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幾週為了完成年初第一週寫回顧的初衷,所以保持週回顧的習慣連續寫了今年的最後幾週回顧。目前自己保持週回顧的方法,是透過日誌寫下自己每週的最簡行程與閱讀的書單的進度、當週所作的筆記,以及藉由google photo同步手機照片的功能,可以在電腦上寫部落格文章時,透過日期閱覽。日誌方面,由於自己的閱讀書籍的類型,可以分成三個部份,即是中醫專業部份、方法哲學部份、心靈信仰部份。在回顧的時候,就會用黃色、藍色與綠色三色蠟筆,分別對應這三者。(黃色->中醫專業、藍色->方法哲學、綠色->心靈信仰)。
筆記的話,由於自己目前同時紙本與數位筆記同時進行(ipencil實在太好用),所以分類回顧的部分還沒有很完善。數位筆記目前用的是Evernote與Onenote為主。
Evernote的使用
Evernote收錄流程,由於本人很懶,原則上只用三個記事本:「收件匣」、「Ref.一般」、「Ref.中醫」;這三種,後兩者就是參考資料區,只作一般跟中醫兩大類。所以一般的動作都是「記事」先放進「收件匣」,然後當記事已經處理完,準備要收納時,就會再上標籤。上完標籤再丟進參考資料區(Ref.一般 or Ref.中醫)歸檔。上標籤的分類法,大分類以"@"開頭,只有四種:@中醫 @方法 @心靈 @日誌 。然後次分類的標籤就隨意(以"#"某某為開頭)。譬如收錄了一篇演講文章,跟中醫內科相關,裏面講的是五苓散等等,下的標籤就是先上大分類:「@中醫」,再上「 #內科」、「 #方劑 」、「#五苓散」這樣的標籤,然後放進記事本「Ref.中醫」歸檔。
找資料,除了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透過標籤也會變得方便許多。如果常編輯或需要參考使用的記事就用標成「捷徑」,從「捷徑」開啟就變得快速又方便。
紙本書進度規劃與標籤
我蠻喜歡Double A的四色書籤,剛好也可以跟自己的蠟筆契合。 藍色可以標正在閱讀的進度,黃色則是標重新複習或讀書筆記的進度。 |
由於手上蠻多本書要讀的,原則上我是會先以頁數計算,然後估幾個月要閱讀完,假設350頁,估計三個月讀完,那相除天數就是大概一天讀3-4頁。我就會大概看難易度以及文字的訊息量,訂個一天1-3頁不等的進度來閱讀。每本書的標籤只有兩種,一種是第一次閱讀的進度(譬如藍色標籤),每天閱讀到哪個段落,我會在該段落的頁腳寫下當天年份日期的六碼編號(ex.171228)方便自己紀錄進度;第二種(譬如黃色標籤)則是從前面複習的進度,覺得不錯的片段或許作成筆記等等不一。這樣就會比較清楚每本書的閱讀狀況。
每天的閱讀量的分配呢,大概是2+1:兩類專業書籍,一類雜書。譬如某天可能是解剖列車、傷寒恆論,搭配現象學十四講。大概三類書每天按照所設定的進度讀完(譬如解剖列車5頁、傷寒恆論五條、現象學十四講三頁),就算完成了。完成後寫在日誌上紀錄進度,若有些想法的話,會寫在專業筆記或手札上。
以下是本週的相關閱讀與相關感想檢討。
【專業閱讀部份】
- 解剖列車三版/功能線、手臂線
我們的研究目標就是在張力線與張力面之中尋找平衡協調的基調,讓骨骼與肌肉均能飄浮在彈性均勻的筋膜之中。 -- Chap1.筋膜與生物力學的調節 P.49從今年年中跟poplizard學弟相約討論解剖列車,到今年年底,九條解剖列車也來到第八條討論的進度了。這週閱讀發現似乎還要回到更理論性的原理,如第一章與第二章,譬如「雙重囊袋」與「張力整合結構」的概念。(p.42,p.44) 但理論以外,還需要加上實際觸診的操作與檢驗,才能夠更清楚書上討論的概念。常常在彼此詰問的過程中,都能獲得一些想法與靈感。
- 靈樞針灸/ P.83 / 複習:P/40
靈樞針灸讀完十五絡脈、複習完十二經脈是動所生病之後,感覺有點卡關。感覺還缺乏某個環節或診斷方法能夠很好的切入辨證的方法。書中所說的人迎寸口脈法,還在練習手法中,判斷經脈的指導邏輯是蠻清楚的,但只建議一樣先透過是動所生病的病證來鑑別哪條經脈倒過來學習。收集病人臨床症狀-->參考經脈病變「是動」「所生」部份-->確定病變經脈-->檢察人迎寸口脈大小-->確定病變經脈的虛實。這樣,從臨床症狀進入經脈辨證,再結合人迎寸口脈診,不僅使經脈辨證成為可行。(P45)
我覺得難處在於,如果從臨床症狀可以明確的切入某條經脈辨證的話,可見可以繞過人迎寸口脈診了@@ 目前個人是透過譚針邏輯來包夾一些經脈病證的問題。如本週一例判斷屬葛芩連合四逆散證的胃痛,用陽明厥陰/少陽平衡來解,針完脈弦促可減,胃痛的反應患者當下回饋也可減緩。另外一例判斷屬於大柴胡湯證的食積胃痛,右關滑數大,用厥陰/陽明平衡,針完右關滑數可減緩,患者也回饋胃悶脹不適感降低了。
