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使用說明:
在九個格子中填入你的想法或計劃,中央格子通常放置主題。填寫完成後點擊「複製為Markdown」按鈕,即可將內容以表格形式複製到剪貼板。
在九個格子中填入你的想法或計劃,中央格子通常放置主題。填寫完成後點擊「複製為Markdown」按鈕,即可將內容以表格形式複製到剪貼板。
詮釋學循環是一則空間比喻,它所表明的是一種共有的理解域。既然交際是一種對話關係,那麼一開始就可假定一個說者和聽者共同擁有的意義共同體。
這似乎又涉及到另一個矛盾:被理解的東西必須是已知的。但這不是一回事嗎?向一個不懂愛的人談說愛,或者向那些拒絕作樂的人談說對歡樂的認識,難道不是徒然無用、對牛彈琴嗎?在某程度上,人們必須對被討論的話題略知一二。這可以被稱為進行理解所必不可少的最小限度的前知識。如果沒有這種前知識,則一個人就不可能跨入詮釋學的循環圈。白朮之效,於風勝、濕勝者,為最宜。
《本經疏證》
仲景治風寒濕痹,方多有不用朮者,則用朮者,當必有故矣。〈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白朮之效,於風勝、濕勝者,為最宜。寒勝者,為差減。何以知之?蓋風勝必煩,濕勝必重,檢《金匱要略》中治痹諸方,其用朮者,非兼煩,必兼重。
如麻黃加朮湯下,云「身煩疼」。防己黃芪湯下,云「身重」。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下,云「身體疼煩」。
甘草附子湯下,云「骨節煩疼,掣痛或身微腫」。甘乾苓朮湯下,云「腹重,如帶五千錢」。
桂枝芍藥知母湯下,云「肢節疼痛,腳腫如脫」。附《近效方》朮附湯下,云「頭重」。
其他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烏頭湯、抵當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等方,何嘗不治痛治痹,絕不用朮。
雖然,謂「朮功擅於風與濕」,則可。謂「於寒有所忌」,則不可。《傷寒論》〈少陰篇〉附子湯,治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不煩不重,亦用白朮。蓋濕流關節,云「骨節痛」,則未有不兼濕者。矧風濕二者,必挾寒,始成痹,不然則否,《素問》之旨可驗也。
= 臨床診斷要點 =
臨床診斷要點:白朮在痹證中的應用
gpt4o
1. 白朮的適應症
• 白朮最宜於風勝、濕勝者:
• 風勝(行痹):患者表現為身煩疼痛。
• 濕勝(著痹):患者表現為身體沉重。
• 寒勝(痛痹)者,白朮之效較減:
• 但寒痹若兼濕,仍可用白朮。
2. 風、寒、濕痹的分類
• 行痹(風勝):以遊走性疼痛為主,伴有煩熱感。
• 痛痹(寒勝):以劇烈疼痛為主,多不見明顯煩熱與沉重感。
• 著痹(濕勝):以肢體沉重、腫脹為主。
3. 《金匱要略》中含白朮的經典方劑
• 風勝者(多見「煩」):
• 麻黃加朮湯:「身煩疼」
•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身體疼煩」
• 甘草附子湯:「骨節煩疼,掣痛或身微腫」
• 濕勝者(多見「重」):
• 防己黃芪湯:「身重」
• 甘乾苓朮湯:「腹重,如帶五千錢」
• 桂枝芍藥知母湯:「肢節疼痛,腳腫如脫」
• 朮附湯(近效方):「頭重」
4. 無白朮的方劑(多治寒痹)
• 寒勝者多用溫散,不用白朮: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烏頭湯、抵當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等,皆以驅寒為主,未使用白朮。
5. 白朮在寒痹中的例外
• 少陰病附子湯(《傷寒論》)
• 主治: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不煩不重
• 雖為寒痹,但因「骨節痛」涉及濕邪,仍可用白朮。
6. 總結
• 白朮擅治風痹、濕痹,以「煩」與「重」為主證。
• 寒痹則不一定適用,但若兼濕,仍可用白朮。
• 風、濕、寒三者常相挾雜,臨床應靈活辨證使用白朮。
有人因灸三里而滿面黑氣。醫皆以為腎氣浮面。危候也。有人云。腎經有濕氣上蒸於心。心火得濕成煙氣。形於面。面屬心。心腎之氣常相通。如坎之外體即離。離之外體即坎。心腎未嘗相離也。耳屬水。其中虛。則有離之象。目屬火。其中滿。則有坎之象。抑可見矣。以去濕藥治之。如五苓散、黃耆、防己之類皆可用。
《古今醫案按》
請描述這個案例的坎離譬喻,並且嘗試轉換成臟腑術語,將坎離代號除魅。
gpt4o
這個案例的描述運用了《易經》坎離二卦的象徵來說明心腎之間的氣機互動,並以此解釋患者面部發黑的現象。讓我們先解析其坎離譬喻,再將其轉化為臟腑術語,去除象徵性的描述。
= 坎離譬喻解析 =
1. 心與腎的對應關係(坎離互通)
• 坎卦屬水,對應腎,象徵水之深藏,內有實質而外顯虛空。
• 離卦屬火,對應心,象徵火之外燥內實,內部充滿光明與熱量。
• 文中提到「坎之外體即離,離之外體即坎」,即心腎之間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孤立看待。這意味著心火與腎水的平衡是生理運作的基礎。
2. 耳目對應坎離
• 耳屬水(腎),其中虛,對應離的外虛內實。
• 目屬火(心),其中滿,對應坎的外實內虛。
• 這是將人體器官結構與五行、易理相對應的方式,強調心腎不僅功能互動,也在結構上反映了陰陽互補的關係。
3. 黑氣上泛的病理機制
• 解釋一(腎氣浮面):腎主黑色,腎氣上浮導致面部黑氣,這可能代表腎虛無以納氣,使得水氣逆行上泛。
• 解釋二(腎濕上蒸,心火得濕成煙氣):腎經有濕氣上蒸,心火受濕後產生「煙氣」,這是一種水濕不化、上擾清陽的現象,表現為面部黑氣。
= 去除坎離譬喻,以臟腑術語重構 =
1. 病理核心:心腎相交失衡,水濕上蒸
• 腎陽不足,無法蒸化水液,導致水濕停滯。
