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0的文章

醫學簡史

西元前2000年:來,吃下這種草根。 西元1000年:異教徒才吃這種草根。來,念這段祈禱文。 西元1859年:迷信的人才祈禱。來,喝下這瓶魔液。 西元1940年:那瓶魔液是蛇油。來,吞下這顆藥丸。 西元1985年:那顆藥丸沒效。來,用這種抗生素。 西元2000年:那種抗生素是人造的。來,吃下這種草根。 摘自《直覺療癒》p.253~254 -- 有趣。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1)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之前題解我不是說中藏經每篇都有"藏"東西嗎,第一篇目前我看的心得 本篇藏了三種東西: 1.天地眼(眼:觀察的角度) 2.動態氣場論(能量的觀點) 3.為下篇陰陽眼鋪陳 這三點我陸續會解釋一下。 先來看看題目吧 "人法於天地論"直接讀起來是沒甚麼理解的問題,但有幾個思考點切入可以讓我們想想自己對此的觀點。我覺得這個沒甚麼標準答案,但會隨著我們對於各種層面的理解而增加其內容。 1.人是甚麼?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人"可以代換成"我") 4.天地的來源為何? 5.甚麼是天?甚麼是地? 以下是我自己初步想到的幾段論述,但每個問題都沒有所謂的答案 只是提供大家一些微末的思考材料。 1.人是甚麼? 《靈樞.天年篇》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其實這樣一段是很嚴厲的,反面來看:血氣不和、營衛不通、五臟衰敗、神氣離心、魂魄俱散,就不符合這段對於人的定義了。 前三者(血氣、營衛、五臟)講的是"形",後二者(神氣、魂魄)講的是"神"的內涵。 2.人在天地間的角色為何?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而且因人的角度與觀點不同而異。從內經來看,那有超多種角色XD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平人、膏人、肉人、肥人、眾人....... 「亟」這個字就是一個人在二之間,上面的一與下面的一分別代表天與地,就是在講人在天地之間,左邊是嘴巴,右邊是手,靠得是嘴巴與雙手。甚麼含意呢,說文許慎先生解的是"敏疾也",不過我總覺得有種無限的意思在裡頭。 3.人怎麼與天地作互動呢? 上古天真論有點到一下"上古之人"的作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術"我覺得《文子》微明篇講的...

中藏經成書年代與傳承2

我又再次做了一張工程比較浩大的表,試圖比較看看那個時代的傳承路線。基本上該時代的書其實很多也很亂,我只是先挑某些書總結的代表年代。 從華佗看起,華佗有個學生叫做吳普,後來王叔和脈經的序,就談到有收集華佗與吳普的材料在裡面。但初步比較裡頭很相近的有《脈經》卷五.扁鵲華佗查察聲色要訣第四;與《中藏經》的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但我不是要作考證或者甚麼,只是從這張表你可以瞭解華佗跟扁鵲也有點關係(某本書的觀點),而這是從年代上來看當時可能的傳承情況。 但我覺得中藏經是不是偽書不是重點,而是其裡頭的內涵是否能為我們所參考與應用? 所以還是要從直讀原文下手來看看其背後想要論述甚麼! 引一下希臘最早女哲學家的句子(Hypatia): "Life is an unfoldment, and the further we travel the more truth we can comprehend. To understand the things that are at our door is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ose that lie beyond." (嗯,我的不精準超寫意翻譯) 生命是一種不斷地展開綻放的過程,當我們在這人生逆旅中駐足越久,就能夠理解到裡頭越多的真理。我們面前的事物,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為了要讓我們來繼續理解這面前的事物其背後所隱含的各種深意。 ..要來準備讀中藏經了嗎XD

中藏經成書年代與傳承

我先做了一個中藏經與古典醫學時代成書的相關關係圖,比較好理解。 中藏經本文內容除了跟內、難有關之外,也有自己獨特的傳承體系。 如其中引到的典籍都沒有在同時代或現有醫學傳本上看到: 《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無外侵。" 《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凶。" 《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慎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有一篇上海中醫藥大學.譚春雨先生寫的《中藏經》理論傳承及成書時間探考 大家可以去中國期刊網找來參考參考。 我想中藏經初步從目錄理解到他的成書年代,應該已經有點認識這本書了!

