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書店的情感自是難以言喻。仔細想想,我大概是從國中的時候開始逛書店的(國中那時候是逛林肯書店,在桃園火車站新民牛肉麵過去一點,現在已經變成賣衣服的店家了)。那時候對人生有諸多的疑惑,因此常在書店中流連忘返,那時候比較沒有特定喜歡看的書系,幾乎都看。因此像密宗手印啦,世界神秘現象破譯等等的書,我竟都大約看過,還從某本書看到ABRACADABRA(阿布拉卡達布拉)這種奇妙的咒語。
那時候也正是看大量學習與方法學的時候,可說後來我看到有關學習法的書,都幾乎以這時期的書為藍本。如果能舉出比較代表性的書,大概就屬新潮社出的黑川康正那一系列(更早的黑皮版本,像左邊這種,跟現在市面上的黑皮的版本我個人覺得不太討喜):讀書術、情報活用術、分秒智慧學、讀學術、超越自己。不過也因此受這幾本書荼毒,覺得生活好像就焦慮了起來(因為對事情的角度總是:效率!效率!效率!)不過一些方法與觀念在讀書方面倒是受這幾本書影響不少。
高一的時候,開始接觸小說系(從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開始看起),那時候都是翻譯的小說居多,像赫曼赫塞的「鄉愁」、「車輪下」、「徬徨少年時」、「荒野之狼」、「漂泊的靈魂」等等,到他得諾貝爾講的「玻璃珠遊戲」反倒就沒看了。高中時期我看的作家除了以上兩位(都是將他們那時候的出版文字作品"盡量"看完),再來就是三毛系列的書,我大概只剩下她的「滾滾紅塵」還有「娃娃看世界」這兩本沒有,還有「三毛真相」這本後來出的沒有(也不是她寫的),其他大概都看過了。
高中最感到親切感的書局是何嘉仁書局,因為高三那時候我都在德炸唸書(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叉口,現在已經變成MOD'S HAIRS頭髮店了),有時候念的心浮氣躁,便會跑到隔壁何嘉仁書店逛逛,翻著翻著心情反而比較容易靜下心來。對了,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惡童三部曲」與「昨日」也是那時候看的。
大學時期的書店,大概就是敦南誠品書店吧。大一那時候還沒有摩托車,一個人常常從北醫走到敦南誠品逛。書當然是看不完的了,我後來的書好像也沒有集中在哪家書局買。這時候看的書就略雜了,除了網頁設計的書之外,還看了神話、心理學方面的書。有一年書展,我在立緒出版社的攤位連買七八本容格的書吧(那時候正迷容格的時候),我在心理學方面獲得的一些真的是很有趣的想法與概念,譬如「象徵」,其實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有時候也不自覺在使用象徵這東西。
這一時期也是我剛接觸塔羅牌的時候,講到塔羅牌大家都聯想到占卜,我倒是對其中所含的隱喻與象徵比較有興趣,也可以說我是以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塔羅牌啦。塔羅牌的書我主要看的是「其實你已經很塔羅了」、「塔羅密典」、「皮耶塔羅事件簿」這幾本,其他還有幾本原文書,有真正認真讀的是這本"Seventy-Eight Degrees of Wisdom",真的是本好塔羅書呢(而且是在英國買的,真辛苦:D)。
來到台中當第二次大學生之後,很抱歉目前還沒有讓我感到有親切感的書店。而且購書習慣大多都從博客來網路書店了,當然主要因為有折扣,除非在書店看到非常喜歡或具有迫切性(或失去理性)的時候,才會直接購買。有時候有些書都是下次再來買都買不到的那種(我可不是指中醫的書喔,其他類型的),前陣子回桃園在房間整理舊書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感慨:這些絕版的書,不知道最後都流落何方呢?是不是真的有像「風之影」小說那樣的遺忘書之墓藏著他們呢?想到就有種看完「百年孤寂」那樣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如同當我經過曾經陪伴我國中高中時期的書店(與炸雞店:D)一樣,只存在我自己的記憶裡頭了。
