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貓與狗。


這張在胡同咖啡館外面拍的貓,超像活體抽取式面紙,在傍晚時分恰好微妙地趴在桌子正中央,完全不理會有人在旁。用手機照完回來才發現,原來貓左臂圖案花紋還不一樣呢,有一種時髦感..:D




我那時候看到這隻小狗的時候,一時沒有領會出來他可能是被車撞到,想說怎麼那麼奇怪躺在窄窄的兩個機車的夾縫間一動也不動。而且都不出聲。後來上樓後,想拿點東西給他吃,下樓時車子與狗都不見了。應該是我猜錯了,然而腦中還是浮現著狗狗一跛一跛離去的背影。

留言

匿名表示…
= =小李
你想太多了吧
應該是你打擾到它睡覺啦
哈哈那貓咪很屌耶
真值得學習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醫演講相關預排

1/10 中藏經28 腎臟篇  2/26 北市聯仁愛院區 - 傳統與創新:ChatGPT在中醫領域的融合與實踐  3/14 [[240314-用電路圖來整理內經生理路徑(大醫精誠)]]  3/24 金烈讀書會 - LLM在中醫領域的應用與觀察  3/28 [[240328-傷寒論淺注的生理架構]]  4/22 傷寒論淺注的病理架構  5/02 中醫急重症-臨床難病思路與傷寒論的結  5/09 中醫急重症-認識內經中的難病《靈樞水脹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 1.讀法篇(6/13,6/27)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2.六氣合化篇(7/11,7/25)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3.桂枝湯系(8/8,8/22)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4.大黃甘草湯系(9/12,9/26) 180’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帶狀課程視訊演講- 5.梔子豉湯系(10/17,10/31) 180’ 以後相關的演講備份,都會放在Padlet作為索引備份,也提供大家參考: https://padlet.com/lcylikedust/frank-lee-vauw6ire0tjjhdvi 240414.Frank Lee.

亂讀群書--談閱讀習慣的培養。

最細微的碰撞,都能讓我們的存在根本產生動搖。連一道光瀑的瀉下,都可以從中看到永恆。 —— 《卡繆札記》 前言 這一篇文章是檢討並整理一下目前自己的閱讀習慣,因為書單累積有點多,所以一方面留下一點紀錄方便以後自己校正方法。 行事曆 當天閱讀的書籍,都寫在行事曆上作為索引 目前我使用的是Moleskine的 週曆 ,就是翻開行事曆的頁面後,左半邊是一週的行程,右半邊是空白直行的頁面。因為一週的行程翻開後很清楚可以看到自己空白時段可運用的時間,所以當在空白時段念書時,就會將閱讀的書名與頁數都寫在當天的行事曆空白處。如果書名是最近常常讀的,一般而言我會挑出書名的一個關鍵字,然後寫一個字,打個圈,再加上頁碼,以作註記。不過這個方法時間久了如果忘記了這本書,會有點難想起是哪一本,一般我都是第一次寫書名的時候,寫上全名,再圈上關鍵字,第二次縮減的時候再直接寫關鍵字打圈。譬如「醫法圓通」,第一次讀的時候會寫書的全名,在「圓」字上面打個圈,後續每天在念的時候,就直接寫個「圓」字打圈就可以了。 日課系書單 利用大腦慣性培養日課閱讀的節奏[1] 有些閱讀材料類似基本功,每天讀一些。如果類比以前的經驗的話,就像是以前高中時代每天會讀常春藤美語雜誌或空中英語教室的那種心態。所以大概每天排個一兩項就差不多了(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建議排一項就好了,重點是要先培養習慣,持續21天看看:D)。日課的好處是如果一整天都真的很忙,至少每天還有一點累積效應的感覺。如果擔心自己沒有毅力,那就拖同學下水吧,跟幾個同儕或學弟妹約一約,每天互相提醒也是不錯的。個人的建議是工作日(譬如一到五)讀日課就好了,六日放假休息一下。當閱讀節奏培養起來了以後,你會發現週一到週五如果沒有讀日課的話,會渾身不自在,哈。 目前的日課是 醫法圓通 傷寒論淺注 生活感/生產力或學習類書單 內心的平靜來自悟透一件事:困擾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如何解讀它[2] 這一類書單,適合每天讀一點,讓自己增加對於生活的感受或調整學習方法的。這類書籍也不宜讀太快,因為需要體會、思考與放入自己的生活實驗與實踐一下。一般而言,我會特別注意這類書的篇章順序,如果總共有7章,每章內容每1-2天若有大約15分鐘-25分鐘的時間剛好也能夠讀完,那就大概可以預估這本書1-2週就可以讀完。這類書單都是搭配當時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這是中醫所謂春天「升發之氣」,有沒有那樣新生充滿希望的感覺呢?在植物園旁邊的行道樹拍的。 以下這篇文章可說是我個人的聖經,收錄在此與大家共勉。 ##CONTINUE##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摘自清華電機彭明輝老師於系刊發表的文章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