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我有時候的確覺得這樣,當然受到考試壓力的時候更覺如此。這裡我指的書,不是指學校課堂上專業知識的內容,而是指"自己想要看的書"。我覺得以前在北部的時候,其實還蠻常通車的,所以常常在這短短四十五分鐘(從桃園到台北電車平均差不多要四十五分)看點東西。在北醫大的時候,還會整個下午窩在咖啡店,直接看掉一本書,現在比較少那樣的時間,再者在台中還沒有找到歸屬感很強的咖啡店(要不然就是離住的地方太遠),再來中醫的書單多的令人咋舌,往往在看完該念的,必須念的之餘,很難再有閒情雅致來看自己想要看的書。於是常常覺得自己面目可憎,言語乏味。
現在看書的型態,變的很分散。也就是我會一次看很多本我想要看的,當然這樣對書本內容的感受有時候就很片段(當然讀到真的非常吸引我的書那就不算,那時候會啟動"排外機制",把所有事情全部排除在外:D 但能碰到讓我這樣的書不太多),但我還是覺得從書上閱讀得到的創意與想法獲益良多。譬如說有一次跟子豪去爬七星山的時候,那時候北上的帶的書就是「旅行的藝術」,剛好看到的篇章就是在講渥茲華斯(Wordsworth)歌頌大自然的那一章。在高山上吞雲吐霧,冷冽空氣,徜徉山景,與萬化冥合的感覺,那天的感受如果用自己的言語來講,可能就是堆砌成"一堆笨拙的詞彙"吧!因此當我在書上看到了某些符合當時心境的話,就會喜孜孜的溢於言表,若有所得。
像這樣子的感受,對我來說就像是心靈的養分。除了從書本,從相片,從與朋友間的對話,有時候走路在觀察什麼的時候,從好的電影,其實有時候都能帶給我一些想法。連騎摩托車時的紅綠燈,有時候我也覺得含有某種含意。借用班上老師的話,老師說經典只是白紙黑字,重要的是你怎麼去詮釋他。我的理解是再擴大一點:萬事萬物都只是表象,重要的是你怎麼去賦予他意義,他對你來講就有那樣的意義存在。
期中考週已經結束,週末返家稍微舒緩了一些考試的瘴氣。期許以後自己不要那麼面目可憎:D
現在看書的型態,變的很分散。也就是我會一次看很多本我想要看的,當然這樣對書本內容的感受有時候就很片段(當然讀到真的非常吸引我的書那就不算,那時候會啟動"排外機制",把所有事情全部排除在外:D 但能碰到讓我這樣的書不太多),但我還是覺得從書上閱讀得到的創意與想法獲益良多。譬如說有一次跟子豪去爬七星山的時候,那時候北上的帶的書就是「旅行的藝術」,剛好看到的篇章就是在講渥茲華斯(Wordsworth)歌頌大自然的那一章。在高山上吞雲吐霧,冷冽空氣,徜徉山景,與萬化冥合的感覺,那天的感受如果用自己的言語來講,可能就是堆砌成"一堆笨拙的詞彙"吧!因此當我在書上看到了某些符合當時心境的話,就會喜孜孜的溢於言表,若有所得。
像這樣子的感受,對我來說就像是心靈的養分。除了從書本,從相片,從與朋友間的對話,有時候走路在觀察什麼的時候,從好的電影,其實有時候都能帶給我一些想法。連騎摩托車時的紅綠燈,有時候我也覺得含有某種含意。借用班上老師的話,老師說經典只是白紙黑字,重要的是你怎麼去詮釋他。我的理解是再擴大一點:萬事萬物都只是表象,重要的是你怎麼去賦予他意義,他對你來講就有那樣的意義存在。
期中考週已經結束,週末返家稍微舒緩了一些考試的瘴氣。期許以後自己不要那麼面目可憎:D
留言
謝謝你,我也覺得自己已經好幾個月沒讀書了...
讀到覺得不錯的書要推薦一下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