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向上飛-學習絮語文章匯集。

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締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這就是學習性組織的真諦。-- 《第五項修練》-P.016

前言

這一篇主要是收集過去在FB以「學習絮語」為題發表的文章,集合起來一起看,自己覺得頗有意思,也是當作一種回顧重新檢視自己曾經在學習上的想法。凡走過不一定留下痕跡,凡留下痕跡則必定走過。至於留下痕跡是不是那麼美麗,或許可能是其次了,至少透過痕跡來檢討自己,並且不斷提醒自己學習的初心。

2017年10月10日

中藏經的第一篇《人法於天地論》,談的是人在自然的角色,學習在自然裡如何調適,觀察自然天地的現象以默照感知人體生理作用,及其病態時的現象。這樣的觀點,其實讓平常的觀察與學習變得更有趣了。

聽到朋友去大陸學望診,首要的門檻是在湖邊觀察湖象與雲氣預測氣候,體悟人面貌氣色之流動。看著BBC紀錄片,談論風、砂、水、陽光在沙漠地區造成的各種自然現象作用(聯繫到人體的沙漠化,津液的異常生理)。最近學習繪畫重新調整了觀察的模式:全體與局部的色塊、光線與陰影的層次、看不見的透視線以及隱藏在畫面中美好的比例...。

種種的學習與觀察,讓閱讀更加深刻了:「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素問·方盛衰論)

讀不完的中藏經。呵

2017年11月11日

今天的收穫蠻多的:
1.學妹分享了一個麻黃湯治療頻尿的驗案,除了重新複習了津液在體內如何布散的流程,也聯想到《中藏經》論三焦該篇的一段條文:「(上焦)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

2.學長提到了溫藥冷服的想法,剛好今天在《古今醫案按》(清‧余震)讀到一例「宋徽宗食冰太過」一案:
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進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3.用心智圖法來分析傷寒論條文。跟學弟妹分享這個概念,邀請大家嘗試看看。結果拆解的還更好呢!

4.學習溫病裏頭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冬地三黃湯的內容。

5.實作尺膚診的滑澀。提到了《方盛衰論》診有十度度人的想法,以及《衛氣失常》篇的三形人(肉人、膏人、脂人)。學弟談到診脈時遇到的問題,聊到《傷寒論》平脈法的一條:「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又,學弟聊到他開始讀針灸甲乙經等等的心得。(是要逼人念書嗎 XD 我說我也還在翻)

6.推薦一個患者看《還我本來面目》,她說上次在書局找不到。今天來我就直接送一本給她。開始跟我討論一些心得,如零極限、賽斯書等等的內容。又,聊天之餘得知她學多年的水彩、炭筆素描等。給我看她的作品,大為驚人!

覺得過著"中醫學習意識流"的人生,也是挺不錯的

2017年12月5日

Philippe Claudel《灰色的靈魂》裡頭有一句話,是一個愛撿破爛的婦女說的,她常常撿一些東西掛在自己的牆壁上做裝飾。

她說:「如果我有什麼漂亮銅鍋也會把它們掛上去,看起來也一樣,只是讓人覺得世界沒那麼醜陋,有時也會發出微弱的亮光,其實, 生命不過是在尋找這些發光的金屑罷了。」

現在有一種感覺,每天的閱讀學習,讀到一兩個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內容其實就夠了

今天覺得有意思的內容有兩處:

1.《靈樞針灸》(王劍、汪軍合著)提到復原人迎寸口脈法的想法,認為由以下臨床實踐過程(p.45):

收集病人臨床症狀
-->參考經脈病變"是動""是主"部份
-->確定病變經脈
-->檢查人迎寸口脈大小
-->確定病變經脈的虛實

2.《腹診書》卷之下。堀井元仙(1742年),[下手之法並腹診大略]:
凡腹診之教,知平與不平為之要也。察病邪之細微,在於診者自得。若自得未能者,口傳面命而得,雖有小益,卻害之不少也。

