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趕不上的火車。

搭火車來到一站叫作「山黑」。沒有來過的地方,是個深山裡頭的站,也不知道為何在這停下。等到下一個班次要一段時間,於是便在這個車站晃晃。至於下一個班次要往哪裡去?也不是很清楚。 在車站走著,看到附近天空,是夜晚的夢境。但遠方星辰閃爍,變化不定,迷人而深邃,我看著看著,想把這景色分享,於是就去找媽媽與姊姊。 媽媽姊姊拉著行李,在一間房間,也是一起等著下一個班次的班車。這個房間的設施,冰箱等等,都是被包著的,大多數都是未使用,未拆開。夢中只知道在這個偏遠的山黑站,有間房子好像是自己的,但是少來。而又即將搭著火車離去。還是找不到線索要去哪裡。 我於是離開房間,繼續閒逛,又打開另外一間門。 「老師好。」 老師坐在一個看似餐桌的前面,我走到對面,對望著老師的方向坐下。老師朝我看了一眼,帶著分析的神情。 「你一直喝冰的,喝到盆腔都冷了。身體能量無法調節輸送,又怎麼能夠共鳴調頻發光?」 「老師我知道。其實我每次喝冰的都發現身體會被影響。但...總是過不了心的這一關。」 老師回覆了幾個字,但是我並沒有聽的清楚[1]。然而火車快要來了。老師也準備拿行李起身,看來也要搭著這班火車。 我與老師告別,回去找母親與姊姊,拿行李準備搭車。後續的夢境情節模糊,似乎有事情被耽擱,於是就停留在焦急情緒裡,怕趕不上火車的心態中醒來。 醒來思考著夢境帶來的疑惑: 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又要往哪裡去? 17.07.09. 夢境紀錄 [1].醒來用自由聯想法,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務快其心,逆於生樂」這八個字出自上古天真論。但似乎又覺得老師講得不是這句話。

收件匣系統體驗心得。

甚麼是收件匣系統? 其實是一種三階段的歸置方法,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流程: 「收件匣」、「處理中」、「待歸檔」。 可以在虛擬的筆記軟體如Evernote設置三種筆記本歸類,也可以在實體世界上設置三個地方。譬如小弟自己的書房,就會擺三個A4文件盤,分別按照三個流程歸置。當進入收件匣系統後,最後也能按照三個步驟走完。這樣實際運用後,感受到的好處是,可以降低自己大腦在處理事情判斷時的負擔。以下說明: 收件匣 剛收到的東西,物件,書本,文件,在還沒處理或歸置分類之前,一律都放進「收件匣」。這樣的好處是不用立刻思考要怎麼處理,而是等到"理清收件匣"的時刻,再整疊一起處理即可。而這個"理清收件匣"的動作時機,則會因為囤積到收件匣的物件數量而定。如果收件匣常常堆滿,可能就要每天理清一次;如果囤積的速度還好,可能2-3天理清一次即可。有時純粹覺得收件匣一直有東西感到不自在,要直接進行理清也是可以的。不過最低限度最好一週要清空一次,不然收件匣系統運作不起來,一直囤積也會造成整個系統運作的崩潰。 而進行理清的時候,只需要做兩種判斷:1.要進一步處理/閱讀的,就放進「處理中」;2.不需要處理,只是要待歸檔的,就放進「待歸檔」(而不是立刻去做歸檔的動作)。 處理中 只要該文件正在進行閱讀,還有很多夾帶相關的待辦事項;正在閱讀中的書籍,還沒讀完;上的課的筆記還沒整理....等等,都歸置在「處理中」。也就是正在進行中的事件相關物品等等,都是在這個歸置裡,他有可能是由前一個「收件匣」的步驟而來,也可能是臨時讀了一本新書,還沒讀完,都可以將書放進這個歸置。放在這個分類的好處是:可以掌握到目前手上正在處理的事件、書籍與專案總量等等。如果事情的進度已經處理完,才會移往下個流程。舉例來說,某書終於讀完,讀書筆記也做完了,這時候不是急著放進書櫃收藏,而是先放到下一個「待歸檔」的流程。 理清「處理中」的判斷,也是兩種:1.仍在進行的事件物品,就留在本分類。2.已經處理完的事物,就繼續往下一個流程「待歸檔」。 待歸檔 這裡放的都是剛處理完結束的物件、筆記、書本等等。理清的頻率也要是囤積的速度而定,但理清這一欄要花的心力,主要是「歸檔」的想法,也就是事情處理、書本閱讀完後,最後要歸置的地方要決定在哪。這時候歸置的分類可能就要靠自己花個時...

