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學外語的時候,老師曾經說過:「多學一種語言,就好像是多活了一次。」這句話我的揣摩是因為,你在新學這個語言時,你就得透過這個語言去看這個世界,等於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習以為常的世界,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一些文化衝擊,這些就是有趣的部分。會提到這個是因為我最近讀的這本書「阿嬤遊美國」,也透過另外一種世界觀(尼泊爾)看著另外一個世界(美國)。
這本書的故事是作者布洛登.柯本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結識到了他的第二母親維施奴.瑪雅,在阿嬤(Aama,尼伯爾對母親的稱呼)八十四歲的時候,便帶她到美國一遊,所寫下的紀錄。我大概看到了三分之二,不過很多處都帶著有趣的觀點。我對信仰不是非常有研究啦,只是有時候會看些相關東西,身為疏離感特別重的現代人,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似乎就忘記了「相信」某種信念的必要。
關於宗教類的書籍,讓我有點印象的是「人的宗教」與遠藤周作的兩本小說「深河」與「沈默」。我通常都會推薦人看「深河」,因為裡頭的幾個主人翁,相信的東西不一樣,你可以看到他們怎麼形塑成他們的世界觀,最後來到同樣一場恆河之旅,對信念不同的諸位所作的信仰衝擊。至於「人的宗教」,我留有的印象是印度教的概念,剛好在這本「阿嬤遊美國」反覆提到;附帶一提,人的宗教這本對於佛教的翻譯名稱似乎不是很貼切。
阿嬤遊美國裡頭有一段關於GOD的字頭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對於印度教徒來說,三大神卻是造物主婆羅賀摩、護持神維施奴、破壞神濕婆。一位學識淵博的婆羅門僧侶曾經告訴我:「這三位合起來就是GOD--G代表創造者(Generator),因為婆羅賀摩是偉大的造物主,祂創造我們的宇宙;O代表運作者(Operator),因為維施奴維持我們的宇宙,保護一切眾生;D代表破壞者(Destroyer),當然就是濕婆。這就是上帝。」--p.150唉,我實在不太會簡介書籍,因為有的樂趣真的是看到書裡頭才知道。一個題外話,我最近看美國科幻影集「Eureka」,內容大概是這個地方發展為高科技重鎮。我在看阿嬤遊美國這本書的時候,他們曾經開車經過Eureka,看到這真的讓我覺得十分有趣,有時候某些東西會在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反覆出現,我碰過不只一次這樣的生活小細節了。(為此我還寫過三篇名為世界的文章)
隨著科技的發達,逃避某些自己不願意面對的課題似乎更顯容易,有很多事物都可拿來殺時間。不過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花時間想想,我們相信的是什麼?賴以生活的信念是什麼?支持我們走下去的目標是什麼?就像是得定期清掃房間一樣,在還沒辦法達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時,就不妨定期對心靈「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吧。因此這是閱讀這本帶給我最大的樂趣,看到阿嬤的想法比照自己的想法,有時真的蠻當頭棒喝的。
她老人家狠狠瞪了我一眼,那副神情就像是一個生氣的母親。「太陽和月亮是不會撒謊的。人類撒謊或幹出其他見不得人的勾當時,太陽、月亮和巴格旺看得清清楚楚喔。」
阿嬤那雙眼睛還真利,她會看穿我撒的謊。思索的半天,我只想到不相信:「美國科學家把人送到月亮去了。」
「他有沒有看到巴格旺(眾神之神)?」阿嬤立刻提出質問。「這個人也許真的在月亮上走了幾步,但他有沒有做出任何事情,以表達他對月亮的尊敬、對神明的仰慕,使他的探訪變得神聖呢?你口口聲聲說,你們國人去過這些地方,做過這些事情,吃過這種東西,穿過這種衣服,種過這種農作物,擁有這一大片土地。請問,你們真的是用這些標準來衡量你們的人生價值嗎?」--p.17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