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6的文章

如果回顧學生時代的話...

初稿:2016/04/22 如果回顧學生時代的話,我會希望加強三方面的能力,分別是:時間管理、筆記術的方法以及學習資源如何配置。以下是個人閱讀過,推薦的相關書單。 時間管理 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習慣並且去做,30天改變人生的行動魔法 筆記術 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 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 讀書別靠意志力—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 東大醫科高材生的滿分讀書法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康乃爾大學、麥肯錫顧問的祕密武器(附贈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本) 學習資源如何配置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讓天賦自由 哈佛名師教你如何讀大學 成功人士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掌握關鍵職能,迎向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直讀問題的回饋之二

剛剛一個學弟特別寄來演講聽後感想心得專文,感謝學弟的分享。在這裡一併補充幾點說明: 1.我在閱讀現象學時(顯然我還是門外漢,只是剽竊一點概念),對現象學的入門,主要源自於 《現象學十四講》 裏面的第一講,為了避免誤人子弟,有興趣的學弟妹們還是可以翻翻(不過可能有點硬喔)。在閱讀過程,給了我在學習感官診法時很大的提示(那時還特別興沖沖的跟老師學長討論呢),也同時讓我在整理檢視資料的類別屬性等等,有很大的啟發。 "現象學的最高原理:「始終進行純粹直觀的把握,永不進行源自概念的構造」" --《八識規矩頌》導論引胡塞爾現象學理論 2.有些安插在投影片中的概念,但是我沒有用相關專有名詞的術語,就是"詮釋學"的概念。以下簡單補充如下: 詮釋學(Interpretation)有三個面向:(1.)理解 (Understanding) 、(2).解 釋(Interpretation) 與(3).應用(Application)。 (1).理解: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要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詮釋。特別強調的是第三個:應用,要能夠將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要完成第三個應用,才能叫作一個有效的詮釋行為。 不過關於實踐應用的重要,在內經文本其實也有提到了:「諷,誦,用,解」四個學習的階段。-->"用"。在李建民先生《 發現古脈 》的著作中談到古代禁方師徒學習分成"授,讀,解,驗"四個階段。-->"驗"。這幾個階段都暗示了理論的探索與能實用化的技術是可並進,甚至不可缺一的。

哈佛名師教你讀大學書摘

《 哈佛名師教你讀大學 》p.51-55頁有提到造成學習困難的幾個原因,摘要幾個片段: ...不良的時間管理,是造成學習困難的根源之一。... ...未能發展「批判性思考」--從眾說紛紜的多方來源中,整合出各項論點與證據的能力--必須仰賴學生們不斷地加以重新定義。.... ...總是孤軍奮戰。學生們指出,那些常常一個人關起門來啃書的學生,將會錯失大學所提供的一項重大利益,亦即從同儕身上學習的機會。...

如何筆記

一個學弟來信詢問,他也常寫筆記,但是因為時間片段或收藏散亂,而惑於如何整合。我跟學弟分享我目前的方法,不過這因人而異,每個人習慣不同。 1.把每天的體驗都日誌化,要以日期為索引 日誌筆記內容不拘,心態是體驗者的心態,就算是寫書摘,寫下好的句子,或自己覺得好的重點後,還要留下自己覺得好的理由,練習總結。 看了一場爛電影也可以寫。爛在哪裡?劇情不合理在哪裡?你是導演或演員,你會如何把他拍的更好等等。重點是練習自己的思考方式。 閱讀書籍的紀錄等等,也可以寫在日誌中。總之內容不拘。 2.每月月底或月初整合該月讀的東西,用心智圖(手繪即可)作成目錄方便日後查詢,也寫在日誌裏面即可。以後加上索引標籤方便翻閱就好。 3.一段時間後,就有自己體驗世界的日誌資料庫了。若類似主題可整合時,可考慮輸出成專案。(素材不能抽掉,要另外謄稿。) 4.專案就按照自己的歸類歸檔即可,變成了小型自我閱讀研究中心!

真理與方法書摘

「 前理解 或 前見 是歷史賦予理解者或解釋者的生產性的積極因素,它為理解者或解釋者提供了特殊的 "視域"(Horizont) 。 視域就是看視的區域,它包括了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 。誰不能把自己置身于這種歷史性的視域中,誰就不能真正理解傳承物的意義。但是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理解者和解釋者的視域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它是 理解在時間中進行交流的場所。理解者和解釋者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視域,使它與其他視域相交融 ,這就是伽達默爾所謂的"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 "理解其實總是這樣一些被誤認為獨自存在的視域的融和過程"。 視域融合不僅是歷史性的,而且也是共時性的,在視域融合中,歷史和現在、客體和主體,自我和他者購成了一個無限的統一整體。 」 -- 《真理與方法》譯者序言p.9

攝影的絮語書摘

"..布列松所強調的傾聽生活,一方面是要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在理解他人,而這忘我的基礎依舊必須 建築在理解自己的心法上 ,例如布列松悟出以幾何為先的攝影法則,便是他個人理解自己的一個重要基石,然而 有些攝影師在未成為自己前卻刻意模仿布列松,其結果往往與其所希望的互相衝突 。 如若一個人刻意想要追求某種境界,但是卻忘了其根本的來源,其結果當然注定是失敗的 ,布列松的忘我與道家的思維方式吻合,兩者都在強調 透過內在的淬鍊才能真的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也 唯有透過忘我的方式,那麼理解他人才成為一種可能。 " -- 《攝影的絮語》p.138

真理與方法首頁

如果你只是接住自己拋出的東西, 這不算甚麼,不過是雕蟲小技; 只有當你一把接住 永恆之神 以精確計算的擺動,以神奇的拱橋形弧線 朝向你拋來的東西, 這才算得上一種本領, 但不是你的本領,而是 某個世界的力量 。 -- R.M.里爾克

演講訊息。

四月初會回學校演講。講的主題是自己直讀遇到的問題與嘗試整理、解決的方法。演講大綱以六本經典原文摘錄部分為材料(內難、傷、本草、脈經、中藏經),間以分享如何運用現代網路世代的各種資源、軟體,來輔助自己解決直讀後遇到的困境。 直讀的材料如下:[ 下載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