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見能的切脈雖然字少,但是值得細細咀嚼。我們試圖想要詮釋脈象的表現,但脈象的表現基礎源自氣血,氣血的動態平衡架構在身體生理病理機轉上。所以本篇精要地作出舉例,而提供我們一種正反兩面病機的思考方向。譬如說,候得浮脈,脈為何而浮?本篇舉例表實或裡氣內虛都可能造成浮脈的表現。接下來要想的是:什麼樣的病機會造成表實? 又有多少種病機會導致表實? 表實又會表現哪幾種有意義的症狀(外證,內證 / 形體,氣機)(這樣的症狀能夠輔助回推佐證病機與脈象的一致性)?同樣的裡氣內虛也能導致浮脈,一樣的問題也都得思考看看。若出現了矛盾的地方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甚至這兩種以外的分類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導致脈浮?)
龍野一雄先生在其著作《中醫臨症處方入門》p.127 (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也提到關於病機狀態與症狀的關係:
某種狀態可以發現各種症狀:
狀態A - 症狀a, 症狀b ,症狀 c
由於各種狀態出現共同的症狀:
狀態A \
狀態B --> 症狀a
狀態C /
他舉例狀態A可能發現有症狀a,b,c,而各種不同的狀態A,B,C也可能導致症狀a,而為了要確認狀態A-症狀a的必然關係,就必須要把狀態B,C除外。但如果首先不知道發生症狀a的狀態有A,B,C這幾種情況,就不能進行臨床上的鑑別。
然而這只能說是平日準備的功課而已,因為臨床上更困難的是兼化的脈象(難經第四難)。譬如說候得浮長脈,脈為何浮長?有多少種病機情況會導致浮長脈?那樣的病機會表現哪些有意義的症狀? 浮長脈各自表現在寸關尺三部是否有各自特殊的生理病理意義?(雖然瀕湖脈學幫我們開了一個方便的法門,有主病詩與三部詩,但我想或許臨證再久一點再回頭過來看或許會更有收穫一點)
傷寒論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飲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裡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病人脈數,脈數一般主(實)熱,外證"當消穀飲食",推測可能有"胃熱"的病理機轉才導致脈數的表現。但一問診之下,外證"反吐",詢問治療經過曾經有"發汗",氣機表現為"上越",推測其病機"陽氣微","膈氣虛","胃中虛冷",回頭過來反思此脈"數"為"客熱"。故在指導用藥上就要有所不同。簡單從這句條文給的提示重新整理如下:
看完這一條,再回頭過來看醫學見能的提示: 數脈,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就好像有點味道在:>
龍野一雄先生在其著作《中醫臨症處方入門》p.127 (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也提到關於病機狀態與症狀的關係:
某種狀態可以發現各種症狀:
狀態A - 症狀a, 症狀b ,症狀 c
由於各種狀態出現共同的症狀:
狀態A \
狀態B --> 症狀a
狀態C /
他舉例狀態A可能發現有症狀a,b,c,而各種不同的狀態A,B,C也可能導致症狀a,而為了要確認狀態A-症狀a的必然關係,就必須要把狀態B,C除外。但如果首先不知道發生症狀a的狀態有A,B,C這幾種情況,就不能進行臨床上的鑑別。
然而這只能說是平日準備的功課而已,因為臨床上更困難的是兼化的脈象(難經第四難)。譬如說候得浮長脈,脈為何浮長?有多少種病機情況會導致浮長脈?那樣的病機會表現哪些有意義的症狀? 浮長脈各自表現在寸關尺三部是否有各自特殊的生理病理意義?(雖然瀕湖脈學幫我們開了一個方便的法門,有主病詩與三部詩,但我想或許臨證再久一點再回頭過來看或許會更有收穫一點)
傷寒論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飲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裡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病人脈數,脈數一般主(實)熱,外證"當消穀飲食",推測可能有"胃熱"的病理機轉才導致脈數的表現。但一問診之下,外證"反吐",詢問治療經過曾經有"發汗",氣機表現為"上越",推測其病機"陽氣微","膈氣虛","胃中虛冷",回頭過來反思此脈"數"為"客熱"。故在指導用藥上就要有所不同。簡單從這句條文給的提示重新整理如下:
- 脈數有兩種情況:
- 一為(實)熱,外證當"消穀飲食",病機機轉應屬胃熱
- 一為"客熱",外證出現"吐",病機屬"胃中虛冷","陽氣微","膈氣虛"。
另外還可以從治療史,"此以發汗",有發汗法來再做確認。 - 同一個脈象表現有不同的病機(當然實際上可能還能夠從其他地方找"中必有奸"的差異,譬如說再確認脾胃脈象,或者氣機順逆)
- 在"兼化"的脈象上要注意
- 可由治療史與外證來作佐證確認病機的推衍是否一致
末學小弟還在學習中,不敢狂言。僅提供原文供大家參考。
[100/12/18 補記]
前幾日收到了台灣中醫醫學雜誌第十卷第三期。看到其中《經方新議--兼論辨證與論治間的空白》的文章,寫的真好,有興趣可以翻一翻。茲摘錄一小段(p.23):
[100/12/18 補記]
前幾日收到了台灣中醫醫學雜誌第十卷第三期。看到其中《經方新議--兼論辨證與論治間的空白》的文章,寫的真好,有興趣可以翻一翻。茲摘錄一小段(p.23):
醫家要將感官獲得之訊息轉換成適當抉擇的療法與處方時,中間需要的轉譯工具正是前文所提之「經方」也就是一條條有所本,正確而清楚的生命法則,以及正常的生理機轉與病理狀態下的病機。換句話說,在症狀與處方之間存在的,除了一般書籍提到「辨證論治」之方與症(證)的對應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醫學理論深入釐清這些「症」與「證」分屬哪些生理功能失常?又產生哪幾類病機?病機之間有無互動?目前處於何種病程階段?及是否因此產生繼發的病症?確定這些內容後才有辦法正確治療。
切脈
浮脈︰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裡氣內虛。
沉脈︰重按乃見。主裡實,亦主裡氣內虛。
遲脈︰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在臟之病。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虛脈︰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實脈︰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餘。
