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實比較貪心。 過年在家的時候,翻起了以前的一本舊書,也就是我之前有摘要過的「 徬徨少年時 」。當初大學時代,因為有一種想法,「如果有一天能夠讀德文的原文小說該多好」。那時候的確也去德國文化中心圖書館把「鄉愁」借出來,當然那時候僅是停留在觀望的地步,讀了一面發現真的是困難重重(因為德文學的很淺)。但是每次上完德文課,走回去宿舍的那一段路,午後陽光的自得其樂,那樣的感覺倒還是頗懷念的。 於是這學期趁著課程比較輕,開學前便跑去夏爾歐語開始繼續學起德文了起來。夏爾歐語的會員制其實與台北語文補習班相較,真的算很划算(他可以無限制旁聽別種語言的課)。於是我在星期日早上旁聽一堂法文課(還好以前大學也有學過一學期法文,算還勉強跟的上)。 於是現在的時間分割的很片段,在學校我就盡量讀中醫的東西,而放學後最近又在忙一個事情:編曲。因為好友kirin前幾個禮拜提出的消息: vgl八月要來表演 (請參考上面的影片:D有玩過文明帝國的人可能會比較耳熟),而一些電玩樂迷在五月號召了小型的音樂會活動,於是我們也以仙劍、軒轅劍組曲的方式報名參加。所以這其間除了要把譜寫出來之外,還要找時間練習鋼琴,找空檔時間排練。 然後最近呢,我正在讀的一本書「尼采:其人及其思想」也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有一陣子沒有碰哲學類的書籍了,現在讀起來,有時覺得該多學學思想的方法的。我很少看傳記,但這本側寫尼采的生平,讓我覺得親近了許多。有時候我覺得哲學有一種俯瞰的視野,讓自己會從一些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當然不只是哲學啦,電影也是一種。而且有時候從書上看到一些東西,就會想要去瞭解其相關的人事物。慢慢的,我有一種感覺,就是要親近某一種學科,要先理解他們的語言,不然就會很像在霧中看花一樣,就好像中醫也有中醫自己的語言,哲學也有自己的哲學語言。有時候在旁讀其他書籍之後,會發現一些不同的語言在描述一些共同的現象,就會很有趣。譬如班上一個同學,很愛讀史學方面的材料,聽他分析一些從歷史化裁出來的一些心得,而我今天在尼采這本裡頭讀到一段「...他認為知識必須打破知識,才能打開直接性生命的空間。然而,思想必須藉由跳躍才能夠觸及「超歷史」的事物:從高處鳥瞰,不變的結構和脈絡才會顯現。..」 最近也跟Cathy借了一片DVD來看,是一部法國電影,曾經來台上映過,叫做「 我內心遺忘的節奏 」。看完後跟Cathy討論過,我發現我們從這部片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