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禮拜開始,每天讀完歐文亞隆的《凝視太陽》一章,漸漸地七章也讀完了。每章的份量算是恰到好處,翻譯行文也很流暢,重點與佳句劃了不少,書中要討論的議題也算清楚好懂。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沉澱,消化字句,與過去、現在經驗連結。以下摘要一些書中的句子。
無獨有偶,這週在診間跟不同患者討論時,談到了各種形式的死亡議題。也許是親族裡面年老長輩的死亡帶來的存在感震撼;或許是憶起年輕時就要承擔照顧母親重病的責任;來訪者身形面容顯憔悴,一問之下,正在處理親人剛往生的事項。當案主跟我分享亡者再現的夢境時,我也憶起自身過去父親逝世的經驗,試著以同理的心態,跟其分享與討論其中所可能蘊含的寓意。
我翻閱盧雲《負傷的治療者》,找到裡面的一段話:
- 人痛苦的根源何在?伊比鳩魯深信,其根源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Chap 1,P.34)
- 意識到死亡是一種覺醒,是強力的催化劑,能觸動人做出重大的改變。(Chap 2,P.62)
- 去瞭解病患心情變好的原因,和瞭解他們心情變糟的原因一樣重要。(Chap 3,P.76)
- 要對這險惡的生命處境負責的,就是你自己,別無他人,唯有你才有力量去改變它。即使你要面對的外在限制難以消除,你依然擁有自由,可以選擇採取哪一種態度去面對它們。尼采最愛的句子之一,是熱愛命運(amor fati),換句話說,就是創造你熱愛的命運。(Chap 4,P.128-129)
- 現在可以怎麼做,好讓你在一年或五年後回頭看時,不會因為累積了新的悔恨而感到同樣的沮喪?換句話說,你能找到一種不會持續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Chap 4,P.130)
- 這裡所學到的一課很簡單:關係是最重要的。不論你是家人、朋友或治療師,縱身躍下便是,以合宜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說真心話,顯露你自身的恐懼,即興表達,以受苦的人能得到安慰的方式,承接住他們的恐懼。(Chap 5,P.158)
- 唯有人的善行,唯有人對他人的德澤,能夠超越己身的有限而永垂不朽。(Chap 5,P.162)
- 無常就像是背景裡一首永不停息的樂章,你鮮少留意到它的存在,直到發生某件驚人的事,你才會赫然察覺。(Chap6,P.206)
- 人滿腦子被來世所佔據,就不能全心全意地活在現世裡。(Chap7,P.271)
- 人可以經由努力,把赤裸裸的死亡恐懼化為日常生活中可承受的焦慮。在某些指引的輔助下直視死亡,不僅能夠平息恐懼,而且能讓生活更深刻、珍貴、更有活力。(Chap7,P.296)
無獨有偶,這週在診間跟不同患者討論時,談到了各種形式的死亡議題。也許是親族裡面年老長輩的死亡帶來的存在感震撼;或許是憶起年輕時就要承擔照顧母親重病的責任;來訪者身形面容顯憔悴,一問之下,正在處理親人剛往生的事項。當案主跟我分享亡者再現的夢境時,我也憶起自身過去父親逝世的經驗,試著以同理的心態,跟其分享與討論其中所可能蘊含的寓意。
我翻閱盧雲《負傷的治療者》,找到裡面的一段話:
我認為,別無他法,唯有鼓起勇氣進入我們自己的內心,敏銳洞悉內心的各種複雜多面性。就像我們在自己的居所中會有家的感覺,當你發現那裏既有明亮的地帶,也有黑暗的角落,既有關鎖的重門,也有敞開的房間,我們的困惑會煙消雲散,我們的焦慮會不翼而飛,我們將有能力從事陶造生命的工作。(第二章,P.073)回顧這一週的心得,我想到了幾本曾經看過但有些尚未讀完的書單。我想繼續把卡爾羅傑斯《成為一個人》讀完,重新複習與再進一步閱讀敘事治療的相關書單,如《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與《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或許後續深化閱讀學習之後,再寫成文章作為自己的學習紀錄與總結。
所以,要讓自己的創傷成為醫治的泉源,並不需要膚淺地公開個人痛苦,反而需要心平氣和地意識到,自己的創傷和苦難源自人類困境的深處,沒有人能置之度外。-《負傷的治療者》P.14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