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14.
今天看展覽的一些筆記與心得。由於最近在練習畫畫,從素描、透視法、跨到水彩等等。一筆一畫之間的練習,才感受到畫作之不易,兩週週末在家都在練習臨摹畫作、或練習畫頭像比例等等。也因此連續這兩天,去科博館看敦煌風華再現展覽,看到壁畫、佛教本生畫、經變畫、涅槃窟臥佛像,或者雕塑等等,都覺得相當的「共感」,就是一筆一畫之不易,以及用色顏料的選擇,多少感動於這種延續千年的作品,以及畫師們臨摹傳遞的心情。
連續兩天都入場,第二天試著速寫大佛,大概花了7-10分鐘左右。今天也有聽導覽老師講解,收穫也相當的多。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
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什麼是四念處呢? (引用來源)
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回來研究了相片。翻了手上的《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下午回家後,試著把西王母的壁畫中的角色找了出來,標號。按著解說牌的文字找尋,有的還是山海經的神獸。
▍解說
乘四鳳車朝西前進,身著漢裝,大袖長袍,是為面目端正的貴婦形象。鳳車頂部置有垂蓋,車後旌旗隨風飛揚,而持繮御者身著紅袍立於側。西王母由鳥獲、羽人開道,前後伴隨飛舞的飛天,周圍伴有乘鸞仙人,持節舉幡迎送,車旁有文鰩與白虎隨行,後方由神獸開明護衛,隊伍浩蕩,場面壯觀。東漢時期,隨著社會的變化,西王母成為道教的神仙,因此又稱為九天玄女、金母,另一說則將此圖視為佛像中的帝釋天妃,認為佛教石窟應以佛典為依據,借用西王母的形象而已。
*鳥獲 暫時沒査到來源。
▍wiki 延伸閱讀 (引用來源)
西漢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為民間的一種風尚。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關東百姓離鄉逃難,逃難的過程中以稻桿當作西王母籌,作為西王母的香火,求取庇佑。經歷郡國二十六,直達帝都,並於京師聚會,歌舞祭祀西王母。
民間的苦難為民眾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西王母作為一名被改造的神祇正式登上了祭壇,這種民間的祭祀狂熱最終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為漢代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
這種由民間發起的宗教狂熱最終影響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術資料並加以改編,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和與之相對的東王公,而後在道教通俗化的過程中,東王公被演繹為玉皇大帝,而西王母則改造為玉皇大帝之妻王母娘娘。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雖然始終未降,但其影響力卻日益衰退....
還有覺得有趣的一個樂器,箜篌。
不太認識這個像是豎琴的樂器,趕緊咨詢了一下總監Kirin Hsu桑,原來是箜篌。
(以下文字摘要自wiki)
箜篌,是一種撥弦樂器。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風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聲坎坎,所以叫坎侯。
分臥式和豎式兩種。臥箜篌平放橫彈似瑟,又稱箜篌瑟,是公元前111年產生於漢代的樂器。
豎頭箜篌,又名胡箜篌,約在漢靈帝時由西域傳入。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豎頭箜篌經過隋唐至明時期數代的的發展和改進,配合本土的音樂文化習慣,創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後的箜篌專指豎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箜篌與琵琶、五絃、箏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絃。
中醫理論的肺為華蓋的「華蓋」。看畫中各種華麗的華蓋就覺得很有意思。
左邊伏羲手拿矩跟墨斗,右邊女媧手持規。
伏羲女媧在這幅壁畫變成日月神,在佛教經典當中是阿彌陀佛的從屬菩薩。
今天看展覽的一些筆記與心得。由於最近在練習畫畫,從素描、透視法、跨到水彩等等。一筆一畫之間的練習,才感受到畫作之不易,兩週週末在家都在練習臨摹畫作、或練習畫頭像比例等等。也因此連續這兩天,去科博館看敦煌風華再現展覽,看到壁畫、佛教本生畫、經變畫、涅槃窟臥佛像,或者雕塑等等,都覺得相當的「共感」,就是一筆一畫之不易,以及用色顏料的選擇,多少感動於這種延續千年的作品,以及畫師們臨摹傳遞的心情。
現場人員跟我講了一個觀賞的小撇步,由遠到近距離觀察佛像的面貌,會有不同的涵義。 |
連續兩天都入場,第二天試著速寫大佛,大概花了7-10分鐘左右。今天也有聽導覽老師講解,收穫也相當的多。
臥佛速寫
順便査了一下涅槃經。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
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什麼是四念處呢? (引用來源)
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西王母
回來研究了相片。翻了手上的《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下午回家後,試著把西王母的壁畫中的角色找了出來,標號。按著解說牌的文字找尋,有的還是山海經的神獸。
▍解說
乘四鳳車朝西前進,身著漢裝,大袖長袍,是為面目端正的貴婦形象。鳳車頂部置有垂蓋,車後旌旗隨風飛揚,而持繮御者身著紅袍立於側。西王母由鳥獲、羽人開道,前後伴隨飛舞的飛天,周圍伴有乘鸞仙人,持節舉幡迎送,車旁有文鰩與白虎隨行,後方由神獸開明護衛,隊伍浩蕩,場面壯觀。東漢時期,隨著社會的變化,西王母成為道教的神仙,因此又稱為九天玄女、金母,另一說則將此圖視為佛像中的帝釋天妃,認為佛教石窟應以佛典為依據,借用西王母的形象而已。
*鳥獲 暫時沒査到來源。
▍wiki 延伸閱讀 (引用來源)
西漢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為民間的一種風尚。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關東百姓離鄉逃難,逃難的過程中以稻桿當作西王母籌,作為西王母的香火,求取庇佑。經歷郡國二十六,直達帝都,並於京師聚會,歌舞祭祀西王母。
民間的苦難為民眾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西王母作為一名被改造的神祇正式登上了祭壇,這種民間的祭祀狂熱最終得到了官方的承認,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為漢代一個重要的民間信仰。
這種由民間發起的宗教狂熱最終影響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術資料並加以改編,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和與之相對的東王公,而後在道教通俗化的過程中,東王公被演繹為玉皇大帝,而西王母則改造為玉皇大帝之妻王母娘娘。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雖然始終未降,但其影響力卻日益衰退....
箜篌
還有覺得有趣的一個樂器,箜篌。
不太認識這個像是豎琴的樂器,趕緊咨詢了一下總監Kirin Hsu桑,原來是箜篌。
(以下文字摘要自wiki)
箜篌,是一種撥弦樂器。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風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聲坎坎,所以叫坎侯。
分臥式和豎式兩種。臥箜篌平放橫彈似瑟,又稱箜篌瑟,是公元前111年產生於漢代的樂器。
豎頭箜篌,又名胡箜篌,約在漢靈帝時由西域傳入。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豎頭箜篌經過隋唐至明時期數代的的發展和改進,配合本土的音樂文化習慣,創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後的箜篌專指豎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箜篌與琵琶、五絃、箏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絃。
華蓋意象
中醫理論的肺為華蓋的「華蓋」。看畫中各種華麗的華蓋就覺得很有意思。
伏羲女媧意象
西魏莫高窟285東頂壁畫.伏羲女媧圖。左邊伏羲手拿矩跟墨斗,右邊女媧手持規。
伏羲女媧在這幅壁畫變成日月神,在佛教經典當中是阿彌陀佛的從屬菩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