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慾望是朝向缺失的慾望」可以說是拉岡精神分析的核心命題之一,它涉及慾望(désir)、缺失(manque)以及象徵界(Symbolique)對主體的結構化作用。讓我們一步步拆解它的意涵。
1. 慾望的結構:永遠不滿足的驅力
拉岡強調,慾望不是單純的需求(besoin),也不是需求獲得滿足後的快樂,而是一種永遠指向某個無法填補的「缺失」。當我們渴望某物時,往往以為這個對象(objet)能夠滿足我們,但當真正得到時,卻發現它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缺,於是新的慾望又產生。
這裡的「缺失」指的是一種無法具象化的東西,它與個體最初的象徵化過程有關。例如,嬰兒在經歷**「他者的欲望」**(désir de l’Autre)時,開始意識到自己與母親之間並不完全一致,母親的愛與關注並非完全專屬於自己,於是這種「分離」產生了一種根本性的「缺失感」。而這個缺失並不是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象徵性的「斷裂」,因此,所有的慾望都是試圖填補這個「根本缺失」,卻又永遠無法填滿。
2. 這個「缺失」從何而來?
在拉岡的理論裡,「缺失」來自於人類進入語言(象徵界)的過程。當我們學會使用語言,便與「純粹的滿足」(例如母嬰一體的幻想狀態)漸行漸遠。語言帶來了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完全表達某物」的殘缺感。這就像我們總覺得某些東西能讓我們完全幸福,但當真正擁有它時,卻發現仍然有某種「說不上來的」不足。
這也是為什麼拉岡說**「慾望總是他者的慾望」(le désir est le désir de l’Autre)**——因為我們的慾望來自於他者(大他者 / l’Autre)的結構,它是透過象徵系統形成的,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本能需求。我們之所以渴望某物,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它被賦予了某種意義,使我們誤以為它能填補我們的「缺失」。
3. 小對象 a(objet petit a):慾望的誘餌
拉岡用 「小對象 a」(objet petit a) 來描述這個讓我們不斷追逐的「缺失之物」。這個「小對象 a」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而是代表著某種「幻象」,它讓我們誤以為如果得到它,我們就能獲得完整性或滿足感。但事實上,當我們得到某個慾望對象(無論是金錢、愛情、社會地位),往往會發現這些東西無法填補內在的空缺,於是我們的慾望會再度轉向另一個目標,如此無窮無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現代消費社會中,慾望總是被不斷製造——我們被誘導去購買新產品、追求新目標,卻從未真正感到滿足。因為這些對象從來就不是我們真正要的東西,而只是「缺失」的替代物。
4. 慾望 vs. 驅力
在拉岡的架構中,「慾望」(désir)和「驅力」(pulsion)有所不同。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因為它指向的是缺失,而不是具體的對象。而驅力(pulsion),則是圍繞著缺失運作的一種反覆機制。例如,在某些重複性的行為中(如強迫性購物、過度飲食、成癮行為),我們不是真的在尋求某個特定的滿足,而是在享受這種「圍繞著缺失旋轉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拉岡說:「真正的快感(jouissance)並不來自於滿足,而來自於不斷的追逐與接近缺失的過程。」
5. 結論:慾望永遠朝向缺失
當我們說「慾望是朝向缺失的慾望」,我們其實在說:
• 慾望的本質不是滿足,而是永恆的追逐。
• 我們所渴望的並非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某種「失落之物」,但這個失落之物從來就不存在。
• 所有的慾望都是試圖填補某種根本的缺失,但這種缺失無法被真正填補,因此慾望不斷轉移。
• 「小對象 a」作為幻象,驅動我們不斷尋找新的替代物,但這些替代物無法真正讓我們滿足。
這樣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獲得」某個東西,而是去認識並接受「缺失」本身,並與之共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