頭來又更加強了我的閱讀方向,針對自己的盲點部份,某些書籍的建議為何等等。閱讀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不是形成自我的知識甲冑,而是嘗試軟化自我的固執,學習虛心去接納或參考他人的思考結論,並作為自我的省思。

結語

我認為一個寫作的人,應該勤於見證身邊正在發生的重要事情;即使書寫所立即產生的力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或一時被人忽略,但不要顧慮這些,還是要寫。「書寫」有著一種非常潛沉的生命(a subterranean life),它蓄積著能量,在某個時刻,會對讀者產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變。 --  John Berger訪談,攝影之聲
好的話語真的是直指重點,直搗人心。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想所說的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醫演講相關預排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淺注的生理架構]]  4/22 傷寒論淺注的病理架構  5/02 中醫急重症-臨床難病思路與傷寒論的結  5/09 中醫急重症-認識內經中的難病《靈樞水脹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 1.讀法篇(6/13,6/27)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2.六氣合化篇(7/11,7/25)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3.桂枝湯系(8/8,8/22)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4.大黃甘草湯系(9/12,9/26)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5.梔子豉湯系(10/17,10/31) 180’ 以後相關的演講備份,都會放在Padlet作為索引備份,也提供大家參考: https://padlet.com/lcylikedust/frank-lee-vauw6ire0tjjhdvi 240414.Frank Lee.

各種素食飲食法比較以及一些食物攝取過度的症狀。

常常在診間聽到患者素食,但隨著素食法不同,對身體也會有不同的影響狀況;以及補充維他命、生食果汁的一些攝取過度的症狀(而不自覺)。評估的重點其實不在能不能吃,而是對於個人身體狀況來說適不適當。 摘自於 食物與療癒 此書p.116,p234。 點圖可放大表格喔!供參考。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這是中醫所謂春天「升發之氣」,有沒有那樣新生充滿希望的感覺呢?在植物園旁邊的行道樹拍的。 以下這篇文章可說是我個人的聖經,收錄在此與大家共勉。 ##CONTINUE##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摘自清華電機彭明輝老師於系刊發表的文章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