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小記]
其實有時候讀典籍是在讀一個提示。前幾天讀到《方盛衰論》:「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自然就會很想知道要如何去"度"。
《通評虛實論》也有類似的問句:「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而《經水》篇章裡面提供的內容比較完整(關於手法):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今夜讀到傷寒論片段: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
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
脈遲,尚未可攻。」
未嘗不是一種"度"。
其實有時候讀典籍是在讀一個提示。前幾天讀到《方盛衰論》:「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自然就會很想知道要如何去"度"。
《通評虛實論》也有類似的問句:「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而《經水》篇章裡面提供的內容比較完整(關於手法):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今夜讀到傷寒論片段: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
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
脈遲,尚未可攻。」
未嘗不是一種"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