推動生活的巨石。

薛西佛斯的巨石 不知是年紀到了,還是怎麼的,開始覺得週週循環,過得特別快,宛如薛西佛斯推動的巨石一樣,推個七天,巨石又掉回原來的位置。最近學的 日日計劃術 ,反而巧妙地利用這樣的節律循環感,每天安排一些主題幫助自己處理生活上各種層面的事物。不過這類建議,其實書籍上都提的很多,因爲每人生活型態與作息都不同,要加上這種節律的外掛,必須先得觀察自己一般一週內生活的作息節律。 生活的節律 關於生活的節律感,其實就是在一整天醒來,到精力充沛,到精力下降,一般所謂的生理時鐘的基礎上,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在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也會提到這點:什麼時候自己精力最好?精神最佳?體力如何分配?等等,要先觀察紀錄一週後,才能後續分析來做優化當天的安排。(順帶一提,古典醫籍中:靈樞也有一篇叫作 順氣一日分四時 ,裡面也有談到一天之中「人氣」的變化量)所以日誌能力可能要先選配一下,至少要有一週份的資料才能夠自我分析。 生活上諸多事件的安排與管理,也是需要學習的。一般睡眠與工作時間,占去了大部份的時間表。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選配及體驗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能力,假設在沒有規律的時間安排下,個人經驗顯示,很容易就三分鐘熱度,然後進度就崩潰了,於是開始質疑是自己沒有恆心或懶散等等。其實並不然,那是因為還沒有建立或弄清楚自己生活的節律步驟。如果我們可以更清楚自己的生活型態方式,反而可以把想做的事情,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地加上去,每天更動一點,然後觀察這更動帶來的效應,再決定是否要持續,最後變成一個習慣或樂趣。這樣的作法更能持久可行,會比當天充滿著雄心壯志,大改自己的生活作息,填塞一堆充滿強迫意志力的行為,往往隔天就容易放棄,然後在床上翻滾懊悔著。(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跟系統觀點有關,可以考慮選配「系統思考」的觀點。系統觀點指出,你越往某一個方向驅動,就會有一個限制的因子或環節關卡抑制你這個方向) 每天生活的主題 後來學到每天都可以設立一個主題,可以放進「 每天重要的三件事 」之一。我自己實行了一個月左右,感覺蠻受用的,分享給大家參考。主題是這樣的: 星期一 系統 星期二 個人財務 星期三 關係 星期四 健康 星期五 整理 星期六 星期日 放鬆/旅遊規劃/學習/ 星期日尾聲 *回顧該週, 以下細部說明: 星期一 系統 可以安排一件關於生產力學習的...

神農本草經的發生學小事。

初稿:2017/07/02 =書名= 1.《神農本草經》古傳本的書名據唐宋以前記載可考者有:本草、本草經、神農、神農經、神農本草、神農本經、神農本草經、經、本經、正經、神農四經、神藥經等不下十餘種之多。(1,p1099) 2.陶弘景《神農本草經》序文記述原書書名:「舊說皆稱《神農本草經》,余以為信然。」(此引文可見敦煌出土《本草經集注‧序錄》殘卷本)....「神農」二字係借用古代傳說假託的人名;「本草」二字代表了該學科名;而「經」則為「經典」一詞的略稱。(1,p1099) 3.托名神農的本草學著作在當時僅僅是藥物學中的一個派別.....以"神農"為鼻祖之醫學學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大成之作。(8,p.209) 4.詳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郊祀志及樓護傳。(6,p34) - 平帝紀: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 本草 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 - 郊祀志:候神方士使者副佐、 本草 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 - 游俠傳:樓護字君卿,齊人。父世醫也,護少隨父為醫長安,出入貴戚家。護誦醫經、 本草 、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愛重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學乎?」繇是辭其父,學經傳,為京兆吏數年,甚得名譽。 =成書年代= 1.形成於先秦,乃至於周初,增補於漢代(5,p.68) - 之所以推論到周初,是根據神農本草經草部首列菖蒲,周代將菖蒲視為上藥,該書認為有周初醫師編輯的痕跡。(5,p.67) 2.戰國時期,公元前3-4世紀(1,p5) 3.初成於前漢,終成於後漢(6,p68) 4.東漢前期(8,p.207) 5.東漢末,迄宋齊之間(8,p206) - 就目錄學的考證,近代醫史學家陳邦賢認為此說"較為合理"。(8,206) =成書地點= 公元6世紀初,陶弘景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增加漢魏以來名醫所用的藥(《名醫別錄》)365種,編成了《本草經集注》....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陶氏本人又是道家,所以書中也夾雜道家的唯心主義觀點;又陶偏居南方,對北方藥物了解的也不夠。(2,p3) =成書作者= 1.從事方藥工作者,為了應詔,謀求官職,必須拿出應詔條件,撰寫藥書是最好的條件。...可能出自漢代本草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