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見能的切脈雖然字少,但是值得細細咀嚼。我們試圖想要詮釋脈象的表現,但脈象的表現基礎源自氣血,氣血的動態平衡架構在身體生理病理機轉上。所以本篇精要地作出舉例,而提供我們一種正反兩面病機的思考方向。譬如說,候得浮脈,脈為何而浮?本篇舉例表實或裡氣內虛都可能造成浮脈的表現。接下來要想的是:什麼樣的病機會造成表實? 又有多少種病機會導致表實? 表實又會表現哪幾種有意義的症狀(外證,內證 / 形體,氣機)(這樣的症狀能夠輔助回推佐證病機與脈象的一致性)?同樣的裡氣內虛也能導致浮脈,一樣的問題也都得思考看看。若出現了矛盾的地方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甚至這兩種以外的分類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導致脈浮?) 龍野一雄先生在其著作《中醫臨症處方入門》p.127 (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也提到關於病機狀態與症狀的關係: 某種狀態可以發現各種症狀: 狀態A - 症狀a, 症狀b ,症狀 c 由於各種狀態出現共同的症狀: 狀態A \ 狀態B --> 症狀a 狀態C / 他舉例狀態A可能發現有症狀a,b,c,而各種不同的狀態A,B,C也可能導致症狀a,而為了要確認狀態A-症狀a的必然關係,就必須要把狀態B,C除外。但如果首先不知道發生症狀a的狀態有A,B,C這幾種情況,就不能進行臨床上的鑑別。 然而這只能說是平日準備的功課而已,因為臨床上更困難的是兼化的脈象(難經第四難)。譬如說候得浮長脈,脈為何浮長?有多少種病機情況會導致浮長脈?那樣的病機會表現哪些有意義的症狀? 浮長脈各自表現在寸關尺三部是否有各自特殊的生理病理意義?(雖然瀕湖脈學幫我們開了一個方便的法門,有主病詩與三部詩,但我想或許臨證再久一點再回頭過來看或許會更有收穫一點) 傷寒論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飲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裡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病人脈數,脈數一般主(實)熱,外證"當消穀飲食",推測可能有"胃熱"的病理機轉才導致脈數的表現。但一問診之下,外證"反吐",詢問治療經過曾經有"發汗",氣機表現為"上越",推測其病機"陽氣微","膈氣虛...
Read & write, or we are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