大脈︰應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緩脈︰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
長脈︰過於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滑脈︰往來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飲為病。
澀脈︰往來艱滯。主血虛,亦主瘀血凝積。
洪脈︰湧沸有力。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緊脈︰勁急無定。主寒實,亦主身體疼痛。
細脈︰窄小不粗。主冷氣,亦主血脈不足。
微脈︰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
芤脈︰浮大中空。主血亡,亦主遺精小產。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
革脈︰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牢脈︰沉極有力。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濡脈︰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
弱脈︰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促脈︰數中時止。主熱鬱,亦主邪氣內陷。
結脈︰遲中時止。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代脈︰止有定候。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脈︰去來撩亂。主氣散,亦主產婦之吉。
浮沉分表裡,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
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
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
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侮脾經。
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
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
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
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
脈法多端,此為總索。
沉脈︰重按乃見。主裡實,亦主裡氣內虛。
遲脈︰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在臟之病。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虛脈︰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實脈︰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餘。
大脈︰應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緩脈︰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
長脈︰過於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滑脈︰往來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飲為病。
澀脈︰往來艱滯。主血虛,亦主瘀血凝積。
洪脈︰湧沸有力。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緊脈︰勁急無定。主寒實,亦主身體疼痛。
細脈︰窄小不粗。主冷氣,亦主血脈不足。
微脈︰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
芤脈︰浮大中空。主血亡,亦主遺精小產。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
革脈︰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牢脈︰沉極有力。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濡脈︰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
弱脈︰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促脈︰數中時止。主熱鬱,亦主邪氣內陷。
結脈︰遲中時止。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代脈︰止有定候。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脈︰去來撩亂。主氣散,亦主產婦之吉。
浮沉分表裡,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
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
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
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侮脾經。
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
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
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
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
脈法多端,此為總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