2018年02月09日

身為小魯醫師,不期待治療什麼大病。有人願意來,就耐心地盡自己所能幫忙。跟在學長老師們旁邊,學習寶貴的診斷鑑別經驗,平常唸書,臨證積累,向學長們請益,或與同儕間一起討論彼此的驗案或鐵板。或許這也是一種學習中醫的幸福吧。

2018年03月05日

其實臨床上常常踢到鐵板,就常有「問題導向」的意識,得重新研經思考一下。因為覺得問題意識很重要,所以最近常常跟學弟妹聊天強調的是收集問題樹🌲從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當中也檢視自己的方法。

躍遷》一書也提供了一些關於問題樹的思考:

問題樹依託一個真實的、高價值、並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來展開:
  1. 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2.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3.  我們會遇到哪些挑戰和障礙?
  4.  我們有什麼可能的解決方案?


2018年03月23日

最近帶學弟妹一起做一個小練習:一起讀傷寒恆論100天,每天最少讀3面的量。只讀週一到週五,六日休息。

目前再過一週大家就陸陸續續快讀到25天了。今天跟大家講了日本四國遍路的四個階段:「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如果對照天數的話,「發心」的階段才快要結束,26-50天才是進入「修行」的階段呢!

2018年06月13日

台中科博館的秘技是週三早上十點以前入場免門票可以看常設展。因此今天就帶幾個後中學弟去看裡頭的渾天儀構造以及二樓的展覽:中國人的心靈與信仰。

二樓的常設展,有漢代馬王堆漢墓帛畫的複製品,可以瞭解當時的世界觀。(王小盾的《四神起源和體系構成》裡面也有部份圖像典故的解說。)進去展覽空間往左側走,展示多種主題:四神、古代天文、天干地支、十二神、最後有一個台灣早期傀儡偶戲儀式除煞的寶貴紀錄片(讓人想到古代移精變氣與千金禁經的遺緒);後側則展示了五禽戲、太極拳、簡介內外丹與相術(可以看到五嶽五使圖)、墓葬守護神與相關出土品(有驚悚的人面魚身俑)、冥府遊歷的圖畫;另一側則展示了霧峰林家宮保第的模型與譜系,以及臺灣眾多神明的神像,其中也有跟醫藥相關的神農大帝、保生大帝、華佗像。

這個展覽就好似學習古人怎麼觀看世界的濾鏡一樣,也讓我們反思現在自己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觀看與理解這世界呢?今天的FB回顧,看到以前引的王鳳儀言行錄一段,此刻看來有些意思🤔:
人念古人書,要學古人才對。現在的人光念不學,把書都念「輸」啦!聖人要把書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學古(聖賢)人,將來世人就得念你。給後人做個榜樣,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學,那就是念你。念書學道貴乎實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靈),你也就是古人

2018年08月24日

昨天聽學弟報告。一週前嘗試跟學弟討論用柴崎保三先生的方式來閱讀典籍。一個禮拜之後的成果相當出色,學弟學習的很快,報告後也提出自己練習的想法心得與方法學上的一些檢討。雖然有些地方可能因為還不具有相應的經驗,而被學弟輕易的帶過,但在我看來已經結下了以後理解與應用的契機。

這讓我想到以前跟易經老師學習的時候,老師教的是《青囊經》。還記得那是在桃園舊家狹小的書房裡,簡單的擺張桌子,桌上擺著《青囊經》課本與相關圖譜。趁著老師還沒來之前,我都嘗試著複習上次講的內容。每次講解都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同一個段落的問題,我每週都問,老師每週都用不同的答案回答我。最後總是說:「以後你就會懂了,而且你會懂的更多。」這句話一直卡在腦袋中疑惑著。

後來才發現,原來看似不同的答案裡面,有共通的原理,(這「後來」也是十年後了)。仔細想來老師當時回答我的各種例子,都真的是在回答我當時的困惑,但在那個時空下我沒有相應的腦袋與經驗,無法分辨出其中的關鍵:明明聽見了,卻總是「聽不到」的窘境

