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理學上課的時候,同學問老師一個問題,問老師在學習中醫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瓶頸。老師最後提到:「思考的慣性」、「慣性」是一種瓶頸。前陣子都在想這個提示。
其實想到很久以前在「我們是怎麼使我們自己發瘋的」這本舊書裡頭,就曾經提到一個思考的無限循環,書中舉的例子是這樣的:
數學不好-->唸書很吃力-->考出來成績不好-->沒有信心,更應證了數學不好
也就是說,因為本身就先認定自己能力就有不足,然後只要事實發生就更加應證自己的想法,然後就這樣繼續進入了無限循環。最後連努力的藉口都失去了,歸咎於自己最初的想法:"因為我數學不好。"這樣的思考循環,是一種慣性。
又如我們常聽到一些事物,常常聽多了會歸納出一種結論,以為事情大致上都會往這樣的方向發展,譬如電影「水中的女人」裡頭的好萊塢故事創作者的角色一樣,他認為故事沒有逃不出他的理論的,都是些什麼公式套來套去而已。而也許這樣自己就喪失了去期待些什麼,體會些什麼的意志與心情。如果事情的發生,真的只有幾種模式的話,那生活中哪有驚奇可言呢?這也是一種慣性。
在「安妮的日記」裡頭也可以瞥見一段。安妮在某天日記裡寫著彼得的軟弱(彼得算是安妮第一個初戀),她寫到彼得只歸咎於自己的軟弱,不願意為自己設下的框架做一些改變,就這樣「擇軟固執」。這樣的劃地自限,也是一種慣性。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偶然與你相遇」,裡頭也有一個對白很有意思。女主角認為自己的腳踝一向較低,所以穿鞋子老是會被磨腳,但男主角回答她:「妳把磨腳的痛楚視為理所當然,其實不該如此認命…人們都認為新鞋磨腳是人生常態,但人生其實更美好些。」(原英文句子請點連結)
當然慣性也好的一面,因為他能夠帶給我們穩定感。只是當你的生活如果喘不口氣了,心中煩悶感到眼界狹窄時,不妨想想看,是不是自己思考的慣性在作怪,以為自己只有眼前的選擇,而忘記了頭上的一片天。
其實想到很久以前在「我們是怎麼使我們自己發瘋的」這本舊書裡頭,就曾經提到一個思考的無限循環,書中舉的例子是這樣的:
數學不好-->唸書很吃力-->考出來成績不好-->沒有信心,更應證了數學不好
也就是說,因為本身就先認定自己能力就有不足,然後只要事實發生就更加應證自己的想法,然後就這樣繼續進入了無限循環。最後連努力的藉口都失去了,歸咎於自己最初的想法:"因為我數學不好。"這樣的思考循環,是一種慣性。
又如我們常聽到一些事物,常常聽多了會歸納出一種結論,以為事情大致上都會往這樣的方向發展,譬如電影「水中的女人」裡頭的好萊塢故事創作者的角色一樣,他認為故事沒有逃不出他的理論的,都是些什麼公式套來套去而已。而也許這樣自己就喪失了去期待些什麼,體會些什麼的意志與心情。如果事情的發生,真的只有幾種模式的話,那生活中哪有驚奇可言呢?這也是一種慣性。
在「安妮的日記」裡頭也可以瞥見一段。安妮在某天日記裡寫著彼得的軟弱(彼得算是安妮第一個初戀),她寫到彼得只歸咎於自己的軟弱,不願意為自己設下的框架做一些改變,就這樣「擇軟固執」。這樣的劃地自限,也是一種慣性。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偶然與你相遇」,裡頭也有一個對白很有意思。女主角認為自己的腳踝一向較低,所以穿鞋子老是會被磨腳,但男主角回答她:「妳把磨腳的痛楚視為理所當然,其實不該如此認命…人們都認為新鞋磨腳是人生常態,但人生其實更美好些。」(原英文句子請點連結)
當然慣性也好的一面,因為他能夠帶給我們穩定感。只是當你的生活如果喘不口氣了,心中煩悶感到眼界狹窄時,不妨想想看,是不是自己思考的慣性在作怪,以為自己只有眼前的選擇,而忘記了頭上的一片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