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常有學習熱忱很高的學弟妹來詢問說,要如何閱讀本經疏證?這篇文章大概是集合過去的一些回答以及個人在閱讀上的經驗與心得,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在閱讀本經疏證之前,要有三點要注意:
- 不只是閱讀,而是要抱持著「為什麼要讀」的問題意識
- 既然讀了,就要試著留下「閱讀後的痕跡」,方便日後查詢
- 閱讀與理解筆記的層次,要分為三階段:「結構」、「概念」與「辨證」
以下分別說明。
一、為什麼要讀本經疏證
在閱讀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領導的問題,會比較容易有方向性,就像是導航一樣的作用,比較不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迷路了。舉個例子來說,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會自擬下列的問題:
- 本經說了甚麼?
- 別錄說了甚麼?
-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說?
- 為了支持這樣說法,在傷寒與金匱的條文、用藥,哪裡可以看得到例子?
- 性味與藥物生長、植栽、採收的季節,對於人體生理架構的作用,是如何連繫與推論的?
- 推論合不合理?有沒有更好的說法或理論、用法作為佐證?
在閱讀之後,可以讓自己思索的問題:
- 這一段在傳統醫學生理學的觀點是甚麼?我可能如何加以應用?我自己是否能夠再舉幾個例子?
- 這一段論述的傳統醫學病理學的概念是甚麼?如何藉由這樣的概念,在臨床上觀察與應用?
- 與其他藥物的差異性與鑑別點為何?
二、閱讀之後的痕跡
在準備閱讀之前,將段落進行分節、分段、分句。可以翻一下聖經,仿聖經分節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規劃閱讀的進度。其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把閱讀化作一場旅行,而旅行之中就是要張開自己的心眼,用心去體會每一句的涵義。有時候讀不懂,是因為讀太快了,或者想要讀的內容太多。這時候不妨只讀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讀,去體會字裡行間的意義。
不懂的字則不用硬著頭皮去思考奮戰,這時候手上若有字書或字典,査詢一下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寫在旁邊,以後就不用再査一次了。
那麼可以留下哪些閱讀的痕跡呢?我自己會使用幾種記號:
- 藍色蠟筆
- 用於方劑名稱;本經、別錄的文字。
- 黃色蠟筆與星星
- 自己閱讀時覺得很重要的重點。如果覺得超級重要,頗有啟發,畫下黃色蠟筆還不夠的話,我會在段落上面標上一個星星,作為以後的提醒與指引。
- 綠色蠟筆
- 值得留意思考的一段;或者自己讀不懂的一段,畫下來,留給未來的自己看。通常一年過後,再回頭過來看,綠色的段落就懂了。有時候是當時的自己還不具備理解該段的經驗與資質,還需要時間去思考與體會。
- 其他小記號
- ? 問號,代表該句是一個問句。
- (1),(2),(3) 如果有列出幾點的時候,會在每點的抬頭標上順序。
- ( ) 小括號,用於引用條文的時候,會把條文括號起來。
- [ ] 中括號,用於論述一個概念的時候,把該段論述的範圍括號起來。
三、結構、概念與辨證
讀完了一味藥,我會嘗試去思考下列的問題。
- 讀完了一味藥,要能夠說出各小節的重點為何?他說了甚麼?他怎麼說的?(結構筆記)
- 他讓我們學習或認識了哪些概念? 我從這些概念是否能夠延伸與舉例更多我所知道的?有沒有值得商榷或討論之處?是否有更好的說法?我的理由與判斷的依據為何?(概念筆記)
- 我已經讀完了XX藥。某藥與某藥都是苦寒,用於濕熱之品,他們之間的差異性、用藥時機的區別、選擇的理由為何?臨床上的鑑別點可能可以從哪邊切入?(辨證筆記)
結語
《本經疏證》對於初學者來說一直是比較難咬的一本典籍,也可說是鄒潤安先生六年用心之作。其序有一段可以瞥見鄒氏寫此書的心境:
六年夢夢,一旦爽然,至今日芟夷槎枿,抉摘疵纇,自以為昭然矣。焉知後日視之,不仍為夢夢耶?爰書起訖之所自如左,俾後之悼今,不忘今之悼昔也。
"道光壬辰九月始竟。其年終疏證藥九味"
"癸巳緣族中纂修家乘。終歲未暇。至甲午夏疏證藥十一味"
"乙未春疏證藥十五味" "乙未秋疏證藥十味" "乙未孟冬疏證藥十一味"
"丙申仲春疏證藥十四味""丙申季秋疏證藥十二味""丙申仲冬疏證藥十七味"
"丁酉孟春疏證藥二十二味""丁酉仲春疏證藥二十一味""丁酉季春疏證藥三十一味"
爽,明也。
芟,動詞,割除草。
槎枿,伐木之後的餘材。
纇,絲之約結不解者。
我對上面引述的那段是這樣理解的(自己寫意且一定不精準的翻譯):
"沒想到六年如同夢一般的過去了,時間飛逝的如此之快。而在寫作這本書所花的時間,跟過去六年相比,就像是只有一個早晨腦袋清楚的時刻而已。我想嘗試著把本經中妨礙理解的木材雜質砍去,阻礙思惟而錯結的謎團打開,寫到今日我想我自己以為應該很清楚了。誰知道以後的我或者是後代的人看到我這本書,仍是覺得有如幻夢一般,以為我自己在作夢吧。我把書寫作的時間記錄在後面,使以後的我緬懷今日,而不忘今日的我緬懷過去一樣。"
「甚麼樣的心情或願望,讓鄒潤安先生想要在生命中的六年間,反覆思索寫下這本書?」從剛開始道光年九月到十二月寫了九味藥,整整四個月。癸巳年整年沒空寫作,待到甲午年夏天寫了十一味藥物。如果要定期交稿的話,剛開始本書的寫作幾乎快是難產了。後來乙未年、丙申年寫作的進度比較穩定,到丁酉年春季,進度如同等比級數般上升飛躍,寫了三十一味藥物。
邀請大家一同與鄒潤安先生,踏入本經別錄與傷寒金匱對話的夢境。既然是一場閱讀中的旅行,每場旅行,都是極為個人的體會。如果能夠將這樣的體會,再分享給一同學習的同道與學弟妹,促成良好的學術討論與互動,也是一種彼此激勵學習的方式!與大家共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