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內心的囚徒與回歸自我的本領(W4/52)。

栗林公園 的掬月亭,「掬月」命名的典故取自唐代詩人于良史,春山夜月一詩:「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用完抹茶與茶點後,坐在此亭靜思賞景,別有一番風情。 " 我們在很多時候,往往是內心的囚徒。若斯克說:我們有太多的機會自我踐踏而不自覺;日常生活裡,我們用鐵鍊鎖住自己,帶著腳鐐上路,日子過得十分煩憂。 或許,我們都需要有「再生」的階段 ,就好像蝴蝶的蛻變。原因是,我們出生之後到青少年期,我們活在「蛹」似的自我主義,那是因為我們在那個時候,就把自我的認識弄反了,以為「成功是向外追求」, 以為自己可以向外界拿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於是我們的奮鬥就變成沒有休止地向外攀緣,而且人類的社會也不曾矯正我們,任由我們錯誤下去。...."  --《 生命夢屋 》余德慧,P.65-66 2017年1/29週日清晨,在日本與母親旅遊的行程中,在 JRホテルクレメント高松 飯店醒來,突然想到這一段《 生命夢屋 》的關於內心囚徒的句子。為什麼會突然有此感受呢?或許是人在異地,看著不同文化的景色與體驗,同時又不斷地與自己的記憶對照而有所觸發 。想到旅行其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如果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情體驗,那麼景色就是生動活潑而有趣的,如果我們被過去的記憶或者負面的心情所擄獲,往往不自覺地就成了「自我內心的囚徒」,那麼不管再好壯麗的景色與美食,恐怕都會大打折扣。 這次過年旅程(1/25-1/29)與母親同遊是第四次。當初其實是始於與好友Seer在2013年時討論的一個想法:自上班工作以後,雖然我們每年會刻意請假出去日本出遊,但都沒有時間帶媽媽們出遊體驗一下異國的景色。於是這個想法經不斷地討論與發酵後,逐年開始刻意安排過年的行程:2014年 九州由布院 、2015年 草津溫泉 、2016年 伊東箱根 、到今年的 松山道後溫泉 。 剛開始旅程往往走馬看花,隨意拍些照片,後來讀到奧野宣之先生《 活用一輩子的旅行筆記術 》的建議,開始練習每次旅遊時,嘗試留下一些紀錄。今年開始練習日誌記錄自己的人生 餘命 ,於是嘗試用手繪加行程簡述的方式: 手帳本用的是這款 Hobonichi Tech Planner ,書寫起來筆墨不會透頁(使用的筆是uni pin 0.2 BLACK與BLUE,防水不褪色)。文庫本A6 Size書寫起來份量與壓力也不會太大。黑皮的封...

尋找內心中的聖雅各之路(W3/52)。

這週嘗試用 心智圖 整理。 -緣起- 「如果我有什麼漂亮銅鍋也會把它們掛上去,看起來也一樣,只是讓人覺得世界沒那麼醜陋,有時也會發出微弱的亮光, 其實, 生命不過是在尋找這些發光的金屑罷了。 」--《 灰色的靈魂 》 這篇文章是延續 2017年年初所許下的願望 ,希望能夠從今年開始,固定每週寫一篇回顧的文章。到本篇已經是2017年的第三週,一年總共有52週,也就是說今年已經過了5.76%。「持續寫每週回顧文章」這件事情的練習,到目前為止的個人心得,發現 對於時間的感受性會改變 ,感受到似乎時間畢竟有限的感覺。然而回顧本週各事項,仍持續在各種生活事件中應激反應,有時候仍要處理一些不在行程上預計的事情,但本來就是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嘛!不過,因為已經訓練了在每日結束,入眠以前,寫下當天日誌的習慣,似乎對抗著時間洪流與遺忘似的,嘗試捕捉一些生活日常的金屑。 去年年底進行了 人生設計 的練習與體驗,向老師、學長、同道們訪談。訪談之後,重新評估對於未來的學習方向,雖然仍不是那麼明確,但有且看且行的感覺。這點人生設計的觀點幫助很大,認為任何問題都能夠經過 設計的心態 來決定應對策略。 週一晚間整理房間,隨意翻閱自己在2014年間的隨筆手札。讀著讀著,竟也在其中找到一些不錯的思想片段。在閱讀的當下,還忍不住拿起 黃色蠟筆畫線 ,同時也激勵了自己。沒想到其實不一定要關注著外面精彩的世界,自己閱讀自己的書寫就有可能給予自身內心穩定的力量,讓我更加確定持續練習書寫的決心。一月初攝影之聲的網路雜誌刊載了 郭力昕 先生 訪談John Berger的文章 ,大師說的話,顯得更有說服力:「... 我認為一個寫作的人,應該勤於見證身邊正在發生的重要事情;即使書寫所立即產生的力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或一時被人忽略,但不要顧慮這些,還是要寫。「書寫」有著一種非常潛沉的生命(a subterranean life),它蓄積著能量,在某個時刻,會對讀者產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變。... 」 週日午後看了MOD電影台的 朝聖之路(The way) ,描寫一個年過40歲,放棄沒念完的博士學位,想要前往 聖雅各之路 的兒子,在途中意外喪生。年邁白髮蒼蒼的父親前往當地,在決定將兒子火化以後,背著兒子的骨灰,在聖雅各之路途上「 二人同行 」的故事。這部電影探討了與 死亡 和解的主題。...