那時候也正是看大量學習與方法學的時候,可說後來我看到有關學習法的書,都幾乎以這時期的書為藍本。如果能舉出比較代表性的書,大概就屬新潮社出的黑川康正那一系列(更早的黑皮版本,像左邊這種,跟現在市面上的黑皮的版本我個人覺得不太討喜):讀書術、情報活用術、分秒智慧學、讀學術、超越自己。不過也因此受這幾本書荼毒,覺得生活好像就焦慮了起來(因為對事情的角度總是:效率!效率!效率!)不過一些方法與觀念在讀書方面倒是受這幾本書影響不少。
高一的時候,開始接觸小說系(從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開始看起),那時候都是翻譯的小說居多,像赫曼赫塞的「鄉愁」、「車輪下」、「徬徨少年時」、「荒野之狼」、「漂泊的靈魂」等等,到他得諾貝爾講的「玻璃珠遊戲」反倒就沒看了。高中時期我看的作家除了以上兩位(都是將他們那時候的出版文字作品"盡量"看完),再來就是三毛系列的書,我大概只剩下她的「滾滾紅塵」還有「娃娃看世界」這兩本沒有,還有「三毛真相」這本後來出的沒有(也不是她寫的),其他大概都看過了。
高中最感到親切感的書局是何嘉仁書局,因為高三那時候我都在德炸唸書(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叉口,現在已經變成MOD'S HAIRS頭髮店了),有時候念的心浮氣躁,便會跑到隔壁何嘉仁書店逛逛,翻著翻著心情反而比較容易靜下心來。對了,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惡童三部曲」與「昨日」也是那時候看的。
大學時期的書店,大概就是敦南誠品書店吧。大一那時候還沒有摩托車,一個人常常從北醫走到敦南誠品逛。書當然是看不完的了,我後來的書好像也沒有集中在哪家書局買。這時候看的書就略雜了,除了網頁設計的書之外,還看了神話、心理學方面的書。有一年書展,我在立緒出版社的攤位連買七八本容格的書吧(那時候正迷容格的時候),我在心理學方面獲得的一些真的是很有趣的想法與概念,譬如「象徵」,其實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有時候也不自覺在使用象徵這東西。
這一時期也是我剛接觸塔羅牌的時候,講到塔羅牌大家都聯想到占卜,我倒是對其中所含的隱喻與象徵比較有興趣,也可以說我是以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塔羅牌啦。塔羅牌的書我主要看的是「其實你已經很塔羅了」、「塔羅密典」、「皮耶塔羅事件簿」這幾本,其他還有幾本原文書,有真正認真讀的是這本"Seventy-Eight Degrees of Wisdom",真的是本好塔羅書呢(而且是在英國買的,真辛苦:D)。
來到台中當第二次大學生之後,很抱歉目前還沒有讓我感到有親切感的書店。而且購書習慣大多都從博客來網路書店了,當然主要因為有折扣,除非在書店看到非常喜歡或具有迫切性(或失去理性)的時候,才會直接購買。有時候有些書都是下次再來買都買不到的那種(我可不是指中醫的書喔,其他類型的),前陣子回桃園在房間整理舊書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感慨:這些絕版的書,不知道最後都流落何方呢?是不是真的有像「風之影」小說那樣的遺忘書之墓藏著他們呢?想到就有種看完「百年孤寂」那樣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如同當我經過曾經陪伴我國中高中時期的書店(與炸雞店:D)一樣,只存在我自己的記憶裡頭了。
留言
不像我是大學才開始....
蔗篇寫的不錯歐
推一下
感謝:)看書只是一種學習形式啦,對我來說是最方便獲得自己想知道事物的途徑,不過喔,覺得長越大自己越沒有一個能夠靜下心來的時間好好閱讀一本書了。略微可惜。
To rizing:
我覺得你看的書也很廣呀,推理小說完全是我沒碰到的領域(雖然零散看了幾本而已)。近來必須要閱讀中醫方面的書籍,時間切割上就沒辦法讀其他自己想看的書了..不然現在手上還累積好幾本..「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擁有太多愛情的男人」、「死神的精確度」、「切‧格瓦拉之死」....想看的書是列不完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