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未來》 |
根據書本封面內頁的介紹: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是全球公認最頂尖的發明家、思想家和未來學家;目前擔任Google的工程總監。....每一本著作推出都造成轟動,重要的有《智慧型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本書《人工智慧的未來》則是翻譯自2012的著作 How to create a mind。即便是2012的著作,到現在2017已經過了五年,恐怕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又進步了不少。
希爾勒的觀點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現在我們很難推論電腦程式是否真正理解或具有意識。然而,希爾勒論點的問題出在,這種推論也能夠應用到人類大腦。每個新皮質模式辨識器---每個神經元和每個神經元組成要素,都遵循一種演算法(畢竟,它們都是遵循自然法則的分子機制)。如果我們說,符合某個演算法則並不等於真正的理解和意識,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類大腦也不具備這些特質。你可以接受希爾勒的中文屋觀點,然後只要把希爾勒說的「操控符號」改為「操控神經元連結和突觸強度」,你就會得到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大腦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 《人工智慧的未來》p.352 第十一章反對聲浪本書總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算是本書的精華部份,談到了作者對於大腦新皮質模型--思維模式辨識理論的介紹,討論人類如何辨識(感覺的和知覺的)模式,以及如何回想起模式序列(我們對於事物、人、以及事件的記憶)、生物性大腦新皮質的神經學連結特點。第六、第七章則說明了如何對於人腦進行逆向工程,以及進一步運用從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的觀點建構數位的新皮質(主要用的是隱藏式馬可夫模型p.191-197)。其實對於沒有數學與理工腦的我來說,閱讀上有些吃力,畢竟非相關專業(不過還好生物學方面曾經習得相關大腦與神經學基本知識),但在本書解說下,稍微了解了為了要構成數位化新皮質,如何採用哪些相關演算法的概念。這些演算法其時已經都深入生活中而大家或許日用不自知了,譬如iPhone的Siri。(Siri是使用Nuance所開發,以隱藏式馬可夫模型為主的語音辨識語言,見本書p.216)。第八章、第九章則探討了電腦的思惟,以及一些與人類意識相關的主題的討論:感質(quila)(p.267)、自由意志(p.292)、本體意志(p.312),如果要將本書的鋪陳結構圖解化與介紹,我會圖解如下:
這本書讓我想到很多以前閱讀或觀看的相關作品,譬如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裏面曾有關於討論意識上傳的主題(可見其作品作者預言/寓言眼光之早,2006年的作品),艾西莫夫的經典:機器人四部曲系列。最近也等著拿到哈拉瑞的新作《人類大命運》(或簡體字版:未來簡史)有關未來人類與智慧科技的預測。閱讀本書帶給我最大想法收穫就是,藉由瞭解對於大腦逆向工程的研究,對於人類感知、視覺、觸覺在人工智慧領域方面是如何進行分析的,提供了另一種跨領域瞭解的面向。瞭解人類如何進行認識、感知與體驗這個世界;而由於受到自己所學本業傳統醫學的概念影響,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提供了一個理解人類如何「外揣」世界,以及如何體會、感知世界裏的人、事、物的種種可能詮釋之一。
最後我想引一段《醫學、理性與經驗》的一段文字作為總結,在本書第三章醫學如何建構它的對象,中間一段有非常精彩的關於醫者如何看、寫、與說(描述)的討論。中間醫學作為符號形式的討論一段,引了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的一段句子:
如果一切文化都是在特定形象世界(image-worlds)、特定符號形式的創造中顯示出來的,那麼哲學的目的就不在於探究所有這些創造物,而是要理解和闡明它們的基本形構原則,只有知曉了這種原則,生活的內容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形式。(p.100)
Frank.Lee.17.01.2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