• 水濕循經上行,影響心陽,導致「心火受濕」,進而表現為面部發黑。
• 此即水氣未能下潛,反而上泛,影響氣血運行,使面部血脈鬱滯。
2. 耳目與心腎的對應(不再用坎離)
• 耳與腎相通,腎精虧虛或腎氣不足,可能導致耳鳴、耳聾等問題。
• 目與心血相聯,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都可能影響視力。
3. 治療建議
• 健脾滲濕:腎濕上蒸表明水液代謝失調,應以利水滲濕為主,如五苓散。
• 補氣化濕:若氣虛無以運化水濕,可用黃耆以益氣健脾,防己以行水除濕。
• 助腎陽以化水濕:若腎陽不足,則可佐以溫補腎陽之法,如桂枝、附子等藥物,助水氣下行。
= 總結 =
這個案例的坎離譬喻,其實是在描述心腎互動的病理機制。若去除象徵性的表述,核心病機可歸納為 腎陽不足,水濕上泛,心火受濕,氣血運行不暢。治療則宜 溫腎助陽,健脾滲濕,兼以理氣活血,以調整水液代謝,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
這句話「慾望是朝向缺失的慾望」可以說是拉岡精神分析的核心命題之一,它涉及慾望(désir)、缺失(manque)以及象徵界(Symbolique)對主體的結構化作用。讓我們一步步拆解它的意涵。
1. 慾望的結構:永遠不滿足的驅力
拉岡強調,慾望不是單純的需求(besoin),也不是需求獲得滿足後的快樂,而是一種永遠指向某個無法填補的「缺失」。當我們渴望某物時,往往以為這個對象(objet)能夠滿足我們,但當真正得到時,卻發現它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缺,於是新的慾望又產生。
這裡的「缺失」指的是一種無法具象化的東西,它與個體最初的象徵化過程有關。例如,嬰兒在經歷**「他者的欲望」**(désir de l’Autre)時,開始意識到自己與母親之間並不完全一致,母親的愛與關注並非完全專屬於自己,於是這種「分離」產生了一種根本性的「缺失感」。而這個缺失並不是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象徵性的「斷裂」,因此,所有的慾望都是試圖填補這個「根本缺失」,卻又永遠無法填滿。
2. 這個「缺失」從何而來?
在拉岡的理論裡,「缺失」來自於人類進入語言(象徵界)的過程。當我們學會使用語言,便與「純粹的滿足」(例如母嬰一體的幻想狀態)漸行漸遠。語言帶來了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完全表達某物」的殘缺感。這就像我們總覺得某些東西能讓我們完全幸福,但當真正擁有它時,卻發現仍然有某種「說不上來的」不足。
這也是為什麼拉岡說**「慾望總是他者的慾望」(le désir est le désir de l’Autre)**——因為我們的慾望來自於他者(大他者 / l’Autre)的結構,它是透過象徵系統形成的,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本能需求。我們之所以渴望某物,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它被賦予了某種意義,使我們誤以為它能填補我們的「缺失」。
3. 小對象 a(objet petit a):慾望的誘餌
拉岡用 「小對象 a」(objet petit a) 來描述這個讓我們不斷追逐的「缺失之物」。這個「小對象 a」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而是代表著某種「幻象」,它讓我們誤以為如果得到它,我們就能獲得完整性或滿足感。但事實上,當我們得到某個慾望對象(無論是金錢、愛情、社會地位),往往會發現這些東西無法填補內在的空缺,於是我們的慾望會再度轉向另一個目標,如此無窮無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現代消費社會中,慾望總是被不斷製造——我們被誘導去購買新產品、追求新目標,卻從未真正感到滿足。因為這些對象從來就不是我們真正要的東西,而只是「缺失」的替代物。
4. 慾望 vs. 驅力
在拉岡的架構中,「慾望」(désir)和「驅力」(pulsion)有所不同。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因為它指向的是缺失,而不是具體的對象。而驅力(pulsion),則是圍繞著缺失運作的一種反覆機制。例如,在某些重複性的行為中(如強迫性購物、過度飲食、成癮行為),我們不是真的在尋求某個特定的滿足,而是在享受這種「圍繞著缺失旋轉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拉岡說:「真正的快感(jouissance)並不來自於滿足,而來自於不斷的追逐與接近缺失的過程。」
5. 結論:慾望永遠朝向缺失
當我們說「慾望是朝向缺失的慾望」,我們其實在說:
• 慾望的本質不是滿足,而是永恆的追逐。
• 我們所渴望的並非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某種「失落之物」,但這個失落之物從來就不存在。
• 所有的慾望都是試圖填補某種根本的缺失,但這種缺失無法被真正填補,因此慾望不斷轉移。
• 「小對象 a」作為幻象,驅動我們不斷尋找新的替代物,但這些替代物無法真正讓我們滿足。
這樣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獲得」某個東西,而是去認識並接受「缺失」本身,並與之共存。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九宮格曼陀羅筆記法 使用說明: 在九個格子中填入你的想法或計劃,中央格子通常放置主題。填寫完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