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一個學弟特別寄來演講聽後感想心得專文,感謝學弟的分享。在這裡一併補充幾點說明:
1.我在閱讀現象學時(顯然我還是門外漢,只是剽竊一點概念),對現象學的入門,主要源自於《現象學十四講》裏面的第一講,為了避免誤人子弟,有興趣的學弟妹們還是可以翻翻(不過可能有點硬喔)。在閱讀過程,給了我在學習感官診法時很大的提示(那時還特別興沖沖的跟老師學長討論呢),也同時讓我在整理檢視資料的類別屬性等等,有很大的啟發。
2.有些安插在投影片中的概念,但是我沒有用相關專有名詞的術語,就是"詮釋學"的概念。以下簡單補充如下:
不過關於實踐應用的重要,在內經文本其實也有提到了:「諷,誦,用,解」四個學習的階段。-->"用"。在李建民先生《發現古脈》的著作中談到古代禁方師徒學習分成"授,讀,解,驗"四個階段。-->"驗"。這幾個階段都暗示了理論的探索與能實用化的技術是可並進,甚至不可缺一的。
1.我在閱讀現象學時(顯然我還是門外漢,只是剽竊一點概念),對現象學的入門,主要源自於《現象學十四講》裏面的第一講,為了避免誤人子弟,有興趣的學弟妹們還是可以翻翻(不過可能有點硬喔)。在閱讀過程,給了我在學習感官診法時很大的提示(那時還特別興沖沖的跟老師學長討論呢),也同時讓我在整理檢視資料的類別屬性等等,有很大的啟發。
"現象學的最高原理:「始終進行純粹直觀的把握,永不進行源自概念的構造」" --《八識規矩頌》導論引胡塞爾現象學理論
2.有些安插在投影片中的概念,但是我沒有用相關專有名詞的術語,就是"詮釋學"的概念。以下簡單補充如下:
詮釋學(Interpretation)有三個面向:(1.)理解 (Understanding) 、(2).解 釋(Interpretation) 與(3).應用(Application)。要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詮釋。特別強調的是第三個:應用,要能夠將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要完成第三個應用,才能叫作一個有效的詮釋行為。
(1).理解: 對文本意義的掌握(嘗試瞭解文本說什麼)
(2).解釋: 理解之後而對他人的說明(把文本內容解釋給他人聽)
(3).應用: 理解之後的運用(把文本內容運用到某個領域或情境)
不過關於實踐應用的重要,在內經文本其實也有提到了:「諷,誦,用,解」四個學習的階段。-->"用"。在李建民先生《發現古脈》的著作中談到古代禁方師徒學習分成"授,讀,解,驗"四個階段。-->"驗"。這幾個階段都暗示了理論的探索與能實用化的技術是可並進,甚至不可缺一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