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業的準備事項與心態,在 第二年 、 第三年 心得文差不多都講完了。第四年跟以往有沒有甚麼不同呢?昨天下午下過雨後,午後陽光照射在診所的招牌上,從二樓教室窗內看起,招牌透著光,突然想起了以前國中時候看到的一個短篇小說的內容,大致上是講男方始亂終棄,女方最後說「我一直以為,我們能有一輩子的時間,走一段長長久久的路」。我知道有點跳tone,但我借了這句話的概念,總結了第四年開業的心得:「 希望能夠有一輩子的時間,做一件長長久久的事業。 」 其實「一輩子」這三個字,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過於沉重,因為未來還有那麼多的可能性;對於三十幾歲的人來說,可能仍有那麼點不確定,但已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漸漸熟稔與習慣;但對於快要四十歲的我來說,一輩子並沒有很長,雖然華人的文化避談死亡,但其實人的壽命如果跟天上星辰相比,實在是渺小如滄海一粟。但仰望星空不是要讓我們自卑,而是嘗試學習從一個至高的觀點來檢視自己當下做的事情,是不是隨順因緣?或者是不是可以做出更適性的選擇? 我喜歡學長及老師的說法:開一間診所就像是土地公一樣,有社區醫師顧護的概念。我手上有一本神明位階的書,裡面可以看到各種神明各司其職,負責不同的領域。作為一個基層的診所中醫師也是,其實先要想辦法在社會的市場機制中站好,然後頂多這口飯能夠吃的比較安心。而這安心由何來?來自於平常自己對於看診的閱讀功課準備,來自於與同儕之間難病的分享與討論,來自於課程的研習與診斷技巧的磨練,來自於當下與患者面對面,以所知道的治療策略,要怎麼幫他擬訂一個最佳化的治療計畫。 因為一些機緣,常跟學校的學弟妹討論。在校生雖然還沒到臨床現場,也還沒有面臨到社會經濟壓力的考驗,其實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時間(青春呀!),眼神中也常常有探索問題的火花。常常我也在討論之中這樣反思自己,是否對於已知的事物過於僵化,而喪失了某些可能性。所以在對話之中,我都會關注那些可能性的部份:「一個沒有希望的啟示,毫無任何意義」,而我總是在學弟妹的分享中也得到了很多觸發。回歸典籍閱讀的時候,也常常因為讀到了新義,可以幫忙在臨床判斷切入的點而有所驚喜。如果大家能夠像沙龍*(沙龍是由一個主人邀請其他客人參加,增加他們彼此交流的機會、愉悅自身及提升修養的聚會。 wiki )這樣聊天,而不是互相以知識碾壓,將某些可能性撲滅,這樣彼此保持開放的態度交流該有多好。 第四年...
Read & write, or we are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