小李書評-人工智慧的未來。

《 人工智慧的未來 》 去年2016年10月到12月間,美劇《 西部世界 》描述了一個精彩的機器人與人類的世界,裏頭的劇本對白、呈現手法、卡司、演技、探討的主題,皆令人感到著迷,簡直是神作(當然還有因為是 諾蘭 夫婦共同創作的)。看完本劇,不禁想要瞭解一下,目前的人工智慧發展到甚麼階段了?手上剛好有一本書叫作《 人工智慧的未來 》,由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所著。不讀還好,一讀則驚人,沒想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已經進步到如此的程度。 根據書本封面內頁的介紹: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先生,是全球公認最頂尖的發明家、思想家和未來學家;目前擔任Google的工程總監。....每一本著作推出都造成轟動,重要的有《智慧型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本書《 人工智慧的未來 》則是翻譯自2012的著作 How to create a mind 。即便是2012的著作,到現在2017已經過了五年,恐怕現在 人工智慧 領域又進步了不少。 希爾勒的觀點 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現在我們很難推論電腦程式是否真正理解或具有意識。然而,希爾勒論點的問題出在,這種推論也能夠應用到人類大腦。每個新皮質模式辨識器---每個神經元和每個神經元組成要素,都遵循一種演算法(畢竟,它們都是遵循自然法則的分子機制)。如果我們說, 符合某個演算法則並不等於真正的理解和意識,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類大腦也不具備這些特質。 你可以接受希爾勒的 中文屋觀點 ,然後只要把希爾勒說的「操控符號」改為「操控神經元連結和突觸強度」,你就會得到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大腦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 《 人工智慧的未來 》p.352 第十一章反對聲浪 本書總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算是本書的精華部份,談到了作者對於 大腦新皮質模型--思維模式辨識理論 的介紹,討論人類如何辨識(感覺的和知覺的)模式,以及如何回想起模式序列(我們對於事物、人、以及事件的記憶)、生物性大腦新皮質的神經學連結特點。第六、第七章則說明了如何對於人腦進行逆向工程,以及進一步運用從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的觀點建構數位...

當我們回顧的時候,我們回顧的是甚麼?(W2/52)

-前言- 當我們回顧的時候,我們回顧的是甚麼?最近常常想到曾子那句有名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就是說,曾子先生提示,每天回顧的三個方向:工作、友情與自我學習這三方面。 九宮格 日記則提供更多的檢視方向:人際關係、興趣嗜好、感情生活、金錢議題、健康管理、家庭相關、工作事業、願望理想。但剛開始沒有寫日誌的習慣,一口氣檢視那麼多的範疇,常常會讓人吃不消。我會建議用佐久間英彰先生的《 筆記規則 》(p.15)提到的「三行日記法」為入門: 每天只要寫三行,第一行寫主題,第二行寫感想,第三行寫對未來的展望。 只要花不到1-2分鐘的時間而已,時間一久,就會發現很受益的回顧效果。 我覺得「回顧」這個行為,很像是一種小型自我敘事治療。 「故事若能夠賦予我們的生活事件意義,這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可決定我們的經驗與行為的本質。 如果是充滿問題的故事佔優勢,我們就會經驗不斷的失望和痛苦。 鑒於天生的保守傾向,我們會越來越難自我解放,讓自己習慣性地實行原本有問題的故事。就是因為有問題的知識佔了優勢,病態故事流行不斷.....艾普斯頓和懷特邀請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主流的故事充滿了問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寫出解放個人和集體的故事?」 -- 《 故事、知識、權力 》前言-IX 敘事治療理論提出的一個有趣的想法,他邀請我們自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主流故事,而在過程中,其實我們不自覺忽略的一些支線故事,有時往往能夠是讓我們生命中發光的一些成份與細節。去年個人覺得獲得最大的受益是製作了20歲到40歲的個人年表。這是松浦彌太郎的《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裏頭建議的練習,在面對製作個人年表的各種事件,他要求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反思:「 這時候遇到的事情,讓我領悟到了甚麼? 」然而過去的我並沒有寫日誌的習慣,憑著不可靠的記憶,回顧著自己的人生事件,顯得相當吃力而片段。某些事情確實是刻骨銘心地記了起來,但,又怎麼確定這搞不好是自己的 大腦迴路異常 而設給自己的思想困局? 再講下去就有點離題了。總之,邀請大家嘗試看看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日誌本,每天嘗試寫下一點內容,讓往後 得到失憶症 的自己,能夠發現自己的一點甚麼。 -2017,W2週覺得不錯的點- 探索的咖啡館與餐廳 J.W.Cafe 。拿鐵咖啡柔密細緻的口感還不錯。在這邊跟朋友Y請...

