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要寫作的動機,豐富了通車時的時間。我自己也想透過這樣的方式練習寫作。我想到以前小時候曾寫了一篇短文叫作等待,文中大致上在論述等人的時候在那個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後來因為工作因素,也常常要在台中與桃園往返通車。自強號一小時約四十分鐘,大約一百一十分鐘的時間能夠做些什麼,就成了一個長期實驗與研究的課題。
先來談談自己在車上做了些什麼。精神困倦的時候,當然只能倚著不甚舒適的座位閉目休息,但除非真的很累,大多換來只是肢體上的躁動感而已。有戴耳機的話,會聽個幾首音樂,看個幾齣動畫,或者影集轉換 心情,但一直盯著螢幕過久,眼睛實在是過度疲勞。相較之下,紙本書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但我自己的閱讀習慣又喜歡在書上畫重點,車上要寫註記也不是那麼方便;行動閱讀也可以撐一下,但最終仍敵不過視力的疲倦⋯
通車時能做什麼?這問題我改了一個方向;換成通車時做什麼會覺得比較有意義?速寫是其中一種,在車上速寫,練習觀看與捕捉輪廓與細節,最後的成果也讓自己蠻有成就感的。嘗試寫點什麼,就像是我現在做的事情一樣,好像主動面對自己並捕捉一些思維的痕跡,對我自己的意義感好像更多,畢竟平常也不太這樣向自己探詢與記錄,是否這就是生活貧瘠感的原因之一?常常過的太匆忙,從這一站換到下一站⋯。我突然想到以前的一本書:《潛水鐘與蝴蝶》,用眼睛眨出來的一本書,想到這個就不禁有點汗顏。我不過是身體被束縛在台鐵的座位上,而且有手有腳,還有一個可以自由思想的腦袋⋯;如果往不足的方向看,至少現在就要感激很多事情了:有堪用的身體、有堪用的視覺、有ipad讓我輸入文字、有窗外流連轉換的風景⋯。然而如果我閉上眼,關上心門,就不知不覺錯過了好多可能的觸發與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