中藏經目錄解4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第四部份藥物也是頗難理解的區塊 這一部份有個湖北中醫學院,徐長化先生有分析過 摘要一下他文章講的部份內容,詳細還是請大家去中國期刊網找他的文章來看看 ===以下為摘要 1.中藏經載方73首,丸散膏丹就佔了67方,以成藥為主 散劑(沖散、煮散) 29首 丸劑(內服、外用) 22首 丹劑 9首 膏劑(內服、外用) 7首 2.給藥途徑很多 a.吸煙 b.吹鼻 c.佩藥 d.淋臍 e.貼膏 f.外敷 g.納藥瘡中 h.上藥漏管中 i.掃 (用黃柏、鬱金磨粉,用雞子白調勻,雞羽掃在黃疔上) j.洗 k.病人臥坑內熱熨 3.用藥非常精煉 6味藥及其以下的方(共60首),總共佔了全書載方(共73首)的八成左右。 4.擅長用酒 ===以上為摘要 其實中藏經的方跟前後文我自己覺得有些是有呼應的。 譬如說第一部份總論的《陽厥論第四》,在第四部份可以看到有個方叫做"浴腸湯" 浴腸湯 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大黃(四兩,濕紙裹,煨) 大青葉 梔子仁 甘草 (各一兩。炙) 上為末,水五升,末四兩,煎減二升。內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虛實與之,大瀉為度。 如喜水,即以水澆之。畏水者,勿與喫,大忌。 我自己看到這個方,因為現在大多以傷寒方比較熟悉,我覺得這個方不是很像"大黃、朴硝、甘草" (調胃承氣湯) + 梔子、大青葉嗎 :D 陽厥該篇的概念會談到,會有"二腑不利"的狀況。這方名取的也很好玩,好像往腸子裡頭澆水似的。 而且會考慮患者是否喜水或畏水來是否給予水分的補充。..很特別,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到甚麼。 *補充一下,《宋以前傷寒考》(東洋醫學出版社)p.130 提到古典傷寒有用到大青葉的用法 出自於《太平聖惠方》傷寒,在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都有用"大青" 摘要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治傷寒四日。頭重身強。腰脊痛。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一兩銼)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桂心(一兩) 大青(三分) 黃芩(半兩) 石膏(一兩) 赤芍藥(三分) 麻黃(二兩去根節)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中藏經目錄解2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第二部份是非常難讀的一篇,讀出來的心得也還在累積中。 不過這篇最早在東漢.王叔和的《脈經》、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唐.孫伯伯的《千金方》、在金.張元素伯伯的《醫學啟源》都可以看到 再往下的年代我沒有追。 21~32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論膽 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 論胃 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論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他的編排是先提出一個總法(21篇):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 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具如篇末。 =>我覺得如果中藏經代表的是華佗系統的相關傳承的話,對於生死的診斷就非常強調 因為第三部份末段也有源自華佗的生死望診法,強調死證的診斷 死的概念,我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能夠活虢太子得到一個概念,因為他治療完太子的尸厥之後, 使太子死而復生,於是世間就傳扁鵲能夠生死人,但扁鵲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他說他不能使死人復生,而是因為這個患者他還有"可生"之處。他做的只是使之"起"而已。 所以我覺得強調生死的診法,不是太快就判定這個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是在談以我們現有的功力是否能夠尋得患者病情的"可生之處"呢 從這個觀點來看中藏經強調的生死、逆順就很重要 然後各篇再依照一定的架構(但是很多篇內文都很散亂)來鋪陳各臟腑的虛實寒熱, 而且依照的是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三焦)的順序 (木->火->土->金...

