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0的文章

脈經解構2

本篇主要延續 前篇 所提到的診脈流程。目前還不會寫到脈經文本,還在準備中^^ 上一篇曾經提到過,診脈(觸診)的流程有三:  1.偵測(detection) 2.放大(amplication) 3.詮釋(interpretation) 最近讀了一些哲學相關材料,我發現其中有些"工具"可以稍微借用過來一下。譬如說 詮釋的三個面向 ,可以拿來補充說明上面流程的步驟 3.詮釋。 詮釋(Interpretation)的三個面向: (1).理解(understanding):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interpretation):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application):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我覺得在詮釋這一部分是很需要個人平日學習的功夫。因為我們對於一個文本的理解,根源於我們自身對於該文本意義的掌握程度。自身閱讀而"理解"是第一部分,而"解釋"是我們理解消化完、整理吸收文本內容之後,對於他人所做的說明。而透過這幾個階段,我們才有可能了解該文本所要指涉的內容,達到"應用"於臨床而再現的可能。 若範圍再focus在脈診上,譬如今天我們在脈診的觸感,怎麼來詮釋這樣的感覺? 這背後是需要一些詮釋材料的,譬如說用《重訂診家直訣》的文本來作為分析(位、數、形、勢),用 二十四象會通 的定義來描述脈感,作為彼此討論溝通的語言。(有時候是彼此溝通的術語定義有誤,或根本是根據 不同的脈學定義文本 導致雞同鴨講)。將這樣的脈象初步分析完後,放在自己理解閱讀後的醫學文本裡頭(如傷寒論)作思惟,這樣的思惟要能夠分析病機與辨別症候,作為臨床指導治療的參考要素之一(四診要合參)。然後做出適當的診斷,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法,接著臨床上治療效果的回饋反應,才能確認自己的詮釋與理解是否符合臨床的需求。 而有沒有方法學來加強"理解"的階段呢?我認為是有的,可以看看 閱讀的四個層次 。 【參考閱讀】 1. 詮釋學是什麼 (pdf) 2. 如何閱讀一本書 3. 脈法精粹 《脈法精粹》裏頭p.107有提到一段談到...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証之法第二十八(原文)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証之法第二十八(原文) 28-1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 28-2 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皮毛。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裡。手太陰是其經也。 28-3 肺氣通于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本作有病則喜咳。)實則鼻流清涕。 28-4 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 28-5 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 28-6 虛則寒生。(一作熱。)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 28-7 旺于秋。 28-8 其脈浮而毛曰平。 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 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虛曰太過。病在外。 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內。 28-9 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 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28-10 又肺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平。 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毛者死。 28-11 真肺脈至,大而虛,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 又微毛曰平。 毛多曰病。 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 28-12 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也。 28-13 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 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28-14 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 28-15 秋旺于肺。其脈當浮澀而短曰平。 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 28-16 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瘥。 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 28-17 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氣。胸背痛。 有積則脅下脹滿。 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汗出而冒悶。 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28-18 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所為也。 28-19 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 28-20 又肺痿。則吐涎沫。而咽干欲飲者。為愈。不飲則未瘥。 28-21 又咳而遺溺者。上虛不能製下也。 28-22 其脈沉濁者病在內。浮清者病在外。 28-23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 28-24 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

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故事,一個人一生做好事,死後閻王判他還是到世間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時要成為怎樣一個人呢? 閻王讓他自己決定,於是他說他只希望: 千畝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個個美 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 閻王聽了以後,站起來說:「老兄!世間如有這種事,你做閻王我做你!」 -- 《易經雜說》p.218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

賀德林認為人實際上永遠回不到判斷或區隔出現之前的狀態,但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可以使我們接近那個「存有」的狀態: (1).以實踐的力量建立合理的世界 (2).以歷史的回憶去追溯這個狀態 (3).將心靈活動沉浸在美的對象之中 p.xvii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演講錄》

傅柯說真話

危險在於我現在正在處理的文獻,是我所不熟悉的,在沒有全盤瞭解的情況下,我可能會冒著移花接木的危險,把這些文獻套用在一些根本不符合它們的分析形式或研究模式上頭。 -- 導論p.13 《傅柯說真話》

詮釋的三個面向

詮釋(Interpretation)的三個面向: 理解 (Understanding) 、 解 釋 (Interpretation) 與 應 用(Application)。 (1).理解: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 網路摘要( http://www2.npue.edu.tw/philosophy/95paper/lecture3.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