平常我也有記錄學弟妹問問題的習慣,有時候會發現,某些學弟妹問的問題,翻查了一下記錄,一年後還是會問一樣的問題。我想到自己當初剛開始學習中醫時,或許老師學長們也是常常遇到了這樣的窘境(心裏OS:明明都跟你講過了),但我們總是聽不見。這才想起老師曾說「非其人勿教」不是老師選學生,是學生自己準備好了沒。

後來為了跟學弟妹說明這件事情,用了RPG的設定來解釋:如果我們現在是level 1的學徒,遇到了level 100的大法師,大法師可能已經唸了傷寒論100遍了,但作為學徒的我們可能傷寒論的1遍都還沒有唸完。這時候我們問老師:「老師,傷寒論在講什麼?他要怎麼應用?」我想老師也會說不出來吧,或者說了一個總結:「傷寒論就是一本脾胃論。」可能身為學徒的我們還是摸不著邊,認為這解釋跟沒解釋也差不多。其實不是老師不解釋,是因為身為學徒的我們還不具備有相應理解的經驗與彼此溝通的詞彙術語,反而我們自己要先把這些建構好,而建構好的基礎,確實還是得耐心地打好基礎功:閱讀典籍。(然後透過閱讀典籍去建構理解的平台,去比對老師怎麼想,為什麼可以這樣想,我又怎麼想,我的思考模式又是什麼?

其實能夠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表示學習上有遇到困惑與瓶頸。讓問題帶領我們去探索世界,成為學習的動機。我在診間問了一個主持讀書會的一個患者(她研究主修魏晉漢傳佛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跟她聊柴崎保三拆解內經的做法,在她的學習歷程與認知下,說:這不是基本功嗎?)。問她帶領讀書會的動機是什麼?她說:「對知識真理的探求呀!這不就是理由嗎?」突然有一陣赧然,覺得自己問了一個蠢問題。

這週回顧看到一段句子:「無感與偏見,永遠是繪畫學習最難治的病症。」其實不只用在繪畫,用在中醫學習也是。「中醫改變了你什麼?」「過去幾年學習中醫,讓你困惑的是什麼?」發現支持人生,讓人感動的,反而是比較偏文學性的生活素材。我們或許學得到操作的技術,甚至相應的醫學原理,但卻不一定會關注到是「什麼」能夠讓一個人有活下去的契機與動力。而能激發人動機的,是對某種生活信念有所堅持的底蘊(仔細觀察出色的老師/學長們,都有這樣的特質),我想其中一種,或許是對知識探索的熱情以及生生不息的提問吧。

以上妄言。

2018年08月26日

學弟拿到了一個新遊戲,沉迷個幾天,然後跟我說「學長我要來好好念書了」。當然我只接收到後面發的大願,推敲了一下,問他是不是因為進入了以下循環:「打電動->愧疚增加->開始來念書->煩躁增加->打電動」的輪迴。我跟他說明:打電動其實也無妨,讓我們著迷的事物必然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自己也可以學習覺察這種循環。

這個話題其實有兩種基礎的書單可以延伸:第一種是「遊戲力」,第二種是「系統思考」。個人讀過覺得有意思的相關書單,是《超級好!用遊戲打倒生命裡的壞東西》(以下簡稱超級好)與《第五項修練》。

藉由閱讀《超級好》這本書,可以瞭解遊戲帶給人的好處,並且從自我逃避心態轉成自我激勵的心態,強調有目的去遊戲,並如何跟現實生活中的目標作連結。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另一部份提供將人生套入遊戲的各種微型的任務(Quest)中,可以簡單不費力的執行。譬如當自己覺得灰暗或心情低下時,裡頭就有「能量升級活動」的小任務:喝一杯水提高身體韌性、唱一首歌提高情緒韌性、列出兩件下週期待的事情,提高精神韌性(P.190-192);甚至等級比較高之後,開始學習如何設計任務(SMART法則),一同邀請盟友,每天完成簡單的小任務,彼此激勵並投注時間與心力在彼此共同重視的目標與價值觀上

