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査閱書籍的時候,看到一尊彈琴女俑撫琴的圖片。 「你再慢慢體會吧!」女俑彷彿這麼對我說著。 來自千年前的微笑。 |
第一本是盧雲《負傷的治療者》:
我認為,別無他法,唯有鼓起勇氣進入我們自己的內心,敏銳洞悉內心的各種複雜多面性。就像我們在自己的居所中會有家的感覺,當你發現那裏既有明亮的地帶,也有黑暗的角落,既有關鎖的重門,也有敞開的房間,我們的困惑會煙消雲散,我們的焦慮會不翼而飛,我們將有能力從事陶造生命的工作。(第二章,P.073)第二本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我們都繼續在失去各種重要東西。」鈴聲停止之後他說。「重要的機會或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那些都是活著的含意之一。不過在我們的腦子裡,我想大概是在腦子裡,有把這些東西當作記憶留下來的小房間。一定是像這圖書館的書架一樣的房間。而我們為了知道自己心的正確所在,就不得不繼續製作這房間的索引卡。也有必要勤快地打掃,換新空氣,換花瓶的水。換句話說,你永遠要在你自己的圖書館裡活下去。」而實際生活上,自己最近確實也在不斷地整理房間,雖然,累積的物品總是比整理完的多,物件移來移去彷彿自己是薛西佛斯神話在推動巨石的寓言似的。然而為了整理內心的房間,我採取的是類似寫作的方式,這個方法源自於《療癒寫作》這本書,本書由四十篇短文所構成,裡面談到靜心寫作營的一些相關經驗。由於工作屬性沒辦法參加這種為期幾天的營隊,但利用番茄鐘原理,使用Flora計時,開始練習寫10分鐘,25分鐘,最近可以持續書寫50分鐘。
練習自我書寫的時候,當然跟自己的精神狀態有很大的關係。習慣閱讀的我,透過這樣拿紙筆直接面對面,不能去査閱或碰觸書籍,是有點痛苦的事情。但很明顯地,當自己這樣做時,自己腦袋裡面多少東西,自己是最清楚的。我可能很習慣地闡釋某種自己也認同的話語,但實際上這話語所指涉的體驗我是由思惟推論而來,還是自己實證而得?透過自我書寫的方式,這樣的分辨一一開始現形。最近讀到的一句話:「人滿腦子被來世所佔據,就不能全心全意地活在現世裡。」(凝視太陽Chap7,P.271) 有可能我們只是用一種來世信仰的狂喜,而掩飾自己對於當下的不安而已。因此透過自我書寫的方式,可以開始檢視這件事情。不過,剛開始確實是不斷地傾瀉自己腦中的雜音,漸漸地開始觀察到自己負面思惟的輪迴,開始用所學的一些關鍵字,譬如「正、反、合」等等三段式論點,嘗試引導自己腦中的聲音,往某一種方向自我檢視與釐清,然後嘗試將之書寫下來。當練習到50分鐘時,甚至發現可以做一些思考的實驗與推論。
而持續練習之後,就發現自己寫作的詞彙相對的貧瘠。我第一個想法是後續要參考寫作相關書單,第二個想法是想持續閱讀敘事治療的相關理論。但這些比較像是「法」的作用,曾經看到一句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因此或許要先嘗試去覺察自己的「本心」,要先確認這個前提,然後才是考慮方法學習的次第。
目前手上開始翻閱的寫作書籍是蔡淇華的《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目前才讀了前面三節,不過也學到了很多鏗鏘有力的句子,譬如邱吉爾:「人總是在一個不適當的時間,被推上一個不適當的位置,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p.022)
時間既長且短。希望透過週回顧的練習來整理自己內心的房間。
「他們總是說時間會改變事情,但事實上你得自己去改變它們。」--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