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用的筆記本是KOKUYO,Campus S5,方眼罫,5mm,40枚,ノ-104S5-D,如果寫的快的話,大概每週會寫掉一本,這個月寫了兩本,從編號28冊到29冊。當初按照奧野宣之先生筆記本單一化的想法:要寫筆記、寫心得,要寫點甚麼都集中在同一本筆記本,然後利用週回顧的習慣,或者月回顧的習慣將筆記編上索引。目前使用的心得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連繫舊有的資料,譬如可以寫上註記c.f.某某冊第幾頁等等,可以交互參照,避免過去的筆記內容腐壞。而即便是當時精美的筆記,也是會受到時間與遺忘的影響而堆疊在過往,因此需要某種方式去重新挖掘與翻閱,譬如週回顧、月回顧、甚至季回顧,年回顧。這個月也嘗試去翻閱去年所做的筆記,在第十四冊。我是從2016/01/14開始用奧野宣之先生的筆記本方法的,如今看著累積的筆記本已快滿三十冊,若有所感。
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像一塊反覆揉捏的熱麵糰,我只想把它掌握在自己的雙手上,對那些懂得將一己生命禁錮在花叢和列柱中的修士而言,也一樣吧!或者又好比搭乘那種長途夜間火車,在火車上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準備之後的行程,獨處,用不可思議的耐心去爬梳那些念頭,不教它們四處亂竄,然後繼續向前推進。舔舐自己的生命,彷彿那是一根麥芽糖,塑造它,磨利它,愛它,又像在尋找最後那個斬釘截鐵,可以作為結論的字眼、形象或句子,帶著它出發,從此透過它來觀看一切。 -- 《卡繆札記I》P.86這一段是跟同樣在寫部落格文章回顧的學弟聊到的一段話,然而因為手上不是能夠常常帶著卡繆札記,能夠在對話的當下立即引用,是因為自己曾寫在某次的回顧文章上,透過部落格文章能夠搜尋關鍵字的功能,好似對過去封存的佳句能夠跨時空在某個當下瞬間引用一樣。這時候多少感受到自己練習輸出成文章的好處。其實寫回顧文章確實是很私人性質的事情,而且目標受眾就是以自己吧,目前的心得是透過練習書寫打字文章的方式,嘗試編纂自己閱讀過的佳句與材料,以及磨練自己不太靈光的大腦。
回顧的物件
月回顧的時間尺度比週回顧還大,基本上我是透過Moleskine Weekly Planner的行事曆來做到這一點的。每天過完的時候,隔天我會對當天的重點事件下標題,譬如10/15跟媽媽在百齡東案河濱散步覺得不錯,當天的標題就是「百齡河濱散策」;10/18跟學妹們在科博館野餐,學妹帶野餐墊鋪在草地上,大家討論現象學的內容。針對那天的印象,我下的標題就是「草皮的柔軟」。等到一週過完後,就能得到七個事件的標題,而每週過完的時候,我會輸出當週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照片,然後貼在該週作為代表。然而月回顧也不過就是四到五週左右的事情,所以其實說快不快,說慢也不慢,在不斷地寫週回顧的當下,漸漸地時間也推移了一個月,某些事件因為時間能夠淡化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省思以及重新詮釋該事件的意義。行事曆就變成了過去事件索引的目錄,在月回顧的時候可以翻閱。
永劫回歸
這個月讀完了歐文亞隆先生的佳作《凝視太陽》,裡面提到了永劫回歸的概念。査了一下維基百科全書,裡頭有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萬物方來,萬物方去,永遠的轉著存在的輪子。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那裡』的球繞著每一個『這裡』而旋轉,中心是無所不在的,永恆之路是曲折的。」就這個月的體會來說,不管是透過FB年回顧的方式,發現自己也有某些閱讀的規律,譬如去年某天會想複習敘事治療,碰巧的是今年某天也突然想複習敘事治療。如果化作文字的紀錄,更可以察覺自己的論述,不斷地在重述甚至在加強某種信念(譬如我自己就以「永遠的/無窮的好心情」為標題寫了兩次回顧的文章。) 然而在透過不斷地重述以及回顧時,也逐漸發現到自己對世界的基本詮釋論點,亦有某些盲點的部份。而這回過頭來又更加強了我的閱讀方向,針對自己的盲點部份,某些書籍的建議為何等等。閱讀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不是形成自我的知識甲冑,而是嘗試軟化自我的固執,學習虛心去接納或參考他人的思考結論,並作為自我的省思。
結語
我認為一個寫作的人,應該勤於見證身邊正在發生的重要事情;即使書寫所立即產生的力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或一時被人忽略,但不要顧慮這些,還是要寫。「書寫」有著一種非常潛沉的生命(a subterranean life),它蓄積著能量,在某個時刻,會對讀者產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變。 -- John Berger訪談,攝影之聲好的話語真的是直指重點,直搗人心。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想所說的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