《第五項修練》雖然是管理類書籍,但我自己讀來的感覺,很像個人學習指引與讀書會指導手冊的綜合,是一段時間都會拿來反覆閱讀的參考書籍。但一句話很難概括這本書,從書中的抬頭「第五項修練」指的就是「系統思考」。我引用以下這段來簡介「系統思考」的概念:
當烏雲密布、天色昏暗,我們便知道快要下雨了。我們也知道在暴風雨過後,地面的流水將滲入好幾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明日天空又要放晴。這一切的事件雖然有時空的差距,然而事實上它們都息息相關,且每次運行的模式相同,每個環節都互相影響,這些影響通常是隱匿而不易被察覺的。唯有對整體(而不是對任何獨立部分)深入的加以思考,你才能夠瞭解暴風雨的系統。(P007-008)
這段話對中醫人來說,應該很耳熟。整體觀也是中醫人最常引用的理論,而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學習到很多實用的系統思考工具,來幫助我們判斷與認清整體的變化形態,並且加以應對與應用。

其他的四項修練補充如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遠景、團隊學習。這本書的最終目標希望能夠推動學習性的組織:
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締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這就是學習性組織的真諦。(P.016)
週末在家複習了這兩本書,野人獻曝提供給大家參考參考。

2018年09月18日

跟學弟一起討論的書籍《終於自在了》,目前已進入中篇。提供了一種解構式的角度,不論是在診間觀察醫者與患者的互動,如何給予對方信心與建議;或者自身在聆聽他者的困境時,如何以同理心體恤應對;另外還有自我檢視的效果⋯⋯。

結語

我自己看完這些紀錄後(可能對我自己的意義會比較大一點),其實也有一些心得。有時候日子過著過著,就會突然忘記自己的方向,偶爾作這樣的回顧,能夠反思與憶起當初學習的初心,以及調整未來的腳步。(以下的段落是2015年7月5號寫的)
現在我很感謝過去那個曾經困惑憂鬱的我,因為想要尋求些什麼,只好拙劣地以自己的方式在書中尋求,或許答案不一定找得到,但卻意外地發現到這世界上的豐富與驚奇。
我一直忘不了天地一沙鷗,強納森的老師蔣對他說的話:「如果你想要,我們可以開始練習穿越時間。直到你可以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穿梭。然後你就可以開始學最困難、最厲害、也最好玩的:你可以開始學向上飛並理解慈悲與愛的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醫演講相關預排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淺注的生理架構]]  4/22 傷寒論淺注的病理架構  5/02 中醫急重症-臨床難病思路與傷寒論的結  5/09 中醫急重症-認識內經中的難病《靈樞水脹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 1.讀法篇(6/13,6/27)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2.六氣合化篇(7/11,7/25)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3.桂枝湯系(8/8,8/22)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4.大黃甘草湯系(9/12,9/26)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5.梔子豉湯系(10/17,10/31) 180’ 以後相關的演講備份,都會放在Padlet作為索引備份,也提供大家參考: https://padlet.com/lcylikedust/frank-lee-vauw6ire0tjjhdvi 240414.Frank Lee.

參訪摘星山莊札記(1)