中藏經目錄解

《中藏經校注》這本將中藏經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是總論 第二部份是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第三部份是雜病及決生死法 第四部份是藥物療諸疾方 不過我不是要寫文章,只是要寫讀後筆記 但分成這四部份是有點幫助的 總論是1~20篇,而且仔細看看,都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的鋪陳,篇名後面是該篇大概的內容 1~3:全書總綱 人法於天地第一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生成論第三 =>可以有看見由天地->陰陽->五行的鋪陳感覺 4~5:陰陽嚴重失調的狀況 陽厥論第四 陰厥論第五 =>我覺得這是中藏經會先談論的重點之一,很強調要先候生死逆順之法,所以先擺在前面 6~9:病機大要 陰陽否格論第六 寒熱論第七 虛實大要論第八 上下不寧論第九 =>陰陽->寒熱->虛實->上下臟腑彼此的互動,不覺得安排內容有點巧思嗎? 10~14:由脈(氣血先現)->證(氣血後現)的過渡 脈要論第十 五色脈論第十一 /五色五脈來斷定五絕 脈病內外證決論第十二 /由脈及證,決內外諸候之生死 生死要論第十三 /內氣先盡,平人暴病,由十二變(色、性、聲、氣、體、目、耳、形、膚、大小便、脈、神)來決生死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證之變異乃藏氣不相隨從 15~16:治法總論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腑(陽)陽之盛者,陰必不盈=>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臟(陰)陰之盛者,陽必不足=>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17~20:病因總論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外邪之為病,其因以風賅之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五藏六府真氣失而邪氣併,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薰摶,交合而成 勞傷論第十九 /勞於神氣,傷於形容 傳尸論第二十 =>這一段,外感、雜病、內傷、會傳染的疫邪都談到了! 總論是1~20,為全書第一部分,大致上該提的都有提到,不覺得是本小而精,簡而美的書嗎^^

列子跟他老師學習的方法

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尹生聞之,從列子居,數月不省舍。因間請蘄其術者,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懟而請辭,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 列子曰:“汝何去來之頻?” 尹生曰:“曩章戴有請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復脫然,是以又來。” 列子曰:“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將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浹時,而懟憾者再三。女之片體將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將地所不載。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復言。 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37397&if=gb ==== 我第二次讀後有一個感覺 其實列子的御風之術,是漸漸地不斷地跟老師對話(不管是怎麼樣形式的對話) 因為到後來的境界已經是不知道是他在風乘我,還是我乘風了(以"御風"為目的想要學習御風是很困難的) 其實從對談的方式:不敢->庚(更)->從(縱)->橫 可以感覺得到對話方式的轉變,而"內外進"的狀態是不知不覺的事情 而四種對談的方式很像是能量的轉變:(負面)->(轉化)->(貫通)->(發散) 換個角度,如果今天夫子是團能量(已經在御風狀態,骨肉都融了),要怎麼跟他學呢,還是這樣學習 用"神"(高度振動能量體)來代換"夫子"一下: 姬!將告汝所學于神者矣。 自吾之事神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神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神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

中藏經題解

之前中藏題解不是用的是用淮南子道應訓的文字: 蹠之徒問蹠曰:“盜亦有盜乎?”蹠曰:“奚適其無道也!夫意而中藏者,聖也;入先者,勇也;出後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之。”由此觀之,盜賊之心,必托聖人之道而後可行。故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這段是描述你想要那個東西的意念要先藏於中(衷) 最近的想法是 人生活在天與地之間,即為中的角色(法於天地、與天地相應相溝通) 人身內的五藏六府等各種隱於內者,即為藏 (故學習用形、證、脈、氣來診斷,中藏經的四診;寒熱虛實、生死逆順,中藏經的八綱) 經就是從一團亂絲中理出一個可遵循的基本法則(所以不管你學哪種體系都能夠用經典來內化) 借莊子的「緣督以為經」,講的是以養生來說,督脈很重要(為重點) 借同樣的概念,這本經典以"中藏"者為經(重點、法則) 每篇都有藏了很多在文字背後的涵義! 喃喃自語完畢:>

直覺療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1827 "敏感度指的是以自己的步調對直覺的領域保持開放--與風、月亮、他人的喜樂哀愁、生死的連續性融為一體,進而親密、喜悅地與一切存在產生聯繫。" -- 《直覺療癒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