2017-W1回顧(1/52)。

-前言- 新的一年想要做一點新的嘗試,想試試看每週寫一篇前一週的回顧,然後也方便自己檢視自己的生活。所以回顧系列文章,基本上的文章閱讀受眾應該是我自己而已,隨著初老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前幾天跟朋友吃飯,朋友還說我頭髮的白頭髮多了好多)。或許寫下一些文字紀錄,算是對自己浮生的一種交待吧。 先說明如何讓週回顧變得順利一點呢?首要就是要 先培養寫日誌的習慣 。每天都要學著紀錄一些事情,不論是當天的行程、或者幾句心得都可以。這樣的習慣熟悉後可以寫一些小短文或者札記。因為平常有意識留下這些屬於個人的素材,這樣在每週回顧的時候,才有辦法類似像翻閱索引似的檢索自己上一週的生活。過去的我曾經想嘗試週回顧、季回顧、甚至年回顧,但顯得相當吃力且不可能,原因竟然很簡單,因為沒有日誌,所以憑個人的記憶力相當的不可靠。只有先培養每天寫日誌的習慣,才有材料與內容素材可以翻閱檢視。 新年的第一天,掙扎了寫了 2016年12月的月回顧 。寫完之後,覺得自己確實也做了不少事。而 今年的日誌 跟以往不一樣的,就是我採用了 Hobonichi Techo Planner 2017的手帳 ,被我簡稱黑書與 週曆版本 的紅書。紅書、黑書算是對榮格的 紅書 的致敬了(然而 簡體字版本 還有保留手稿圖樣)。而我自己使用了一週,目前的心得是如此,紅書比較像是行事曆的作用,記載預訂事項,要做的事情與功課,比較偏計畫性質的。而黑書比較像是 日誌形式 ,記載當天的最後行程與飲食、閱讀的素材,以及一小篇當天的心得。 另外,一年不過就是52週。所以這個回顧文章抬頭標題才會有1/52。 -W1週覺得不錯的點- 旅遊 在旅遊的時候,會先査詢了當地的旅遊相關知識與背景(大多都是wiki代勞了一些平常不會知道的事情),能夠因此而得到更多的見學樂趣。 產出練習 練習了50分鐘計時,屏除所有干擾,寫了自己想做的事項,結果高達84項。完全寫出來腦袋有瞬間放鬆的感覺。 試著寫了 診所創立的草稿 。 進行編寫先秦兩漢三國事件年代表索引。 開始整理與收集診間病例。 學習課程 參加了Udemy的課程: Productivity Boost: 10x Ultra Productivity Lifestyle ,對於學習與創意思考行為跟生活排程收穫蠻多的。 週日聽了一場醫學與靈學的演講...

2016年12月回顧與未來期許。

前言 2016年年底回顧起來,自己總評,可以說是學習的一年,以前會覺得生活中很多耗散的事件,阻擾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其實是自己的心態在影響自己。今年的年末在行事曆的最後一欄心得寫下:「 看似耗散的事件,都有契機可以轉化成有意義的內容。 」換句話說, 你怎麼選擇去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所觀看到世界的模樣。 ( 奇蹟課程 讀到至今第五年,終於漸漸瞭解這本書所要談的內容。) 而由於目前還沒有建立很好的回顧流程,所以目前只能作到十二月的回顧。 12月看的電影與影集 日劇: 校對女王全集 雖然看完後,跟實際上校對的工作網路上查詢了一下,沒有那麼美好。但是瞭解到了書本的出版流程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也因此知道了 校對的歷史 ,意外地增加了文獻學相關的知識。但看完後,得到的最深印象就是要進行「事實確認」,多少強化了一種值得去體驗、觀察、感受這個世界的想法在。 日劇&電影: 信長協奏曲 作為漫畫穿越題材改編而成的日劇與電影,看完後又有興趣去瞭解實際的日本史的相關史料,也算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XBOX: Quantum Break 可說是今年玩到最出色的遊戲,劇本設定、真人影集也很吸引人。 童年末日三集影集 2015年Sys,改編自科幻大師克拉克 童年末日 的作品。還去北區圖書館借了實體的小說來看。非常出色以及發人省思的設定。小說持續閱讀中。 12/4: 鋼鐵英雄 w/ awolf 瞭解到信仰的力量,也算再度認識了一個出色的人類! 12/25: 星際過客 w/ keed 不好拍的劇本與主題,但值得深思的寓言故事,背景在太空。 12月看的書單 筆記規則-佐久間英彰 從這本書得到了很多行事曆的想法以及筆記索引的概念,可以作為筆記術的補充。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算是閱讀後,實際練習收穫很大的一本書。現在看事情的觀點,都會引入本書的主軸:「人生需要設計」的觀點。 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 看了校對的日劇之後,再次翻起這本,裏面談的是見城徹先生擔任編輯的執著經驗與心力路程,感受到其人生努力發光的存在。 無量之網2 前一個月剛好在閱讀量子力學、宇宙學、心靈學;本書可視為結合前幾種領域的一個閱讀著作。不過由於靈性書籍自己也閱讀得不少,這本作為閱讀上智識的經驗與收穫,還在體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