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從自己真正的感受、真切的感動出發,思考其中的涵義。當你心有所感、有甚麼想法從內心深處湧現時,千萬不能有一絲敷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在甚麼情況下、對甚麼事情、有甚麼感覺。這樣一來,你就會慢慢明白,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其實具有不限於那個時刻的意義。這就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吉野源三郎
日誌的習慣
日誌的習慣,初步聽起來好像跟學習沒甚麼關係,但這是近年來自己反覆練習之後發現的,而且甚至是我希望自己能在學生時代就習得的技能,如果當時能夠有這樣的習慣的話,那麼我現在自己能夠累積的思考資糧或許能夠更多。
舉例:某某報告 / 時間有點超過了 / 聽眾反應回饋還不錯:)
你有沒有曾有過一種想法,當在生活事件一整天忙碌完或者當令人疲累的學校期末考試完之後,雖然自己鬆了一口氣,開心的迎接寒假,但仍有一種焦慮感覺得自己好像還沒學到甚麼?於是想要做點甚麼,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這是個思想上的假議題。你確實已經做了甚麼了。你只是沒有去思考你做這些事情的意義,帶給你的想法是甚麼,並嘗試著寫下來作為紀錄與日後回顧的線索。
佐久間英彰先生《筆記規則》提出的三行日記法,很適合作日誌習慣的初步入門。
- 第一行 主題
- 第二行 感想
- 第三行 對未來的展望
...忘記是人類的絕佳才能,因此若要開啟記憶的迴路,需要一點契機。儘管如此,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每天寫日記既辛苦又麻煩,因此我提議只要在週間或月份行程處,寫下簡短的三行日記即可。不單純只寫做過的事,要寫呼應做過的事,而有所發現、學習、感動、努力、喜悅或反省的心情,使它成為資訊量深厚的日記。當再度回顧時,不僅能回憶起發生的事,更能成為邁向明天的動力。
--《筆記規則》P.150
剛開始抱持著好奇的心情練習以後,慢慢就會熟練這樣記錄自己對事件感受的習慣。而由於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壓力也不必太大,不是要藉這樣的習慣來批判自己,而是去紀錄事件與事件發生之後自己的想法,甚至進一步可以從這樣的思考習慣再去設計未來自己可以怎麼做。這時候,就要培養第二個小習慣:回顧。也就是甚麼時候來看自己寫下的感想。
回顧的習慣
每週的週末或一週的開始是個很好的時間點。只要花個五分鐘,回顧寫了一週份的感想與內容,自然就會有一種好像還是有做些甚麼的充實感。而且在這個時間點,也可以順便預覽下週份的行事曆,對於要做哪些事情有些概念。有些學弟妹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就很平常,沒甚麼可以回顧的,跟大家分享我曾經看過的一句話:「如果你覺得無聊,那是因為你失去了創造。」如果下一週的事件,讓你覺得感到有點無趣,那麼為什麼不加一點事件讓自己感到新鮮而有意義的體驗呢?譬如挑本好書讀,或者看場好電影,是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用短短的幾小時,體驗人生素材的最佳媒介。
另一個回顧的時間點,就是當自己精力低下,或者心情低落的時候。我把這些紀錄當作是一種心靈存款:平常累積這樣自己獨有的心靈資糧,換個角度來看,是留給未來的自己看的。有時候我們寫下當下的困境與煩惱,或許並沒有因此而解決,事情總是無法盡如人意。然而有時候碰到的回顧狀態蠻有意思的:「這真的是我寫的嗎?那時候好像還比較勵志;那時候想太多了,其實現在過的算是還不錯.....。」其實,我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記憶力良好。透過寫下一些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片段,以某種類似時空膠囊的方式,傳遞給未來的自己。而當想到自己寫下的東西,具有這樣跨時空能力的時候,我會想紀錄當下讓自己感動的心得與體驗、覺得給人啟發的思想與概念。
石頭若只有一顆,高度不太夠,但若能疊石,一顆疊一顆,高度就夠。我們把石頭一顆顆往上疊,人的視線就跟著漸漸往上看。石頭並沒有邀請我們看天空,而是自然就造成這效果;石頭沒有這個意象,但它的高度自然邀請了天空。--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余德慧P,99-100
小結
有些事情當自己嘗試體驗過後,自然就會吸引更多加深體驗的方法與書單。邀請大家拿本方便攜帶,自己想動筆寫些甚麼的小冊子,或者仿數位日誌,打些東西在手機上面紀錄。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這些紀錄將會成為自己生命中那些發光的金屑。
「自由是由無時無刻進行的小事構成的,而不是在關鍵時刻克服一切,華麗地向前一躍。」自由指的是我們隨時隨地從事的行為。
重點是,美好生活也與我們如何看待週遭事物有關。梅鐸認為,我們應該培養一種「留意一切的態度」。只要養成習慣,注意日常生活具有價值....的事物,我們就得以磨練出在關鍵時刻行動的能力。 -- 《如何改變世界》P.06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