2016年7/16日,與好友Seer,Yilin,Keed 三人一同來到 摘星山莊 參訪。之所以會注意到這邊的原因是因為,自上次5/29日霧峰林家宮保第導覽有提到摘星山莊已修復,重新開放。所以一直惦記著這個線索,今天終於得償所願。 一進摘星山莊時,可以看到有整體的平面圖介紹,沒有特別預約 文化局的導覽 ,但今天剛好有3-4位熱情的解說老師陪同,增添了瞭解古蹟的樂趣。所以若要去參訪,建議預約導覽會讓行程更增添知性的樂趣。 導覽老師首先提到了摘星山莊為台灣十大名居之首,台灣十大名居,台北有3處、台中有4處、彰化有2處,屏東有1處。(聽到這個耳朵都豎起來了,因為可以當作下次出遊參訪的地點,不過回來查閱似乎十大名宅也有不同的清單) 網路上查詢到的如下: 林安泰古厝 深黃坑永安居宅 板橋林家花園 大溪月眉李騰芳古宅 新竹縣北埔鄉金廣福公館 神岡筱雲山莊 潭子摘星山莊 (今天的重頭戲) 彰化永靖陳宅 -餘三館 彰化益源大厝 佳冬蕭宅古厝 不過根據導覽老師的說法,台中有四處:除了清單中的 筱雲山莊 與 摘星山莊 之外,還有 霧峰林家宮保第 與社頭一處(不過社頭沒聽懂,不確定是不是指 社頭劉家月眉池 )。 摘星山莊林氏渡台祖為十三世林朴直,清代太平天國之亂時,朴直公之孫林其中受林文察徵招充任鄉勇,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返台後,購置土地,於清同治10年(1871)開始興建摘星山莊,至光緒5年(1879)完工。 引自《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p.266 圖片引自《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p.61 首先介紹是最前端的半月池,可調節溫度,冬暖夏涼,又為風水池,而古代只有黃帝享有圓形池的殊榮。摘星山莊更特別的是後方的化胎,形成建築群半月池較低,後方化胎較高的地勢,是客家建築才有的典故與特色。 半月池:可追溯先秦時,天子辟雍為圓形水池,諸侯用半圓形水池,後引伸至讀書之所為泮宮,前用泮池之說,後代孔廟前亦常設泮池,形如半月。中國南方民居前常鑿池通水,農村住宅用為魚池,在古代有理氣風水的觀念在其中,以水壓離卦之火氣,具有消暑、防禦、防火的實用功能。 引自《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p.63 再來導覽老師帶我們來到了東南方的門樓。 門樓:民居前院圍牆所建的入門口,有時為了風水而不直接正對門廳,亦

開業三年心得。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前言 開業三年心得文。自己先翻了一下去年 開業二年心得文 之後,然後對比一下今年的想法。然後我又想到在還沒開診所以前,曾在一本書翻到對於開店的想法,那也是在開診所前的被啟發想法的初衷之一: 要經營一間 「傳遞想法的店」 , 只考慮自己的人是絕對做不來的 。得將 較大比重的關心放在社會或地方上 。然而,如果只一味為社會、為地方著想,而 完全失去「為自己做」的意念,終究還是無法長久 。經營者必須要有「 享受開店的樂趣 」這樣的心情。 能將自己想做的事情與對社會現況或未來的構想,以及所經營的地方,那一帶的人懷抱的情感,全部連結在一起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 《 開店術: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書店 》長岡賢明 P.078 其實大致上我第三年跟二年心得文的想法還是類似的, 開業或不開業,或許是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是你想要調整生活中的甚麼? 或許當思考完你想要調整的事物, 現在的就業狀態當下或許就可以直接調整了 。譬如,覺得自己缺乏運動,其實自己現在就可以調整生活習慣,不用綁到開業以後會有更多時間自己運用之類的空想未來。 而今年因為多了人生設計的學習,人生設計會讓我們從四個觀點去評估人生,也可以輔助我們來檢視生活中的要素,這分別是: 健康、個人、專業、關係 。以下從這四層面對比開業前後的差別。 健康 剛出來上診第一年,因為壓力大,上診的時數又多,所以前半年到一年就算是都吃宵夜(而且還吃711的),都胖不起來。可那一整年可說是身體很差。等到診務等各方面穩定之後,二三年就開始身材走樣了。 開業後是不是能夠更主動調整自己的作息,增進自己的健康呢?其實還是要靠自己的實際執行與規畫,不然開業後仍然會犯懶,然後出遊拍照片都一樣是大大的 飯糰 臉。 所以身體健康,生活作息現在就可以開始進行,不用跟開業綑綁。 個人 人生設計將「個人」拆成一個要素,我覺得是蠻必要的。其實開業後,需要面對很多的心理壓力,不管是診務營運方面,或者個人專業能力方面。在診間坐枯禪,會讓醫師感覺自己好像無用武之地。以前上班的時候,會多少紀錄一下自己看的人數(但其實大多數上完班回家只想倒頭就睡覺,很累),但現在不太記這個來提醒自己了。現在都記: 今天有哪些病例讓我印象深刻,遇到瓶頸?或者哪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