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常有學習熱忱很高的學弟妹來詢問說,要如何閱讀本經疏證?這篇文章大概是集合過去的一些回答以及個人在閱讀上的經驗與心得,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在閱讀本經疏證之前,要有三點要注意: 不只是閱讀,而是要抱持著「為什麼要讀」的問題意識 既然讀了,就要試著留下「閱讀後的痕跡」,方便日後查詢 閱讀與理解筆記的層次,要分為三階段:「結構」、「概念」與「辨證」 以下分別說明。 一、為什麼要讀本經疏證 在閱讀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領導的問題,會比較容易有方向性,就像是導航一樣的作用,比較不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迷路了。舉個例子來說,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會自擬下列的問題: 本經說了甚麼? 別錄說了甚麼?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說? 為了支持這樣說法,在傷寒與金匱的條文、用藥,哪裡可以看得到例子? 性味與藥物生長、植栽、採收的季節,對於人體生理架構的作用,是如何連繫與推論的? 推論合不合理?有沒有更好的說法或理論、用法作為佐證? 在閱讀之後,可以讓自己思索的問題: 這一段在傳統醫學生理學的觀點是甚麼?我可能如何加以應用?我自己是否能夠再舉幾個例子? 這一段論述的傳統醫學病理學的概念是甚麼?如何藉由這樣的概念,在臨床上觀察與應用? 與其他藥物的差異性與鑑別點為何? 二、閱讀之後的痕跡 在準備閱讀之前,將段落進行 分節、分段、分句 。可以翻一下聖經,仿聖經分節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 規劃閱讀的進度 。其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把閱讀化作一場旅行,而旅行之中就是要張開自己的心眼,用心去體會每一句的涵義。 有時候讀不懂,是因為讀太快了 ,或者想要讀的內容太多。這時候不妨只讀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讀,去體會字裡行間的意義。 不懂的字則不用硬著頭皮去思考奮戰,這時候手上若有 字書或字典 ,査詢一下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寫在旁邊,以後就不用再査一次了。 那麼可以留下哪些閱讀的痕跡呢?我自己會使用幾種記號: 藍色蠟筆 用於方劑名稱;本經、別錄的文字。 黃色蠟筆與星星 自己閱讀時覺得很重要的重點。如果覺得超級重要,頗有啟發,畫下黃色蠟筆還不夠的話,我會在段落上面標上一個星星,作為以後的提醒與指引。 綠色蠟筆 值得留意思考的一段;或者自己讀不懂的一段, 畫下來,留給未來的自己看 ...
Read & write, or we are lost.