想說再翻閱《針灸科學》的是動所生整理再嘗試記憶與理解看看。
嘗試用環型圖解法,來把十二經脈「是動病」與「是主XX病」作上列的排列。最近有點迷上這種環型圈圈圖。 |
- 封髓丹的討論
與學弟討論到封髓丹。簡記一下黃柏相關的閱讀索引(陰陽虛門為鄭欽安醫書的頁碼)。* 經讀: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 陽虛門08 封髓丹(黃柏、砂仁、甘草)P.80
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讀此一味,三才之義已具。
* 陽虛門18 滋腎丸(黃柏、知母、肉桂)P.98
* 陰虛門29 補水湯(洋參、黃柏、白蜜)P.168
2014/12/28曾經査過封髓丹的岀典,剛好查詢Evernote電子化筆記就派上用場了。 |
-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葛芩連 P.56
《類聚方廣義》 治平素項背強急,心胸痞塞,神思憂鬱不暢者,或加大黃。項背強急,心中痞塞,胸中冤熱,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腐爛者,加大黃則其效速。
最近有兩例,用葛根芩連湯合半夏、茯苓、桔梗、貝母、杏仁,處理呼吸系合併消化系的問題。除了耳鼻咽的症狀減緩以外(有一例症狀說咽喉痰哽有異味感,服藥後一週已無),另一例回饋反應睡眠品質也改善。不過睡眠品質影響的因素也很多,本週聽到一學弟分享治療失眠有效的驗案(桂枝湯加白朮茯苓),也很有啟發性。以後再進一步研讀相關材料。
- 日本腹診漢方選編-動氣P.24
大病後腹中無障礙應手,及臍之上下至鳩尾有動者,元氣衰,相火散亂也。屬死證。(淺井)
凡心下脅下動氣在者,氣與水火相摶而煽動也。氣逆則生火,火升則引水,水聚則又釀火,以相煽動,故動筑也。(和田東郭)
腹熱不見外候,有熱證欲投寒劑,而疑惑難決者,可察水分臍中,其動亢者熱也,脈盛而外候有寒證,難明決者,其動靜於寸口,則可用溫藥(和田東郭)
三脘凝滯,筑筑動悸,按之痛者,宿食也。輕者消導之,重者下之。...動在臍上者,腎氣上逆也。(荻野台州)
諸病胸動強者,不可灸,有損而無益。(高村良務)
凡動氣善惡之捷徑,以脈理推考之,是良法也。(高村良務)
本週持續練習收集腹證。察覺確有動氣左右上下之差別,因為先摸到腹證,先紀錄下來腹證的各種描述紀錄,作為輔助證候鑑別的參考。腹診訊號詮釋病機連結部份,還在體會中。重新再讀腹證奇侅後,覺得有點啟發性的條文就摘錄在上面。另外腹部的溫度,每個人分部也不均勻,有一例夜尿患者,腹皮觸診以臍下溫度偏低(該例用五苓散倍桂枝的加減)。有一例判斷為寒疝大腹辛的患者,腹皮的溫度整體也偏低,扣診音都以濁音為主,按壓心下到左脅有緊繃不適感。有一例脹氣,扣診鼓音相當明顯,讓人想到《素問‧至真要大論》的一段:「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目前腹診的訊息分成兩部分收集:第一步是用腹證奇覽談到的按壓的手法。第二步則是在針對腹部作扣診的聲音。
【方法學部份】
妙手是成為高手的最大障礙,疊代的手藝才是正途。在當今社會,只要你願意用時間打磨一門手藝,就會有自己的護城河。P.109
週二拿到本書之後,短短三天就讀了一百多頁,覺得蠻有啟發性的。不過一樣還是需要透過實踐體會才行。
今天,真正串連一個又一個知識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場景問題。學海無涯,終身學習者很容易陷入為學習而學習的窘境。你需要一棵"問題樹"。
和知識樹不一樣,問題樹依託一個真實的、高價值,並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來展開。它包括四個方面:
*我們面臨甚麼樣的問題?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會遇到哪些挑戰和障礙?
*我們有甚麼可能的解決方案? P.154-155
這本書買了一段時間了,這週才拿起來看。用檢視閱讀的方法,快速瞭解了本書的架構,以及訓練的理念與模式。嘗試將一些進度放進Todoist練習看看。有甚麼心得以後再記錄一下。(書中也建議寫訓練日誌,或許可以一併與自己日誌的習慣考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