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素問》的五藏生成篇的10-19~10-23一段覺得蠻有意思的,條文編號以莊宏達老師的版本順序。以下嘗試拆解條文,以每個條文獨立的語素段落再加以編號。看看能不能給吾人閱讀上一些提示或指引。
10-20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10-21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10-22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10-23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另外也延伸一個思考:為何特別補充「女子同法」的提示?
無明確描述病症病情的表現,缺乏更多詳細的細節。
根據以上理由,重新調整表格如下:
表格4a.
一樣缺乏了G.病症病情的描述。
表格統整6.
整理到這,綜覽表格起來對照,就會開始發現有很多的疑惑....
【Step 0】.準備材料:素問 五臟生成10-19-10-23 一段
10-19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10-20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10-21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10-22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10-23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Step 1】.觀察條文構成與語意,仿聖經編碼法
1.赤脈之至也
觀察此五條文,都是以五色(赤、白、青、黃、黑)來冠名在某「脈之至」的前面。
2.喘而堅
接續前文的語意是形容脈象「喘而堅」的表現。「喘」拿來形容脈的表現非本篇所獨有,如《平人氣象論》:「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寸口脈沈而喘,曰寒熱。」
3.診曰:4.有積氣5.在中
這邊紀錄的診察判斷病積是:「有積氣」,病位在「中」
6.時害於食
記錄了病症病情,會影響消化系統的運作。
7.名曰:心痹
接續前段的論述,病名屬於古代一種病名曰「心痹」
8.得之外疾,9.思慮而心虛,10.故邪從之。
這一段描述的是得病的病因:「外疾」加上「思慮而心虛」導致病邪的入侵。
【Step 2】.觀察完條文之後,還原出條文構成的語意,反推出框架
根據前段,放入表格,我們可以得到下方表格的結果:
表格1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10-19
|
1.赤脈之至也
|
2.喘而堅
|
3.診曰
|
4.有積氣
|
5.在中
|
6.時害於食
|
7.名曰心痺
|
8.得之外疾,9.思慮而心虛,10.故邪從之
|
【Step 3】.根據Step2.所得的表格分析框架,映照比對10-20一段
表格2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
10-20
|
1.白脈之至也
|
2.喘而浮
|
3.上虛下實。4.驚
|
---
|
5.有積氣
|
6.在胸中
|
7.喘而虛
|
8.名曰肺痺
|
9.寒熱,10.得之醉而使內也
|
用表格分析框架後,可以發現10-20一段的條文組成,順序上有些語素較不同
3.上虛下實
解釋一:根據接續前段2.喘而浮的語意,可能指的是脈象。
解釋二:也有可能形容的是病機病情的判斷。
4.驚
病症病情的表現。
D.診斷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省略了「診曰」
根據上述分析,將條文重新排列以方便比較:
表格2a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10-20
|
1.白脈之至也
|
2.喘而浮
(3.上虛下實。)
|
---
|
5.有積氣
(3.上虛下實。)
|
6.在胸中
|
7.喘而虛
(4.驚)
|
8.名曰肺痺
|
9.寒熱,10.得之醉而使內也
|
【Step 4】.根據Step2.所得的表格分析框架,映照比對10-21一段
表格3.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
10-21
|
1. 青脈之至也
|
2. 長而左右彈
|
---
|
3.有積氣
|
6. 在心下
7.支胠
|
---
|
8. 名曰肝痺
|
9. 得之寒濕
|
10.與疝同法
|
11.腰痛12.足清13.頭痛。
|
針對多出來的語素討論:
10.與疝同法
補充說明了與「疝」同樣的法,雖然還不太清楚是甚麼樣的法則,但這裡出現了新的語素欄位:J.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疝病需要另待專篇研究。
疝病需要另待專篇研究。
11.腰痛12.足清13.頭痛
描述的是病症病情,可以歸入G.病症一類
針對上述分析,故調整表格如下:
表格3a.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J.
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
10-21
|
1. 青脈之至也
|
2. 長而左右彈
|
---
|
3.有積氣
|
6. 在心下
7.支胠
|
11.腰痛12.足清13.頭痛。
|
8. 名曰肝痺
|
9. 得之寒濕
|
10.與疝同法
|
【Step 5】.根據Step4.所得的表格分析框架,映照比對10-22一段
表格4.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J.
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
||
10-22
|
1.黃脈之至也
|
2.大而虛
|
---
|
3.有積氣
|
4.在腹中
|
5.有厥氣
|
6.名曰厥疝
|
7.女子同法
|
10.得之疾11.使四支汗出當風
|
針對多出來的語意討論:
5.有厥氣
承接前段4.在腹中的補充說明,指在腹中有厥氣的病理判斷7.女子同法
可以作為J.疾病治療的比較補充,提示男子女子的評估or治療方法同等另外也延伸一個思考:為何特別補充「女子同法」的提示?
G.病症
4.在腹中5.有厥氣,6.厥疝無明確描述病症病情的表現,缺乏更多詳細的細節。
根據以上理由,重新調整表格如下:
表格4a.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J.
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
10-22
|
1.黃脈之至也
|
2.大而虛
|
---
|
3.有積氣
|
4.在腹中
(5.有厥氣)
|
---
|
6.名曰厥疝
|
10.得之疾11.使四支汗出當風
|
7.女子同法
|
【Step 6】.根據Step4.所得的表格分析框架,映照比對10-23一段
表格5.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J.
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
10-23
|
1.黑脈之至也
|
2.上堅而大
|
---
|
3.有積氣
|
4.在小腹與陰
|
---
|
5.名曰腎痺
|
6.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
---
|
一樣缺乏了G.病症病情的描述。
【Step 7】.整合前述所整理的表格,可以初步得到一個「以五色脈命名的積氣脈證之法」的臨床描述圖像。
表格統整6.
A.莊本條文編號
|
B.以五色命名的脈
|
C.脈象表現
|
D.診斷
行為或診籍醫書參考
|
E.病理機轉
|
F.病位
|
G.病症
|
H.病情命名
|
I.得病原因
|
J.
疾病治療比較的補充
|
10-19
|
1.赤脈之至也
|
2.喘而堅
|
3.診曰
|
4.有積氣
|
5.在中
|
6.時害於食
|
7.名曰心痺
|
8.得之外疾,
9.思慮而心虛,
10.故邪從之
|
---
|
10-20
|
1.白脈之至也
|
2.喘而浮
(3.上虛下實。)
|
---
|
5.有積氣
(3.上虛下實。)
|
6.在胸中
|
7.喘而虛
(4.驚)
|
8.名曰肺痺
|
9.寒熱,
10.得之醉而使內也
|
---
|
10-21
|
1. 青脈之至也
|
2. 長而左右彈
|
---
|
3.有積氣
|
6. 在心下
|
11.腰痛12.足清13.頭痛。
|
8. 名曰肝痺
|
9. 得之寒濕
|
10.與疝同法
|
10-22
|
1.黃脈之至也
|
2.大而虛
|
---
|
3.有積氣
|
4.在腹中
(5.有厥氣)
|
---
|
6.名曰厥疝
|
10.得之疾11.使四支汗出當風
|
7.女子同法
|
10-23
|
1.黑脈之至也
|
2.上堅而大
|
---
|
3.有積氣
|
4.在小腹與陰
|
---
|
5.名曰腎痺
|
6.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
---
|
整理到這,綜覽表格起來對照,就會開始發現有很多的疑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