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李書評-人工智慧的未來。

人工智慧的未來
去年2016年10月到12月間,美劇《西部世界》描述了一個精彩的機器人與人類的世界,裏頭的劇本對白、呈現手法、卡司、演技、探討的主題,皆令人感到著迷,簡直是神作(當然還有因為是諾蘭夫婦共同創作的)。看完本劇,不禁想要瞭解一下,目前的人工智慧發展到甚麼階段了?手上剛好有一本書叫作《人工智慧的未來》,由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所著。不讀還好,一讀則驚人,沒想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已經進步到如此的程度。

根據書本封面內頁的介紹: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是全球公認最頂尖的發明家、思想家和未來學家;目前擔任Google的工程總監。....每一本著作推出都造成轟動,重要的有《智慧型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本書《人工智慧的未來》則是翻譯自2012的著作 How to create a mind。即便是2012的著作,到現在2017已經過了五年,恐怕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又進步了不少。

希爾勒的觀點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現在我們很難推論電腦程式是否真正理解或具有意識。然而,希爾勒論點的問題出在,這種推論也能夠應用到人類大腦。每個新皮質模式辨識器---每個神經元和每個神經元組成要素,都遵循一種演算法(畢竟,它們都是遵循自然法則的分子機制)。如果我們說,符合某個演算法則並不等於真正的理解和意識,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類大腦也不具備這些特質。你可以接受希爾勒的中文屋觀點,然後只要把希爾勒說的「操控符號」改為「操控神經元連結和突觸強度」,你就會得到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大腦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 《人工智慧的未來》p.352 第十一章反對聲浪
本書總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算是本書的精華部份,談到了作者對於大腦新皮質模型--思維模式辨識理論的介紹,討論人類如何辨識(感覺的和知覺的)模式,以及如何回想起模式序列(我們對於事物、人、以及事件的記憶)、生物性大腦新皮質的神經學連結特點。第六、第七章則說明了如何對於人腦進行逆向工程,以及進一步運用從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的觀點建構數位的新皮質(主要用的是隱藏式馬可夫模型p.191-197)。其實對於沒有數學與理工腦的我來說,閱讀上有些吃力,畢竟非相關專業(不過還好生物學方面曾經習得相關大腦與神經學基本知識),但在本書解說下,稍微了解了為了要構成數位化新皮質,如何採用哪些相關演算法的概念。這些演算法其時已經都深入生活中而大家或許日用不自知了,譬如iPhone的Siri。(Siri是使用Nuance所開發,以隱藏式馬可夫模型為主的語音辨識語言,見本書p.216)。第八章、第九章則探討了電腦的思惟,以及一些與人類意識相關的主題的討論:感質(quila)(p.267)、自由意志(p.292)、本體意志(p.312),如果要將本書的鋪陳結構圖解化與介紹,我會圖解如下:

這本書讓我想到很多以前閱讀或觀看的相關作品,譬如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裏面曾有關於討論意識上傳的主題(可見其作品作者預言/寓言眼光之早,2006年的作品),艾西莫夫的經典:機器人四部曲系列。最近也等著拿到哈拉瑞的新作《人類大命運》(或簡體字版:未來簡史)有關未來人類與智慧科技的預測。閱讀本書帶給我最大想法收穫就是,藉由瞭解對於大腦逆向工程的研究,對於人類感知、視覺、觸覺在人工智慧領域方面是如何進行分析的,提供了另一種跨領域瞭解的面向。瞭解人類如何進行認識、感知與體驗這個世界;而由於受到自己所學本業傳統醫學的概念影響,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提供了一個理解人類如何「外揣」世界,以及如何體會、感知世界裏的人、事、物的種種可能詮釋之一。

最後我想引一段《醫學、理性與經驗》的一段文字作為總結,在本書第三章醫學如何建構它的對象,中間一段有非常精彩的關於醫者如何看、寫、與說(描述)的討論。中間醫學作為符號形式的討論一段,引了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的一段句子:
如果一切文化都是在特定形象世界(image-worlds)、特定符號形式的創造中顯示出來的,那麼哲學的目的就不在於探究所有這些創造物,而是要理解和闡明它們的基本形構原則只有知曉了這種原則,生活的內容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形式。(p.100)

Frank.Lee.17.01.2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醫演講相關預排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淺注的生理架構]]  4/22 傷寒論淺注的病理架構  5/02 中醫急重症-臨床難病思路與傷寒論的結  5/09 中醫急重症-認識內經中的難病《靈樞水脹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 1.讀法篇(6/13,6/27)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2.六氣合化篇(7/11,7/25)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3.桂枝湯系(8/8,8/22)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4.大黃甘草湯系(9/12,9/26)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5.梔子豉湯系(10/17,10/31) 180’ 以後相關的演講備份,都會放在Padlet作為索引備份,也提供大家參考: https://padlet.com/lcylikedust/frank-lee-vauw6ire0tjjhdvi 240414.Frank Lee.

各種素食飲食法比較以及一些食物攝取過度的症狀。

常常在診間聽到患者素食,但隨著素食法不同,對身體也會有不同的影響狀況;以及補充維他命、生食果汁的一些攝取過度的症狀(而不自覺)。評估的重點其實不在能不能吃,而是對於個人身體狀況來說適不適當。 摘自於 食物與療癒 此書p.116,p234。 點圖可放大表格喔!供參考。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這是中醫所謂春天「升發之氣」,有沒有那樣新生充滿希望的感覺呢?在植物園旁邊的行道樹拍的。 以下這篇文章可說是我個人的聖經,收錄在此與大家共勉。 ##CONTINUE##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摘自清華電機彭明輝老師於系刊發表的文章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